第三节氧化磷酸化 、概念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P/o比 、氧化磷酸化机理 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和抑制剂 五、线粒体穿梭系统 六、氧化磷酸化的调控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一、概念 二、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P/O比 三、氧化磷酸化机理 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和抑制剂 五、线粒体穿梭系统 六、氧化磷酸化的调控
、概念 n生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生成 主要由三种方式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
一、概念 ◼ 生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生成 主要由三种方式: ✓ 氧化磷酸化 ✓ 底物水平磷酸化 ✓ 光合磷酸化
1、底物水平磷酸化 令底物水平磷酸化指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物(PEP) 上的磷酸基团转移相偶联的作用, 例如:糖酵解过程中: 酰甘酰激即 1,3-二P甘油酸+ADP 3-P甘油酸+ATP 丙副激障 PEP+ADP →>丙酮酸+ATP TCA循环中: 衰蚰酰C0昏屁即 琥珀酰CoA+GDP+Pi 琥珀酸+GTP+CoA ATP 特点:ATP的形成直与中间代谢物进行的反应相偶联;在有 o2或无O2条件下均可发生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物(PEP) 上的磷酸基团转移相偶联的作用。 1、底物水平磷酸化 特点:ATP的形成直接与中间代谢物进行的反应相偶联;在有 O2或无O2条件下均可发生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是与电子传递过程偶联的磷酸化过程。即伴随电 子从底物到o2的传递,ADP被磷酸化生成ATP的酶 促过程,这种氧化与磷酸化相偶联的作用称为氧化 磷酸化。 这是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途径。 真核生物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均在线粒体内膜 上进行。原核生物则在质膜上进行
▪ 是与电子传递过程偶联的磷酸化过程。即伴随电 子从底物到O2的传递,ADP被磷酸化生成ATP的酶 促过程,这种氧化与磷酸化相偶联的作用称为氧化 磷酸化。 ▪ 这是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途径。 ▪ 真核生物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均在线粒体内膜 上进行。原核生物则在质膜上进行。 2、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P/O比 1、P/O比: 1940年, S Ochoa测定了在呼吸链中O2的消耗与ATP 生成的关系,为此提出P/O比的概念。(同位素实验) 令当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给O2的过程中所产生的ATP分子 数。实质是伴随ADP磷酸化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 与消耗分子氧的氧原子数之比称为P/O比 线粒体NADH+H+经呼吸链氧化PO比为25(3) FADH2经呼吸链氧化PO比为15(2)
1、P/O比: 1940年,S Ochoa测定了在呼吸链中O2的消耗与ATP 生成的关系,为此提出P/O比的概念。(同位素实验) ❖当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给O2的过程中所产生的ATP分子 数。实质是伴随ADP磷酸化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 与消耗分子氧的氧原子数之比,称为P/O比。 ❖ 线粒体NADH+H+经呼吸链氧化P/O比为2.5(3), FADH2经呼吸链氧化P/O比为1.5(2)。 二、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P/O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