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 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品与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 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 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 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 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 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 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 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 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 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 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煕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 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 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 “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 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 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 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 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 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 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 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 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 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 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 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 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 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 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 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 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 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 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 项是()(3分)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
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 卷面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个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品与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 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 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 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 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 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 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 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 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 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 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 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 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 “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 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 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 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 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 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 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 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 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 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 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 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 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 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 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 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 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 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 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 项是( )(3 分)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 史实
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C.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 诗品出于人品。”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 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 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 C.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 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D.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 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 造出优秀的作品。 C.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 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由人民网开展的2015年两会热点调查显示,食药品安全以428845票位居热点排行第四, 关注度仅次于收入分配、重拳反腐、经济新常态。两会上有关食品安全的提案议案非常多 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高度聚焦食品安全,回应了网民对食品安全的高热关注,食品安全的 官民舆论场达到“最大公约数”。 附表“最关心哪些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过 量利囹不安全 、水果药 14% 越18% 触油 16% 土悠水 染影衣作物质 1% 斯作生食 肉注水肉 ,1% (摘编自《2015年全国两会舆情速递》,2015年12月17日人民网) 材料二
B.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C.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 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 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C.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 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D.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 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研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 造出优秀的作品。 C.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 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由人民网开展的2015年两会热点调查显示,食药品安全以428845票位居热点排行第四, 关注度仅次于收入分配、重拳反腐、经济新常态。两会上有关食品安全的提案议案非常多, 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高度聚焦食品安全,回应了网民对食品安全的高热关注,食品安全的 官民舆论场达到“最大公约数”。 附表“最关心哪些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摘编自《2015 年全国两会舆情速递》,2015 年 12 月 17 日人民网) 材料二: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但由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积弊由来已久,彻底解决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食品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 后,普遍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监管设施。企业缺乏规模直接导致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盲目降 低价格、放松生产监管、忽视食品质量。恶性竞争的后果是出现大量低劣食品的挤出效应, 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秩序。 除了故意的恶性竞争带来的食品危机外,还有一些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部分食品生产企 业缺乏相关生产知识,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限制等原因出现的非故意的食品安全问题。 土壤重金属超标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则是近年来频繁岀现的一类新问题。我国毎年因污染超标 影响的农产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些农产品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最近几年来还导 致一些地区出现群体性事件。 除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外,现行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存在缺陷,这种管理机制上的问 题造成了食品安全更大的漏洞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监管 权限分属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督、质检、工商等多个部门,各监管部门容易从自身利益 出发,遇到好处抢监管,遇到难题齐推诿。 有识之士提出,食品安全应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 加大对不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在监管模式方面,探索国家全程监管、地方重点监管和民间参 与监管的三位一体模式。首先,对米面粮油肉蛋等老百姓日常必备的食品和婴幼儿食品实行 全过程监管,从源头加大检査力度,对各环节严格把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对地域性较 的食品,由地方政府组织力量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重点监管。另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 家的模式,建立民间监督体系。 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部门的投入。目前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部门面临 经费、设备、人员不足的困境,有的县级检验机构已经处于半停止状态,几年前政府投资建 设的蔬莱残留药检监测中心,实际上已经没有运作。 另外,相关部门应摸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底数,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产品 产地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既要切断污染源,减少农产品产地的新増污染,又要对污染地进行 治理修复,对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试点。(摘编自《农田到餐桌安全如何监管》,2016 年3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食品安全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食品安全是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并且也得到了两会委员的高度重视和媒体积极回应 B.图表显示,6项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中“奶制品和奶源”问题关注度略低,其它大致相当 C.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存在缺陷,由此也导致了食品安全漏洞的频繁显现。 D.各个食品生产企业的恶性竞争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显示了食品安全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并指出了民众最关心的6个方面,材 料二概括了食品安全存在的原因 B.尽管政府重视,法律具备,但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方面存在积聚已久的弊,想根本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难以实现的 C.目前我国食品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许多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因 此难以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系数。 D.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大多与食物赖以生长的土壤重金属超标有一定的关系,由此也 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群体性事件 6.就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文章提出了哪些合理的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但由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积弊由来已久,彻底解决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食品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 后,普遍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监管设施。企业缺乏规模直接导致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盲目降 低价格、放松生产监管、忽视食品质量。恶性竞争的后果是出现大量低劣食品的挤出效应, 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秩序。 除了故意的恶性竞争带来的食品危机外,还有一些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部分食品生产企 业缺乏相关生产知识,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限制等原因出现的非故意的食品安全问题。 土壤重金属超标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则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一类新问题。我国每年因污染超标 影响的农产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些农产品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最近几年来还导 致一些地区出现群体性事件。 除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外,现行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存在缺陷,这种管理机制上的问 题造成了食品安全更大的漏洞。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监管 权限分属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督、质检、工商等多个部门,各监管部门容易从自身利益 出发,遇到好处抢监管,遇到难题齐推诿。 有识之士提出,食品安全应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 加大对不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在监管模式方面,探索国家全程监管、地方重点监管和民间参 与监管的三位一体模式。首先,对米面粮油肉蛋等老百姓日常必备的食品和婴幼儿食品实行 全过程监管,从源头加大检查力度,对各环节严格把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对地域性较强 的食品,由地方政府组织力量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重点监管。另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 家的模式,建立民间监督体系。 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部门的投入。目前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部门面临 经费、设备、人员不足的困境,有的县级检验机构已经处于半停止状态,几年前政府投资建 设的蔬菜残留药检监测中心,实际上已经没有运作。 另外,相关部门应摸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底数,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产品 产地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既要切断污染源,减少农产品产地的新增污染,又要对污染地进行 治理修复,对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试点。(摘编自《农田到餐桌安全如何监管》, 2016 年 3 月 10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食品安全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食品安全是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并且也得到了两会委员的高度重视和媒体积极回应。 B.图表显示,6 项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中“奶制品和奶源”问题关注度略低,其它大致相当。 C.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存在缺陷,由此也导致了食品安全漏洞的频繁显现。 D.各个食品生产企业的恶性竞争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显示了食品安全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并指出了民众最关心的 6 个方面,材 料二概括了食品安全存在的原因。 B.尽管政府重视,法律具备,但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方面存在积聚已久的弊,想根本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难以实现的。 C.目前我国食品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许多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因 此难以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系数。 D.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大多与食物赖以生长的土壤重金属超标有一定的关系,由此也 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群体性事件。 6.就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文章提出了哪些合理的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古渡头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晩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 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 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拋掉破 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 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 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 ”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 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 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 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 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 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 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 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 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 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 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 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 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 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 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 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 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 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 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 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 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 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 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 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 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 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 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 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 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 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 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 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 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 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 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 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 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 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 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 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 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 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 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 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8、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 英复以史才荐。逐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 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度”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 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 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 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 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 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 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 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 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 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 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 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 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节选自《明 史·杨士奇传》 10.下列对文中第一处画线画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皇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D.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书》《礼》《易》《乐》《春 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 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 维护太子,并因此下狱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 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 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 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 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 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 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8、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9、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 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 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 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度”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 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 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 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 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 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 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 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 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 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 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 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 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节选自《明 史·杨士奇传》) 10.下列对文中第一处画线画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皇帝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D.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书》《礼》《易》《乐》《春 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 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 维护太子,并因此下狱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 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