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述 基本概念: I、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对病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 药物 2、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细菌)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它病原微生物 及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简称化疗,是指对病原体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预防或治疗。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用MIC和MBC表示。 6、最低抑菌浓度(MIC):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7、最低杀菌浓度(MBC):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8、抑菌药bacteriostatic):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 9、杀菌药bactericide):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l0、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LDs0/ED50。 1l、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受抑制,而不敏感细菌乘机大 量繁殖引起的再次感染。 12、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3、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s):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 律的学科。 第一节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 二、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 四、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喹诺酮类、磺胺类、TMP) 第二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述 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对病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 药物。 2、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细菌)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它病原微生物 及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简称化疗,是指对病原体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预防或治疗。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用MIC和MBC表示。 6、最低抑菌浓度(MIC):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7、最低杀菌浓度(MBC):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8、抑菌药(bacteriostatic):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 9、杀菌药(bactericide):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10、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LD50/ED50。 11、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受抑制,而不敏感细菌乘机大 量繁殖引起的再次感染。 12、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3、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 律的学科。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 二、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 四、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喹诺酮类、磺胺类、TMP)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resistence):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分为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ence)与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ence)。 一、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1、产生灭活酶:一是水解酶(B内酰胺酶),二是钝化酶、合成酶。 2、改变外膜的通透性(G对青霉素G)。 3、靶位结构的改变。 4、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active efflux system)增强 5、改变代谢途径,如细菌通过产生PABA、抗磺胺类的作用。 二、耐药基因的转移 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变产生,并能垂直传给子代,更多情况下,获得耐药性基因主要通过水平 转移在细菌间转移: I、结合(conjugation)2、转导(transduction)3、转化(transformation) 第三节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侧 影响感染性疾病最佳用药方案的因素: 1、正确的诊断(疾病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试验)。 2、详尽的药理学知识。 3、患者因素。 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1、抗菌药物的抗菌谱。2、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试验,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仅限于经临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1)病原未明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性感染。 3)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4)为减少毒副反应,如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治深部真菌 5)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骨髓炎
又称抗药性(resistence):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分为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ence)与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ence)。 一、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1、产生灭活酶:一是水解酶(β-内酰胺酶),二是钝化酶、合成酶。 2、改变外膜的通透性(G -对青霉素G)。 3、靶位结构的改变。 4、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active efflux system)增强 5、改变代谢途径,如细菌通过产生PABA、抗磺胺类的作用。 二、耐药基因的转移 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变产生,并能垂直传给子代,更多情况下,获得耐药性基因主要通过水平 转移在细菌间转移: 1、结合(conjugation)2、转导(transduction)3、转化(transformation) 第三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影响感染性疾病最佳用药方案的因素: 1、正确的诊断(疾病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试验)。 2、详尽的药理学知识。 3、患者因素。 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1、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2、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试验。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仅限于经临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1)病原未明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性感染。 3)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4)为减少毒副反应,如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治深部真菌。 5)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骨髓炎
2、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的后果 1)抗菌药物依据作用性质可分四大类 :繁殖期杀菌:青霉素、头孢菌素 山:静止期杀菌: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Ⅲ:速效抑菌:四环素、氯霉素和大环内酯 V:慢效抑菌:磺胺类 2)使用后果: +川协同效应:青香素破坏一氨基糖苷进入细胞内 +Ⅲ拮抗作用:Ⅲ使细菌处于静止,而青霉素繁殖期杀菌 +Ⅲ相加或增强作用: (四)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病毒感染。 2、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 3、局部应用。 4、剂量过大或过小以及疗程过短或过长。 5、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 (五)患者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1、肾功能减退。 2、肝功能减退。 3、其他:如新生儿、孕妇、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 第三十九章阝-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penicillin G,苄青霉素) "临床使用早、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抗菌作用】繁殖期杀菌药,对下列菌有高度抗菌活性: 1、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2、G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梭菌、乳酸杆菌。 3、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淋病奈瑟菌。 4、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白日鲍特菌
2、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的后果 1)抗菌药物依据作用性质可分四大类。 Ⅰ:繁殖期杀菌:青霉素、头孢菌素 Ⅱ:静止期杀菌: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Ⅲ:速效抑菌:四环素、氯霉素和大环内酯 Ⅳ:慢效抑菌:磺胺类 2)使用后果: Ⅰ+Ⅱ 协同效应:青霉素破坏→氨基糖苷进入细胞内 Ⅰ+Ⅲ 拮抗作用:Ⅲ使细菌处于静止,而青霉素繁殖期杀菌 Ⅱ+Ⅲ 相加或增强作用: (四)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病毒感染。 2、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 3、局部应用。 4、剂量过大或过小以及疗程过短或过长。 5、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 (五)患者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1、肾功能减退。 2、肝功能减退。 3、其他:如新生儿、孕妇、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 青霉素(penicillin G,苄青霉素) "临床使用早、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抗菌作用】 繁殖期杀菌药,对下列菌有高度抗菌活性: 1、G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2、G +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梭菌、乳酸杆菌。 3、G -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淋病奈瑟菌。 4、少数G -杆菌:流感杆菌、白日鲍特菌
5、对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牛放线杆菌。 【临床用途】 1、首选于: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 肺炎链球菌感染: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炎: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淋球奈瑟菌所致生殖道淋病: 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疖、痈、败血症: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气性坏疽。 2、破伤风和白喉病人应用时加用抗毒素血清。 3、肺炎球菌感染和脑膜炎也可选用,耐药时用:万古霉素、利福平。 【不良反应】 1、最常见过敏,严重过敏性休克。 过敏原因: 药物本身、药物中的杂质、水解产物青霉烯酸、青霉噻唑蛋白及6-APA高分子聚合物等。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发绀、循环衰竭、四肢强直、惊厥,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 )严格掌握青霉素的适应症,谨防滥用。 2)询问药物过敏史,对青香素过敏者禁用。 3)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阳性者禁用。 对象:①初次用药:②停用24小时以上者:③用药中更换不同批号者。 4)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5)注射青霉素类药物必须现配现用,药后观察30分钟。 6)不在没有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7)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mg,严重者可静脉给药, 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等。 2、赫氏反应 3、钾盐大量静脉注易引起高钾反应和局部注射部位疼痛。 4、肌注局部发生周围神经炎
5、对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牛放线杆菌。 【临床用途】 1、首选于: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 肺炎链球菌感染: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炎;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淋球奈瑟菌所致生殖道淋病; 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疖、痈、败血症;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气性坏疽。 2、破伤风和白喉病人应用时加用抗毒素血清。 3、肺炎球菌感染和脑膜炎也可选用,耐药时用:万古霉素、利福平。 【不良反应】 1、最常见过敏,严重过敏性休克。 过敏原因: 药物本身、药物中的杂质、水解产物青霉烯酸、青霉噻唑蛋白及6-APA高分子聚合物等。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发绀、循环衰竭、四肢强直、惊厥,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 1)严格掌握青霉素的适应症,谨防滥用。 2)询问药物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3)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阳性者禁用。 对象:①初次用药;②停用24小时以上者;③用药中更换不同批号者。 4)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5)注射青霉素类药物必须现配现用,药后观察30分钟。 6)不在没有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7)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mg,严重者可静脉给药, 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等。 2、赫氏反应 3、钾盐大量静脉注易引起高钾反应和局部注射部位疼痛。 4、肌注局部发生周围神经炎
5、鞘内注射大剂量引起青毒素脑痛:抽搐、昏迷。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霉青霉素 耐酸、耐酶、可口服 对甲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最好,但不及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的肠道杆菌和球菌无作用, 代表药有甲氧西林(methicil训in,新青I)、苯唑西林(oxacillin,.新青),口服吸收较差。 2、广谱青霉素:对革兰氏阳、阴性菌都有杀菌作里,耐酸可口服,不耐酶。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对肠球菌优于青霉素,对G有较强作用,但不及庆大和多粘菌素,对铜 绿假单胞菌无效。 主要用途:伤寒、付伤寒、G杆菌败血症、肺部、尿路、胆道感染。 阿莫西林(amoxicillin):与氨卡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比,氨卡西林 强,胃肠吸收良好,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球菌致)。 3、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青莓素(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哌拉西林 piperacillin):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作用强,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 杆菌引起的感染,常与庆大霉素合用,应分开给药。 4、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口服制剂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三)头孢南素: 特点: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B-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 缺点:价格昂贵、使用受限、一般不作首选药。 【抗菌作用特点】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 (1)对G作用逐渐减弱,对G作用逐渐增强,第四代对G、G均有高效。 (2)对B内酰胺酶稳定性逐渐增强。 (3)对肾脏毒性逐渐减弱。 (4)整体抗菌效果逐渐增强(尤其对传统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 【临床应用】 第一代:头孢唑啉(先锋V)血药浓度最高,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及尿路感染
5、鞘内注射大剂量引起青霉素脑痛:抽搐、昏迷。 (二) 半合成青霉素。 1、耐霉青霉素 耐酸、耐酶、可口服 对甲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最好,但不及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的肠道杆菌和球菌无作用。 代表药有甲氧西林(methicillin,新青Ⅰ)、苯唑西林(oxacillin,新青Ⅱ),口服吸收较差。 2、广谱青霉素:对革兰氏阳、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耐酸可口服,不耐酶。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对肠球菌优于青霉素,对G -有较强作用,但不及庆大和多粘菌素,对铜 绿假单胞菌无效。 主要用途:伤寒、付伤寒、G -杆菌败血症、肺部、尿路、胆道感染。 阿莫西林(amoxicillin):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比,氨苄西林 强,胃肠吸收良好,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球菌致)。 3、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哌拉西林 piperacillin):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作用强,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 杆菌引起的感染,常与庆大霉素合用,应分开给药。 4、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口服制剂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三) 头孢菌素: 特点: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ß-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 缺点:价格昂贵、使用受限、一般不作首选药。 【抗菌作用特点】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 (1)对G +作用逐渐减弱,对G -作用逐渐增强,第四代对G +、G -均有高效。 (2)对ß-内酰胺酶稳定性逐渐增强。 (3)对肾脏毒性逐渐减弱。 (4)整体抗菌效果逐渐增强(尤其对传统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 【临床应用】 第一代:头孢唑啉(先锋V)血药浓度最高,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及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