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适用对象:2010级各专业学生学时:72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二)课程任务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已应有的贡献。二、教学基本要求(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要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二,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同时,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三,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二)实践教学的要求: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三、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以此大纲为参考,但不拘泥于此大纲。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参与式、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用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论坛、演讲、论文、辩论、讨论、调查、参观、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形势政策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科学“三观”的树立。四、学时分配理论课实践课序号内容提纲时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适用对象:2010级各专业学生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 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 代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任务 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 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体现马克 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同时,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三,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 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实践教学的要求: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 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三、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以此大纲为参考,但不拘泥于此大纲。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本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参与式、角色扮演、讨论等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用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论坛、演讲、论文、辩论、讨 论、调查、参观、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形势政策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加强 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科学“三观”的树立。 四、学时分配 序号 内容提纲 理论课 时 实践课 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321成果2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34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24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53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64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7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438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94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03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211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2 3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313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4 43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5 31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63复习总结合计5418五、考核方式学生成绩考核由两个部分构成:1、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考试,占期评成绩的70%2、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30%,其中作业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0%,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所撰写的论文为主要依据:学习态度占期评成绩的10%,以学生的出勒、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六、教学参考书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共中央1995年5月10日批准印发),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2003年6月8日批准印发),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成果 3 2 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 3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 2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 2 5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3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 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4 3 9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10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11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2 12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3 3 13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3 14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3 15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 1 16 复习总结 3 合计 54 18 五、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考核由两个部分构成: 1、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考试,占期评成绩的70% 2、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30%,其中作业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0%,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所撰写的 论文为主要依据;学习态度占期评成绩的10%,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 六、教学参考书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 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 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共中央1995 年5月10日批准印发),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2003年6月8日批准印 发),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版。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版。 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9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0.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1.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2.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一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6.江泽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1.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2.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3.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22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4.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人民日报》2005年6月26日。25.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6.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2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2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辅导专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增刊,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月出版。30、与本课程相关的党的文件、文献和参考资料。七、理论教学内容分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9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1.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 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十四 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 纪》(1997年9月12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江泽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年5月14 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人民出版 社2001年版。 1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人民出版 社2003年版。 20.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 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22.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22日),人民出 版社2004年版。 24.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人民日报》2005 年6月26日。 25.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6年版。 26.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2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2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 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辅导专辑:《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2007年增刊,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月出版。 30、与本课程相关的党的文件、文献和参考资料。 七、理论教学内容分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二)教学内容本章分五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4、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5、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教学自的和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所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在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的基础上,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懂得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意义。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要求、和辨证关系,准确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同时要认识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敢于和善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 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本章分五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 景和实践基础 4、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 内容 5、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所在。通过本章 的学习,要求在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的基础上,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 史发展及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懂得贯彻实事 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意义。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要求、和辨证关系,准确 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同时要认识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 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敢于和善
于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二)教学内容本章分三节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2.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精髓4.关于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教学自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于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 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教学内容 本章分三节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 2.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精髓 4.关于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 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