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s)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属甾体类化合物。 可分三类: 1、盐皮质激素:由球状带分泌,有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等。 2、糖皮质激素:由束状带合成和分泌,有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等,其分泌和生成受ACTH调节。 3、性激素:由网状带所分泌,包括少量雌激素和雄激素。临床常用的皮质激素是指糖皮质激素。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不同而异。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 代谢过程,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还有抗炎、抗免疫等药理作用。 代表药: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可的松(cortisone)、泼尼松(prednisone)、 泼尼松龙(prednisolone)、甲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 甲基泼尼松(meprednisone)、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 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等。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对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机制为: 1)促进糖原异生。2)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02的过程。3)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2)蛋白质代谢:促进淋巴和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的分解,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久用可致生长减慢、 肌肉消瘦、皮肤变薄、骨质疏松、淋巴组织菱缩和伤口愈合延缓等。 (3)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其合成。久用能增高血胆固醇含量,并激活四肢皮下的脂酶,使 四肢脂肪减少,还使脂肪重新分布于面部、胸、背及臀部,形成”满月脸“和“水牛背”,即向心性肥胖 (4)水和电解质代谢:也有较弱的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能储钠排钾。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抗利 尿激素,故可利尿。过多时还可引起低血钙,长期应用可致骨质脱钙。 (5)核酸代谢:糖皮质激素对各种代谢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敏感组织核酸代谢来实现的。 2、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 ()炎症早期能增高血管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 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2)在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生成,防止粘连和疤痕形成,减轻 后遗症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s)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属甾体类化合物。 可分三类: 1、盐皮质激素:由球状带分泌,有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等。 2、糖皮质激素:由束状带合成和分泌,有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等,其分泌和生成受ACTH调节。 3、性激素:由网状带所分泌,包括少量雌激素和雄激素。临床常用的皮质激素是指糖皮质激素。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不同而异。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 代谢过程,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还有抗炎、抗免疫等药理作用。 代表药: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可的松(cortisone)、泼尼松(prednisone)、 泼尼松龙(prednisolone)、甲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 甲基泼尼松(meprednisone)、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 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等。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对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机制为: 1) 促进糖原异生。2) 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O2的过程。3) 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2)蛋白质代谢:促进淋巴和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的分解,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久用可致生长减慢、 肌肉消瘦、皮肤变薄、骨质疏松、淋巴组织萎缩和伤口愈合延缓等。 (3)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其合成。久用能增高血胆固醇含量,并激活四肢皮下的脂酶,使 四肢脂肪减少,还使脂肪重新分布于面部、胸、背及臀部,形成"满月脸"和"水牛背",即向心性肥胖。 (4)水和电解质代谢:也有较弱的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能储钠排钾。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抗利 尿激素,故可利尿。过多时还可引起低血钙,长期应用可致骨质脱钙。 (5)核酸代谢:糖皮质激素对各种代谢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敏感组织核酸代谢来实现的。 2、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 (1) 炎症早期能增高血管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 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2) 在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生成,防止粘连和疤痕形成,减轻 后遗症
(③)但必须注意,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炎症后期的反应更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 其抗炎机制为与靶细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影响参与炎症的基因转录过程而产生效应: )对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的影响 诱导脂皮素1生成,继而抑制磷脂酶A2,使PGE2、PG2和白三烯生成减少。 抑制诱导型NO合酶和COX-2等的表达。 2)对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的影响: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a,L-1、L-2、L-6、IL-8等产生及效应发挥。 在转录水平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并抑制其效应的发挥。 3)对炎性细胞调亡的影响:产生依赖GR细胞调亡。 4)快速效应机制 3、免疫抑制作用和抗过敏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有抑制作用。 对敏感动物由于淋巴细胞的破坏和解体;而人的敏感性较差。 (2)抗过敏作用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阻胺、缓激肽、5一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的生成, 4、抗休克作用: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1)扩张痉李收缩的血管和加强心脏的收缩力。 (2)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 (3)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DF)的形成。 (4)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耐受力。 5、其他作用 1)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增强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升高血糖作用。 2)退热作用 3)血液与造血系统 皮质激素能刺激脊髓造血功能,可引起“五多”: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血 小板增多:“五少”: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凝血时间缩短。 4)中枢神经系统 减少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的浓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偶 可诱发精神失常,大剂量对儿童可致惊厥或癫痫样发作。 5)骨骼骨质疏松
(3) 但必须注意,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炎症后期的反应更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 其抗炎机制为与靶细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影响参与炎症的基因转录过程而产生效应: 1) 对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的影响 诱导脂皮素1生成,继而抑制磷脂酶A2,使PGE2、PGI2和白三烯生成减少。 抑制诱导型NO合酶和COX-2等的表达。 2) 对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的影响: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2、IL-6、IL-8等产生及效应发挥。 在转录水平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并抑制其效应的发挥。 3) 对炎性细胞凋亡的影响:产生依赖GR细胞凋亡。 4) 快速效应机制 3、免疫抑制作用和抗过敏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有抑制作用。 对敏感动物由于淋巴细胞的破坏和解体;而人的敏感性较差。 (2)抗过敏作用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阻胺、缓激肽、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的生成。 4、抗休克作用: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1)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加强心脏的收缩力。 (2)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 (3)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DF)的形成。 (4)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耐受力。 5、其他作用 1)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增强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升高血糖作用。 2)退热作用 3)血液与造血系统 皮质激素能刺激脊髓造血功能,可引起"五多":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血 小板增多;"五少":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凝血时间缩短。 4)中枢神经系统 减少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的浓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偶 可诱发精神失常,大剂量对儿童可致惊厥或癫痫样发作。 5)骨骼 骨质疏松
6)心血管系统 增强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 7)消化系统 糖皮质激素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可诱发或加重溃疡。 【体内过程】 主要在肝脏代谢,尤其是可的松和强地松,必须经肝脏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强地松龙,才能发挥 起药理效应。 【临床应用】 1、严重急性感染和炎症: 1)严重急性感染 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患者,一般感染不用。主要是提高机体耐受力,度过危险期,但 必须同时加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对病毒感染一般不用。 2)抗炎治疗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 2、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SLE、硬皮病、肾病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贫血、风湿病、重症肌无 力、皮肌炎等,无根治作用,应配合其他治疗。 (2)过敏性疾病:其他抗过敏药物无效时使用。 (3)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3、抗休克治疗: 对各种休克都产生有利作用。 感染性休克必须早期、足量、短期突击使用: 过敏性休克,因起效慢,故做次选药,首选AD。 4、血液病: 可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癜,疗 效不一,停药后易复发。 5、局部应用: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 6、替代疗法: 治疗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和肾上腺次全切术后的补充。 【不良反应】 1、一进: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症一一柯兴氏病。 2、一退: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综合症一一阿狄森氏病。 3、六诱发:诱发加重感染、溃疡、诱发糖尿病、诱发胰腺炎、诱发癫痫、诱发精神失常
6) 心血管系统 增强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 7) 消化系统 糖皮质激素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可诱发或加重溃疡。 【体内过程】 主要在肝脏代谢,尤其是可的松和强地松,必须经肝脏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强地松龙,才能发挥 起药理效应。 【临床应用】 1、严重急性感染和炎症: 1)严重急性感染 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患者,一般感染不用。主要是提高机体耐受力,度过危险期,但 必须同时加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对病毒感染一般不用。 2)抗炎治疗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 2、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SLE、硬皮病、肾病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贫血、风湿病、重症肌无 力、皮肌炎等,无根治作用,应配合其他治疗。 (2) 过敏性疾病:其他抗过敏药物无效时使用。 (3) 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3、抗休克治疗: 对各种休克都产生有利作用。 感染性休克必须早期、足量、短期突击使用; 过敏性休克,因起效慢,故做次选药,首选AD。 4、血液病: 可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癜,疗 效不一,停药后易复发。 5、局部应用: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 6、替代疗法: 治疗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和肾上腺次全切术后的补充。 【不良反应】 1、一进: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症——柯兴氏病。 2、一退: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综合症——阿狄森氏病。 3、六诱发:诱发加重感染、溃疡、诱发糖尿病、诱发胰腺炎、诱发癫痫、诱发精神失常
4、两项并发症: (1)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2)骨骼肌肉系统:骨质疏松和肌肉菱缩 5、停药过快要反跳。停药后垂体分泌ACTH的功能需要3~5个月才能恢复;肾上腺皮质对ACTH起反 应机能的恢复需要6-9个月或更久。 【禁忌症】 抗茵药物不能控制的病毒、真菌感染、活动性结核、骨质疏松、柯兴氏病、妊娠早期、骨折或创 伤修复期、心肾功能不全、精神病禁用。 【给药方法】 宜根据病人、病情、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特点确定制剂、剂量、用药方法及疗程。 1、小剂量替代疗法: 主要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和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可给予生理需要量(一般用维持量可 的松12.5-25mg/d或氢化可的松10-20mg/d)。 2、大剂量突击疗法: 适用于危重病人抢救,如严重的中毒性感染和各种休克,一般不超过3天就立即停药,如用氢化 可的松200-300mg每日三次。也有人主张用更大剂量。 3、一般剂量长疗程: 适用于反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的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症等, ~般开始口服强地松10-20mg每日三次,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直至最小维持量(相当氢化可的松 37.5mg)。维持量有两种给法: (1)每日早晨给药: (2)隔日疗法: 临床常用此法。利用生物节律,减轻或避免对ACTH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 撤去或停用糖皮质激素的指征: (1)维持量已减至正常基础需要量,且长期观察病情稳定。 (2)应治疗效果差,不宜再用糖皮质激素,应改药者。 (3)因严重副作用或并发症,难以继续用药者。 第二节促皮质素和皮质激素抑制药 一、促皮质激素
4、两项并发症: (1)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2)骨骼肌肉系统: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 5、停药过快要反跳。停药后垂体分泌ACTH的功能需要3~5个月才能恢复;肾上腺皮质对ACTH起反 应机能的恢复需要6~9个月或更久。 【禁忌症】 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病毒、真菌感染、活动性结核、骨质疏松、柯兴氏病、妊娠早期、骨折或创 伤修复期、心肾功能不全、精神病禁用。 【给药方法】 宜根据病人、病情、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特点确定制剂、剂量、用药方法及疗程。 1、小剂量替代疗法: 主要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和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可给予生理需要量(一般用维持量可 的松12.5-25mg/d或氢化可的松10-20mg/d)。 2、大剂量突击疗法: 适用于危重病人抢救,如严重的中毒性感染和各种休克,一般不超过3天就立即停药,如用氢化 可的松200-300mg每日三次。也有人主张用更大剂量。 3、一般剂量长疗程: 适用于反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的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症等, 一般开始口服强地松10-20mg每日三次,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直至最小维持量(相当氢化可的松 37.5mg)。维持量有两种给法: (1) 每日早晨给药: (2) 隔日疗法: 临床常用此法。利用生物节律,减轻或避免对ACTH和 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 撤去或停用糖皮质激素的指征: (1)维持量已减至正常基础需要量,且长期观察病情稳定。 (2)应治疗效果差,不宜再用糖皮质激素,应改药者。 (3)因严重副作用或并发症,难以继续用药者。 第二节 促皮质素和皮质激素抑制药 一、促皮质激素
促皮质素全名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有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39肽,起分泌受下丘脑CRH 控制。 【药理作用】 1、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肥大,促进皮质分泌(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可达正常分泌量10倍 2、使氢化可的松合成酶活性增加,从而产生与糖皮质激素相同功效。 【临床应用】 口服无效,只能注射给药,由于其显效慢,主要用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撒停药,促进 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或用于诊断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水平。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皮质激素抑制药可替代临床外科肾上腺皮质切除术,临床常用的有米托坦和美替拉酮。 第三十六章甲状腺素及抗甲亢药物 第一节甲状腺激素 【生理、药理作用】 1、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甲状腺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幼年缺乏造成呆小病。成年甲状腺功能不全者引起粘液性水肿。 2、促进代谢和产热:能促进物质氧化,增加耗氧,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产热增多。 3、提高机体交感一肾上腺系统敏感性:可提高机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作用机制】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通过甲状腺激素受体介导的,其与核受体结合后启动基因转录,促进mRNA形 成,加速新蛋白质和各种酶的生成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临床应用】 1、呆小病。2、粘液性水肿。3、单纯性甲状腺肿,缺碘者应补碘。4、T3抑制试验。 【不良反应】 过量引起甲亢,老年和心脏病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和心力衰竭,一旦发生,立即停药,至少一周后 在从小量开始。 第二节抗甲状腺素药 一、硫脲类 包括两类: (1)硫氧嘧啶类:如甲硫氧嘧啶(meththyiouracil,MTU)、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
促皮质素全名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有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39肽,起分泌受下丘脑CRH 控制。 【药理作用】 1、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肥大,促进皮质分泌(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可达正常分泌量10倍 2、使氢化可的松合成酶活性增加,从而产生与糖皮质激素相同功效。 【临床应用】 口服无效,只能注射给药,由于其显效慢,主要用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撤停药,促进 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或用于诊断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水平。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皮质激素抑制药可替代临床外科肾上腺皮质切除术,临床常用的有米托坦和美替拉酮。 第三十六章 甲状腺素及抗甲亢药物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生理、药理作用】 1、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甲状腺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幼年缺乏造成呆小病。成年甲状腺功能不全者引起粘液性水肿。 2、促进代谢和产热:能促进物质氧化,增加耗氧,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产热增多。 3、提高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敏感性:可提高机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作用机制】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通过甲状腺激素受体介导的,其与核受体结合后启动基因转录,促进mRNA形 成,加速新蛋白质和各种酶的生成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临床应用】 1、呆小病。2、粘液性水肿。3、单纯性甲状腺肿,缺碘者应补碘。4、T3抑制试验。 【不良反应】 过量引起甲亢,老年和心脏病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和心力衰竭,一旦发生,立即停药,至少一周后 在从小量开始。 第二节 抗甲状腺素药 一、硫脲类 包括两类: (1)硫氧嘧啶类:如甲硫氧嘧啶(methlthyiouracil,MTU)、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