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六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模拟测试卷 命题人:江文清刘雪莹审核人:赵先彬 、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过去的一年,摆在我们面前的,有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改革 深水区的攻坚,有反腐败斗争的进取……以 的紧迫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蹄疾 步稳的节奏全面深化改革,以抓铁有痕的力度全面依法治国,以 的勇气全面从严 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着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只争朝夕壮士断腕坚定 B.时不我待刮骨疗毒树立 C.只争朝夕壮士断腕树立 D.时不我待刮骨疗毒坚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9科9份)是(3分 A.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部驻部纪检组坚决贯彻中央从严治党要求,积极配合中央巡视组开展 工作,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 B.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情况下,中国经济不管增长有所放 缓,并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C.昨日起,铁路部门开始发售2016年1月1日以后的车票,根据过去几年春运情况显示, 除夕前三天将进入乘客返乡高峰期,因此春运抢票也将迎来高峰期。 D.个人所得税改革何时才能“破茧”?个税起征点是否会有提高的可能?调整个税起征点能 解决课税公平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3.下列诗句按顺序排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歌正确的是(3分) ①门前树已秋②窗里人将老③寒山独过雁④结茅临古渡 ⑤日夕逢归客⑥暮雨远来舟⑦卧见长淮流⑧那能忘旧游 A.⑤①③⑦②⑧④⑥ B.⑤⑦③⑥①②④⑧ C.④①⑦②③⑤⑧⑥ D.④⑦②①③⑥⑤⑧ 4.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岁髙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5.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9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豫北六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模拟测试卷 命题人:江文清 刘雪莹 审核人:赵先彬 一、语言文字应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过去的一年,摆在我们面前的,有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改革 深水区的攻坚,有反腐败斗争的进取……以 的紧迫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蹄疾 步稳的节奏全面深化改革,以抓铁有痕的力度全面依法治国,以 的勇气全面从严 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着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只争朝夕 壮士断腕 坚定 B.时不我待 刮骨疗毒 树立 C.只争朝夕 壮士断腕 树立 D. 时不我待 刮骨疗毒 坚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9 科 9 份)是(3 分) A.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部驻部纪检组坚决贯彻中央从严治党要求,积极配合中央巡视组开展 工作,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 B.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情况下,中国经济不管增长有所放 缓,并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C.昨日起,铁路部门开始发售 2016 年 1 月 1 日以后的车票,根据过去几年春运情况显示, 除夕前三天将进入乘客返乡高峰期,因此春运抢票也将迎来高峰期。 D.个人所得税改革何时才能“破茧”?个税起征点是否会有提高的可能?调整个税起征点能 解决课税公平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3.下列诗句按顺序排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歌,正确的是( 3 分 ) ①门前树已秋 ②窗里人将老 ③寒山独过雁 ④结茅临古渡 ⑤日夕逢归客 ⑥暮雨远来舟 ⑦卧见长淮流 ⑧那能忘旧游 A.⑤①③⑦②⑧④⑥ B.⑤⑦③⑥①②④⑧ C.④①⑦②③⑤⑧⑥ D.④⑦②①③⑥⑤⑧ 4.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 岁高龄的前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5.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6-9 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 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 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 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 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 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 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 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 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疾作而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而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 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 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 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议遂寝 寝:停止,搁置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旰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C.趣驾而往 趣:趋向,奔赴 身食厚禄,时有横赐横:出乎意料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沆从不上呈秘密奏章,他认为既然办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应该公开地表达,没有必要 呈现密奏 B.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 劳民伤财 C.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应验。他担任宰相时,同僚对他赞叹不已,称 其为“圣相”。 D.李沆认同佛教关于世界本来就不完美的理念,认为人也不可能求得圆满如意,还是应该知 足常乐。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4分) 答 (2)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4分) 9.请简要概括李沆得到宋真宗信任、同僚赞誉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 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 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 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 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 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 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 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 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疾作而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而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 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 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 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议遂寝 寝:停止,搁置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旰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C.趣驾而往 趣:趋向,奔赴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 横:出乎意料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沆从不上呈秘密奏章,他认为既然办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应该公开地表达,没有必要 呈现密奏。 B.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 劳民伤财。 C.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应验。他担任宰相时,同僚对他赞叹不已,称 其为“圣相”。 D.李沆认同佛教关于世界本来就不完美的理念,认为人也不可能求得圆满如意,还是应该知 足常乐。 8.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8 分) (1)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4 分) 答: (2)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4 分) 答: 9.请简要概括李沆得到宋真宗信任、同僚赞誉的原因。(4 分) 答: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钱惟演①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晩,鸾镜朱颜惊暗换②。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 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1)“城上风光莺语乱”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加以分析。(3分) 答 (2)简析上阕写景、抒情的主要艺术特色。(6分) 答 (3)说说你对结句“今日芳尊惟恐浅”的理解。(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淇则有岸 (《诗经·氓》) (3)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可堪回首 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8)渡尽劫波兄弟在 。(鲁迅《题三义塔>》)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浮生拾慧一一柳 黄廷法文 ①“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晨起如见仙人曳裙而立。”这是贾平凹先生《生活一种》里的 开篇之言。想必贾先生同五柳先生一样,也是个爱柳之人。 ②木本之中,柳是最易成活的树种。有“有心栽花花不成, ”一句为证。 不经意间,是谁随手插下了一枝嫩条,不料它竟成活了,发出了青青的新芽。但是俗语里讲, 柳也不是乱插的。“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子里不栽那鬼拍手(杨树,小风一吹,即哗哗作 响)。”大概都是谐其音意而言,没有科学的根据,今人不必顾及,大可随兴而栽。若求实用 可插直柳,需待若干年后,成木坚实柔腻,能做砧板,刀砍斧剁,绝无裂纹。若作观赏,可 植垂柳。早春二月,它最先告诉人春的消息,让人在恍惚之中,尤未卸下沉重的冬装之际 它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了。 ③古人咏柳之作甚多,除写春之外,多喻离愁。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灞陵桥边绿柳堆烟, 人们多于此送别亲友上路,遂折柳为赠。此后,折柳赠别成为古代一种民俗。南北朝范云有 诗云:“春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桥。”李义山也有咏柳诗说:“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 遥。”张先的《江南柳》中说:“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生愁。”写的都是那种离别的场 景。古人感念离愁之苦、行路之艰难,便赋予那细柔绵长的柳丝一种深沉的别意,似乎想用 柳丝来系牢离人的情感。那种洒泪而别的场景想来也一定是无比动人的 ④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 人。”则是另一种意思。是说临行忘了带马鞭,送者遂折柳枝赠送替代。至于后来是否由此演 变成了折柳送别的习俗,也不可考
钱惟演①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 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1)“城上风光莺语乱”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加以分析。(3 分) 答: (2)简析上阕写景、抒情的主要艺术特色。(6 分) 答: (3)说说你对结句“今日芳尊惟恐浅”的理解。(4 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淇则有岸, 。(《诗经·氓》) (3)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8)渡尽劫波兄弟在, 。(鲁迅《题三义塔>》)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浮生拾慧——柳 黄廷法文 ①“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晨起如见仙人曳裙而立。”这是贾平凹先生《生活一种》里的 开篇之言。想必贾先生同五柳先生一样,也是个爱柳之人。 ②木本之中,柳是最易成活的树种。有“有心栽花花不成, ”一句为证。 不经意间,是谁随手插下了一枝嫩条,不料它竟成活了,发出了青青的新芽。但是俗语里讲, 柳也不是乱插的。“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子里不栽那鬼拍手(杨树,小风一吹,即哗哗作 响)。”大概都是谐其音意而言,没有科学的根据,今人不必顾及,大可随兴而栽。若求实用, 可插直柳,需待若干年后,成木坚实柔腻,能做砧板,刀砍斧剁,绝无裂纹。若作观赏,可 植垂柳。早春二月,它最先告诉人春的消息,让人在恍惚之中,尤未卸下沉重的冬装之际, 它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了。 ③古人咏柳之作甚多,除写春之外,多喻离愁。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灞陵桥边绿柳堆烟, 人们多于此送别亲友上路,遂折柳为赠。此后,折柳赠别成为古代一种民俗。南北朝范云有 诗云:“春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桥。”李义山也有咏柳诗说:“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 遥。”张先的《江南柳》中说:“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生愁。”写的都是那种离别的场 景。古人感念离愁之苦、行路之艰难,便赋予那细柔绵长的柳丝一种深沉的别意,似乎想用 柳丝来系牢离人的情感。那种洒泪而别的场景想来也一定是无比动人的。 ④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 人。”则是另一种意思。是说临行忘了带马鞭,送者遂折柳枝赠送替代。至于后来是否由此演 变成了折柳送别的习俗,也不可考
⑤唐代白居易《杨柳枝》中的“柳袅轻风似舞腰”,和温庭筠《南歌子》的“娉婷似舞腰 是以柳喻美人腰肢的。除此之外,唐宋词人还惯用柳叶喻人秀眉,如欧阳修的《长相思》:“玉 如肌,柳如眉。”白居易的“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都是取柳丝的轻柔婀娜之 状,喻美人的细腰美眉最为恰切之故 ⑥较之细柳能牵扯起人的无限别意,是状其形而言,“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则是绘其色了。又如晏几道之“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关情”。大约那轻柔的柳丝、碧绿的 柳叶、纷飞的柳絮、堆积的柳烟,都会惹人心生离愁别恨吧! ⑦也许那柳,是最易牵动古人愁情的事物,可惜今人已难以体验。原本夕发朝至的速度已经 远远地模糊了人们的距离感,蜀道不再艰难,万山已经无阻。那轻柔绵软的柳丝,只能拂出 吹面不寒的春意,再也缭绕不起人的别离之苦了 文章摘自:青岛财经日报 12.结合②段中上句意思,填入划线部分对应诗句内容: 13.文中提出“咏柳”之作主要能被古文人用作表现三方面的思想感情,分别 14.⑦段中,作者间接引用了唐代 和宋代 两个诗人的诗 句内容,诗的题目分别是: 15.结合⑦段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那轻柔绵软的柳丝,再也缭绕不起人的别离之苦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美从何处寻(节选) 宗白华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 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转载]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2016届高三12月调研考试 试题(9科9份)衣。’此摩诘之诗也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 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 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 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 能直接画出来;诗人也正是从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 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 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竞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 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 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 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一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 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 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 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
⑤唐代白居易《杨柳枝》中的“柳袅轻风似舞腰”,和温庭筠《南歌子》的“娉婷似舞腰”, 是以柳喻美人腰肢的。除此之外,唐宋词人还惯用柳叶喻人秀眉,如欧阳修的《长相思》:“玉 如肌,柳如眉。”白居易的“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都是取柳丝的轻柔婀娜之 状,喻美人的细腰美眉最为恰切之故。 ⑥较之细柳能牵扯起人的无限别意,是状其形而言,“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则是绘其色了。又如晏几道之“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关情”。大约那轻柔的柳丝、碧绿的 柳叶、纷飞的柳絮、堆积的柳烟,都会惹人心生离愁别恨吧! ⑦也许那柳,是最易牵动古人愁情的事物,可惜今人已难以体验。原本夕发朝至的速度已经 远远地模糊了人们的距离感,蜀道不再艰难,万山已经无阻。那轻柔绵软的柳丝,只能拂出 吹面不寒的春意,再也缭绕不起人的别离之苦了。 文章摘自:青岛财经日报 12.结合②段中上句意思,填入划线部分对应诗句内容: 。 13 . 文 中 提 出“ 咏 柳 ”之 作 主 要能 被 古 文 人用 作 表 现三 方 面 的思 想 感 情, 分 别 是: ; ; 。 14. ⑦段中,作者间接引用了唐代 和宋代 两个诗人的诗 句内容,诗的题目分别是: ; 。 15.结合⑦段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那轻柔绵软的柳丝,再也缭绕不起人的别离之苦了。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美从何处寻(节选) 宗白华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 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转载]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 2016 届高三 12 月调研考试 试题(9 科 9 份)衣。’此摩诘之诗也。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 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 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 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 能直接画出来;诗人也正是从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 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 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 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 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 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 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 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 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
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 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 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 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 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 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 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16.联系全文,分析开篇引述王维的诗的作用。(6分) 17.怎样理解“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所谓‘艺术意境’”?(6分) 18.请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2)尽吾志也,而犹有不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6届高三南京市六校联考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 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 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 《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 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己。”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6分,限6处)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 《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 21.请在王筠所读《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中书目选择。(2分) (1)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 (2)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22语段之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2分) 答
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 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 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 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 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 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 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16.联系全文,分析开篇引述王维的诗的作用。(6 分) 答: 。 17.怎样理解“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所谓‘艺术意境’”?(6 分) 答: 。 18.请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6 分) 答: 。 七、作文(7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2)尽吾志也,而犹有不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6 届高三南京市六校联考调研测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 20~22 题。(10 分) 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 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 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 《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 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6 分,限 6 处)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 《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 21.请在王筠所读《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中书目选择。(2 分) (1)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 (2)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22.语段之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2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