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自然科学(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论3、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1)唯心主义的观点(2)二元论的观点(3)旧唯物主义的观点(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和哲学证明(1)科学证明(2)哲学证明坚持世界统一性的原则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物质多样性的统一的原则3、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2)什么是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出发(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第二节人类的意识活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意识反映形式的主观性: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2)意识的结构(系统)从内容上分:知、情、意的统一从发生的自觉程度上分:潜意识和显意识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从意识的主体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10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3)自然科学(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 ”论 3、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1)唯心主义的观点 (2)二元论的观点 (3)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和哲学证明 (1)科学证明 (2)哲学证明 坚持世界统一性的原则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坚持物质多样性的统一的原则 3、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什么是从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 从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出发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 第二节 人类的意识活动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反映形式的主观性: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 (2)意识的结构(系统) 从内容上分:知、情、意的统一 从发生的自觉程度上分:潜意识和显意识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从意识的主体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意识的高低层次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2、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3、意识能动作用的物质制约性4、坚持唯物辩证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1)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2)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四、意识和人工智能复习与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如何理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拓展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四:《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1
马克思主义哲学 11 从意识的高低层次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 3、意识能动作用的物质制约性 4、坚持唯物辩证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 (2)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拓展阅读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四;《反杜林论》第一编 哲学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证本性与唯物证法的基本规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本内容、实质和作用,把握其方法论意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重点问题: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系统论与矛盾论的关系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度的涵义与实践中的适度原则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课时分配:9学时。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范畴2、联系的客观普遍性3、联系的复杂多样性4、普遍联系的条件性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1、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2、发展是前进或向上的运动和变化3、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性4、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2、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3、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四、唯物辩证法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12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本内 容、实质和作用,把握其方法论意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重点问题: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系统论与矛盾论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度的涵义与实践中的适度原则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课时分配: 9 学时。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范畴 2、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3、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4、普遍联系的条件性 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1、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2、发展是前进或向上的运动和变化 3、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性 4、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 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2、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四、唯物辩证法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3、矛盾的同一性4、矛盾的斗争性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2)坚持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矛盾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发展的实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矛盾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2、内因和外因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什么是内因和外因(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3)坚持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2)差异就是矛盾(3)坚持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2、矛盾的特殊性(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2)矛盾的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2)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3)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3
马克思主义哲学 13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及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 4、矛盾的斗争性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2)坚持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矛盾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发展的实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矛盾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 2、内因和外因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内因和外因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坚持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2)差异就是矛盾 (3)坚持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 2、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2)矛盾的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三节古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1、质(1)质的规定性(2)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3)质与属性(4)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5)正确认识事物的质的意义2、量(1)量的规定性(2)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3)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4)正确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3、度(1)度的规定性(2)正确认识事物的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量变、质变与度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量变转化为质变(2)质变转化为量变(3)量变一一质变一一量变:质量互变规律3、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根源4、坚持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1)激变论(2)庸俗进化论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质量互变的普遍性2、质量互变的复杂性(1)量变和质变的形式具有多样性(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一)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二)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在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四、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意义1、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2、坚持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意义(1)坚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4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 (1)质的规定性 (2)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3)质与属性 (4)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 (5)正确认识事物的质的意义 2、量 (1)量的规定性 (2)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 (3)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4)正确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 3、度 (1)度的规定性 (2)正确认识事物的度的意义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量变、质变与度 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1)量变转化为质变 (2)质变转化为量变 (3)量变——质变——量变:质量互变规律 3、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根源 4、坚持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反对形而上学 (1)激变论 (2)庸俗进化论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质量互变的普遍性 2、质量互变的复杂性 (1)量变和质变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2)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一)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 (二)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在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1、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2、坚持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意义 (1)坚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