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2)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3)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第四节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肯定和否定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肯定(方面、因素、阶段)和否定(方面、因素、阶段)的对立(2)肯定和否定的统一2、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扬弃”: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的否定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二、否定之否定1、辩证内容: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辩证形式: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螺旋式或波浪式)(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4)把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2、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否定形式的特殊性(2)曲折发展的特殊性(3)相对于其他规律的特殊性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四、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1、新事物和旧事物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3、新生事物成长道路的曲折性4、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原理的意义复习与思考题: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5
马克思主义哲学 15 (2)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 (3)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和否定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1)肯定(方面、因素、阶段)和否定(方面、因素、阶段)的对立 (2)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2、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扬弃 ”: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的否定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 1、辩证内容: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辩证形式: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螺旋式或波浪式)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把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2、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否定形式的特殊性 (2)曲折发展的特殊性 (3)相对于其他规律的特殊性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四、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1、新事物和旧事物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3、新生事物成长道路的曲折性 4、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原理的意义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如何理解辨证否定观?辨证的否定观有何重大的方法论意义?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拓展阅读书目: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二:《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毛泽东:《矛盾论》、《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6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6 3.如何理解辨证否定观?辨证的否定观有何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拓展阅读书目: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二;《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毛泽东:《矛盾论》、《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认识、真理与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认识发展规律,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的自觉性和能力。重点问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价值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课时分配:15学时。第一节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实践的本质和特点1、实践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实践概念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的观点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矛盾本性和本质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科学规定2、实践的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二、实践的结构和过程1、实践的结构(1)实践主体(2)实践客体(3)实践中介2、实践的过程(1)实践过程的含义(2)实践过程的基本环节17
马克思主义哲学 17 第四章 认识、真理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认识发展规律,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理 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的自觉性和能力。 重点问题: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价值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课时分配: 15 学时。 第一节 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1、实践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实践概念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观点 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矛盾本性和本质的科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科学规定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的结构和过程 1、实践的结构 (1)实践主体 (2)实践客体 (3)实践中介 2、实践的过程 (1)实践过程的含义 (2)实践过程的基本环节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操作反馈和调节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2、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实践3、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4、各种实践形式的相互关系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二节认识的本质和特征一、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1、认识的反映性特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反映论还是先验论。(1)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特征:(2)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一般反映论的特征:第一、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与不可知论的本质区别)2、认识的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1)反映具有模写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3、结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二、认识的基本结构认识系统的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1、认识主体: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人。(1)认识主体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实践是人(主体)的存在方式18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操作 反馈和调节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 2、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3、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4、各种实践形式的相互关系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一、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1、认识的反映性特征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反映论还是先验论。 (1)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特征: (2)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 一般反映论的特征: 第一、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与不可知论的本质区别) 2、认识的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1)反映具有模写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 3、结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二、认识的基本结构 认识系统的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人。 (1)认识主体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实践是人(主体)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2)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2、认识客体(1)人既可以是认识主体也可以是认识客体(2)认识客体与客观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认识客体的基本类型自然客体一一自然科学社会客体一一社会科学思维客体一一思维科学3、认识工具(1)物质认识工具一般实践活动的物质认识工具专门实践活动的物质认识工具(2)精神认识工具思维要素:概念、范畴思维方法:思维路径或思维程序结论:认识主体通过一定的认识工具作用于认识客体,是认识的基本要素的具体结合方式构成认识结构的具体内容,形成认识。三、认识的历史演化1、人类认识的历史继承性(1)认识内容的继承性(2)认识形式的继承性2、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性(1)认识内容发展的规律性(2)认识形式发展的规律性(3)认识发展的加速度性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由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的含义(2)感性认识的特点:生动性、形象性(3)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第一、感觉第二、知觉第三、表象2、理性认识19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 (2)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 个体主体 集体主体 类主体 2、认识客体 (1)人既可以是认识主体也可以是认识客体 (2)认识客体与客观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认识客体的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自然科学 社会客体——社会科学 思维客体——思维科学 3、认识工具 (1)物质认识工具 一般实践活动的物质认识工具 专门实践活动的物质认识工具 (2)精神认识工具 思维要素:概念、范畴 思维方法:思维路径或思维程序 结论:认识主体通过一定的认识工具作用于认识客体,是认识 的基本要素的具体结合方式, 构成认识结构的具体内容,形成认识。 三、认识的历史演化 1、人类认识的历史继承性 (1)认识内容的继承性 (2)认识形式的继承性 2、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性 (1)认识内容发展的规律性 (2)认识形式发展的规律性 (3)认识发展的加速度性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的特点:生动性、形象性 (3)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第一、感觉 第二、知觉 第三、表象 2、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