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简称局麻药,是一类以适当的浓度应用于局部神经末稍或神经干周 围,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的阻断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可使局部痛觉等感觉 暂时消失,同时对各类组织无损伤性影响的药物。 局麻药的应用方法 L.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3.传导庥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 4.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 anaesthesia) 5.硬脊膜外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阻断电压门控性钠通道。 使用依赖性(use-dependence,频率依赖性): 在静息状态下,局麻药作用较弱,增加电刺激的频率则使其局麻作用明显加强。 常用的局麻药: 酯类:普鲁卡因(procaine)、丁卡因(tetracaine)。 酰胺类:利多卡因(lidocaine)、布比卡因(bupivacaine)、罗哌卡因(ropivacaine)、依替卡因 (etidocaine)。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酯类)及吸收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严重可引起惊厥) 和心血管系统抑制。 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1、局麻组织的pH。 2、血管收缩情况。 3、局麻药的代谢。 4、体位与比重。 5、神经干的粗细 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是一类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缓解过度兴奋和引起近似生 理性睡眠的药物。镇静催眠药因所用剂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药理作用,小剂量引起安静和嗜睡状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 简称局麻药,是一类以适当的浓度应用于局部神经末稍或神经干周 围,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的阻断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可使局部痛觉等感觉 暂时消失,同时对各类组织无损伤性影响的药物。 局麻药的应用方法: 1. 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 2. 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3. 传导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 4. 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 anaesthesia) 5. 硬脊膜外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阻断电压门控性钠通道。 使用依赖性(use-dependence,频率依赖性): 在静息状态下,局麻药作用较弱,增加电刺激的频率则使其局麻作用明显加强。 常用的局麻药: 酯类:普鲁卡因(procaine)、丁卡因(tetracaine)。 酰胺类:利多卡因(lidocaine)、布比卡因(bupivacaine)、罗哌卡因(ropivacaine)、依替卡因 (etidocaine)。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酯类)及吸收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严重可引起惊厥) 和心血管系统抑制。 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1、局麻组织的pH。 2、血管收缩情况。 3、局麻药的代谢。 4、体位与比重。 5、神经干的粗细。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是一类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缓解过度兴奋和引起近似生 理性睡眠的药物。镇静催眠药因所用剂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药理作用,小剂量引起安静和嗜睡状
态,表现为镇静作用,随着剂量的加大,依次出现催眠、抗惊厥和麻醉作用。 分类: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和其他镇静催眠药 一、苯二氮卓类—地西泮(diazepam)、氟西泮(flurazepam)、氯氮卓(chlordiazepoxide)、 奥沙西泮(oxazeparn)三唑仑(triazolam)。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抗焦虑。 2、镇静和催眠(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对REM影响小)。 (1)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小。 (2)反跳症状轻。 (3)安全范用大。 (4)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 (⑤)无肝药酶诱导作用。 3、抗惊厥、抗癫痫。 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作用机制】 增强GABA能神经功能,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使CI通道开放频率增加,使神经细胞 超极化,产生突触后抑制效应。 【不良反应】 催眠剂量引起眩晕、困倦、头昏、乏力。 大剂量引起共济失调、心血管抑制。 久用产生依赖性、成瘾性。 【特异解毒药】 苯二氮卓类药物急性中毒时可采用氩马西尼(flumazenil)解毒,它是选择性的中枢性苯二氮卓受 体拮抗药。 二、巴比妥类barbiturates) 【药动学】弱酸性药物,肝代谢,中毒时应碱化尿液。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镇静、催眠。 2、抗惊厥、抗癫痫
态,表现为镇静作用,随着剂量的加大,依次出现催眠、抗惊厥和麻醉作用。 分类: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和其他镇静催眠药 一、苯二氮卓类——地西泮(diazepam)、氟西泮(flurazepam)、氯氮卓(chlordiazepoxide)、 奥沙西泮(oxazeparn)三唑仑(triazolam)。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抗焦虑。 2、镇静和催眠(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对REM影响小)。 (1)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小。 (2)反跳症状轻。 (3)安全范围大。 (4)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 (5)无肝药酶诱导作用。 3、抗惊厥、抗癫痫。 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作用机制】 增强GABA能神经功能,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使Cl-通道开放频率增加,使神经细胞 超极化,产生突触后抑制效应。 【不良反应】 催眠剂量引起眩晕、困倦、头昏、乏力。 大剂量引起共济失调、心血管抑制。 久用产生依赖性、成瘾性。 【特异解毒药】 苯二氮卓类药物急性中毒时可采用氟马西尼(flumazenil)解毒,它是选择性的中枢性苯二氮卓受 体拮抗药。 二、巴比妥类(barbiturates) 【药动学】 弱酸性药物,肝代谢,中毒时应碱化尿液。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镇静、催眠。 2、抗惊厥、抗癫痫
3、静脉麻醉及麻醉前给药。 【作用机理】 增强GABA介导的CI内流,减弱谷氨酸介导的去极化: 与苯二氮卓类不同,巴比妥类延长Cr通道开放的时间。 在无GABA时,也能直接增加CT内流。 【不良反应】 后遗效应、呼吸抑制、耐受性、依赖性、肝酶诱导作用。偶可致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过敏反应。 【中毒解救】大剂量中毒引起深度昏迷、瞳孔散大、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对策: 1、催吐、洗胃、导泻。2、碱化血液、尿液。3、呼吸兴奋药。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对REMS无影响,现已少用,也可成瘾。 甲丙氨酯(meprobamate,眠尔通)、格鲁米特(glutethimide)、甲喹酮(methaqualone) 附绿: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尼可刹米(nikethamide)又名可拉明(coramin):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也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 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一次给药仅维持5~10分钟,作用温和,安全范围大。 二甲弗林(dimefline,回苏林):直接兴奋呼吸中枢,比尼可刹米强100倍。安全范围小,过量易引 起肌肉震颤和惊厥。 山梗菜碱(1 obeline,洛贝林):不直接兴奋延髓,而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 器,反射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作用短暂,安全范围大,很少引起惊厥 贝美格(bemegride,美解眠):中枢兴奋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安全范围小,用量过大或注射速 度太快可致惊厭。 可拉明、回苏林洛贝林简称呼三联” 第十六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癫痫(epileptic)是大脑局部神经元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正常组织扩散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慢性 脑疾患,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的运动、感觉功能或精神异常,并伴有异常脑电图。 惊厥(convulsion)是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 多见于小儿高热、子痫、破伤风、癫痫大发作和中枢兴奋药中毒等。 一、癫痫的发作类型:(见临床用药原则)
3、静脉麻醉及麻醉前给药。 【作用机理】 增强GABA介导的Cl- 内流,减弱谷氨酸介导的去极化。 与苯二氮卓类不同,巴比妥类延长Cl- 通道开放的时间。 在无GABA时,也能直接增加Cl- 内流。 【不良反应】 后遗效应、呼吸抑制、耐受性、依赖性、肝酶诱导作用。偶可致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过敏反应。 【中毒解救】大剂量中毒引起深度昏迷、瞳孔散大、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对策: 1、催吐、洗胃、导泻。2、碱化血液、尿液。3、呼吸兴奋药。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对REMS无影响,现已少用,也可成瘾。 甲丙氨酯(meprobamate,眠尔通)、格鲁米特(glutethimide)、甲喹酮(methaqualone) 附录: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尼可刹米(nikethamide)又名可拉明(coramin):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也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 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一次给药仅维持5~10分钟,作用温和,安全范围大。 二甲弗林(dimefline,回苏林):直接兴奋呼吸中枢,比尼可刹米强100倍。安全范围小,过量易引 起肌肉震颤和惊厥。 山梗菜碱(lobeline,洛贝林):不直接兴奋延髓,而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 器,反射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作用短暂,安全范围大,很少引起惊厥。 贝美格(bemegride,美解眠):中枢兴奋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安全范围小,用量过大或注射速 度太快可致惊厥。 可拉明、回苏林、洛贝林简称"呼三联"。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癫痫(epileptic)是大脑局部神经元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正常组织扩散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慢性 脑疾患,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的运动、感觉功能或精神异常,并伴有异常脑电图。 惊厥(convulsion)是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 多见于小儿高热、子痫、破伤风、癫痫大发作和中枢兴奋药中毒等。 一、癫痫的发作类型:(见临床用药原则)
二、代表药 1、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 1)抗癫痫:大发作首选,失神性发作无效。其机理为: a、抑制突触传递的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PTP),使异常放电的扩散受阻抑 b、稳定细胞膜,抑制Na、Ca2+内流,阻止异常放电扩散。 2)治疗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痛。 3)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碱性药物)。 2)长期用药引起青少年牙银增生。 3)神经系统反应: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4)造血系统: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引起巨幼贫血,偶致再障。 5)肝酶诱导作用。 6)致畸反应:"胎儿妥因综合征"(fetal hydantion syndrome) 2、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鲁米那,luminal) 【作用机理】既能抑制病灶的异常放电,又能抑制异常放电的扩散。 三、临床用药原则: 1、根据发作类型选药 (1)强直-阵挛型首选苯妥英钠。 (2)失神性发作首选乙琥胺。 (3)单纯部分型发作首选卡马西平。 (④)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 (⑤)肌阵李型发作首选丙戊酸钠。 (6)婴儿阵挛症首选氯硝西泮。 (7)持续状态首选安定静推。 2、单纯型癫痫最好选一种药物,如效果不好可联合用药。 3、治疗中不可突然停药,停药一般需症状消失两年后逐渐进行。 4、长期用药注意毒副作用
二、代表药 1、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 1)抗癫痫:大发作首选,失神性发作无效。其机理为: a、抑制突触传递的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PTP),使异常放电的扩散受阻抑 b、稳定细胞膜,抑制Na+ 、Ca2+内流,阻止异常放电扩散。 2)治疗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痛。 3)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碱性药物)。 2)长期用药引起青少年牙龈增生。 3)神经系统反应: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4)造血系统: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引起巨幼贫血,偶致再障。 5)肝酶诱导作用。 6)致畸反应:"胎儿妥因综合征"(fetal hydantion syndrome)。 2、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鲁米那,luminal) 【作用机理】 既能抑制病灶的异常放电,又能抑制异常放电的扩散。 三、临床用药原则: 1、根据发作类型选药 (1)强直-阵挛型首选苯妥英钠。 (2)失神性发作首选乙琥胺。 (3)单纯部分型发作首选卡马西平。 (4)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 (5)肌阵挛型发作首选丙戊酸钠。 (6)婴儿阵挛症首选氯硝西泮。 (7)持续状态首选安定静推。 2、单纯型癫痫最好选一种药物,如效果不好可联合用药。 3、治疗中不可突然停药,停药一般需症状消失两年后逐渐进行。 4、长期用药注意毒副作用
5、孕妇可引起畸胎、死胎。 四、抗惊厥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水合氯醛、硫酸镁。 其中前三类为镇静催眠药,且巴比妥类和苯二氯卓类为抗癫痫药物。 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主要表现为拮抗钙离子的作用。 第十七章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病药 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药物 震颜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纹状体有来自黑质 起抑制作用大多巴胺(DA)能神经,还有来自其它部位起兴奋作用大胆碱能神经。在生理情况下,这 两种神经在功能上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运动机能,维持平衡状态。当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后,多 巴胺神经能不足,而胆碱能神经相对占优势,从而出现震颤麻痹症状。 根据上述发病机制,抗震颜麻痹药有①拟多巴胺类药和②中枢性抗胆碱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 (一)多巴胺的前体药 左旋多巴L-dopa) 【作用与用途】 抗震颤麻痹少量(1%左右)进入脑内当左旋多巴,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为多巴胺而发挥作 用,余下大部分在脑外生成多巴胺引起不良反应。 【作用特点】 1、对多数患者有效,对轻症,较年轻患者疗效较好。 2、改善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效果较好,对肌震颤效果差。 3、对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引起对锥体外系反应无效。 4、显效慢,1~6个月显示最大疗效。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最常见,消化性溃疡慎用。 2、心血管反应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3、精神障碍不安、焦虑、失眠。 4、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和"开关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
5、孕妇可引起畸胎、死胎。 四、抗惊厥药: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水合氯醛、硫酸镁。 其中前三类为镇静催眠药,且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为抗癫痫药物。 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主要表现为拮抗钙离子的作用。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病药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物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纹状体有来自黑质 起抑制作用大多巴胺(DA)能神经,还有来自其它部位起兴奋作用大胆碱能神经。在生理情况下,这 两种神经在功能上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运动机能,维持平衡状态。当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后,多 巴胺神经能不足,而胆碱能神经相对占优势,从而出现震颤麻痹症状。 根据上述发病机制,抗震颤麻痹药有①拟多巴胺类药和②中枢性抗胆碱药 。 一、拟多巴胺类药 (一)多巴胺的前体药 左旋多巴(L-dopa) 【作用与用途】 抗震颤麻痹 少量(1%左右)进入脑内当左旋多巴,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为多巴胺而发挥作 用,余下大部分在脑外生成多巴胺引起不良反应。 【作用特点】 1、对多数患者有效,对轻症,较年轻患者疗效较好。 2、改善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效果较好,对肌震颤效果差。 3、对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引起对锥体外系反应无效。 4、显效慢,1~6个月显示最大疗效。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 最常见,消化性溃疡慎用。 2、心血管反应 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3、精神障碍 不安、焦虑、失眠。 4、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和"开关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