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主流,子孝孙贤,是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甩老”事件频发,则 让人担忧老年人的养老处境。 这些“甩老”事件,很多都发生在养老院,子女在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后,就不 管不问,不再支付费用,而养老院出于人道等各方面考虑,又不可能把这些遭受 遗弃而且往往还是病重、羸弱的老人赶出养老院,养老机构为此承担了本应是老 人子女承担的费用。而很多养老机构都是民营,这样就给养老院造成了更大的经 济和人力负担。 这样的“甩老”事件越来越多,需要养老机构更为重视对老人家庭条件的调査, 看老人子女是为了“甩掉包袱”还是真心为了让老人能更好地安享晚年。当然, 这样的措施也无法阻挡那些恶意遗弃老人的不孝儿女。这就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如立法实行老人财产托管制度,让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养老机构可申请变更老人 的监护权,对老人财产实行托管,用以支付养老费用。同时,也要加大对遗弃老 人的不孝子女的追责力度,不能让这些不孝子女遗弃了老人,还能逍遥法外。 其实“甩老族”并不止表现在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就不管了,不孝子孙将老人遗 弃到养老院,还是有希望养老院替其养老之意,而有些老年人,其子女也不送老 人去养老院,也不赡养老人,或对老人实行家暴,比如在生活上,对老人不好 让老人吃得不好,穿得不暖,甚至时时咒骂老人,这些虽然没有驱赶老人出门 却可能让老人生不如死,也是一种“甩老”;有些“甩老族”则会把老人从家中 赶出去,也不送养老院,让老人无处安身等等。这些情况,养老院并不知情,更 具有隐蔽性,这样的“甩老”事件甚至更为常态而频发。 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抚养我们长大 我们就要赡养他们终老,敬老爱老,也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让“甩老 族”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夹击,让“甩老族”没有生存土壤,才能让老年人老有所 养,才能让社会变得更文明而有温度 对于“悬崖村庄”舆论该有包容心态 舒圣样 则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 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当 晚,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 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县领导已经连夜带领工作组, 攀爬天梯进入村子开展工作。(5月25日《新京报》) 作为媒体记者,发现这样一个悬崖上的村庄,拍下那么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引 来那么多的关注,无疑是一次很成功的报道。而作为地方官员,发现自己的辖区 出了这样的“负面新闻”,在此扶贫攻坚特殊时刻,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难免心 慌慌兮夜不能寐,于是连夜动作,该表态的表态,该行动的行动。按照应对舆情 的标准范式打分,这样的表态和行动,大概可以得个不错的分数。但是网友不认 账,因为“之前做什么去了”。 是啊,之前做什么去了,媒体一报道就连夜行动,之前行动了么?这样的质疑向 来是无往而不胜的。扶贫攻坚的行动是当下地方工作的重点,这样一个“悬崖上 的村庄”,如果都没入定点扶贫的范围,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公众的质疑不能说 没有道理,只不过,这样的责骂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悬崖村庄”缺的可能 根本不是把藤梯换成钢梯,如果因为媒体报道在山上专设一所学校,那可能是浪 费,而如果花费巨资修路上山,更可能是对纳税人的不公
是主流,子孝孙贤,是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甩老”事件频发,则 让人担忧老年人的养老处境。 这些“甩老”事件,很多都发生在养老院,子女在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后,就不 管不问,不再支付费用,而养老院出于人道等各方面考虑,又不可能把这些遭受 遗弃而且往往还是病重、羸弱的老人赶出养老院,养老机构为此承担了本应是老 人子女承担的费用。而很多养老机构都是民营,这样就给养老院造成了更大的经 济和人力负担。 这样的“甩老”事件越来越多,需要养老机构更为重视对老人家庭条件的调查, 看老人子女是为了“甩掉包袱”还是真心为了让老人能更好地安享晚年。当然, 这样的措施也无法阻挡那些恶意遗弃老人的不孝儿女。这就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如立法实行老人财产托管制度,让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养老机构可申请变更老人 的监护权,对老人财产实行托管,用以支付养老费用。同时,也要加大对遗弃老 人的不孝子女的追责力度,不能让这些不孝子女遗弃了老人,还能逍遥法外。 其实“甩老族”并不止表现在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就不管了,不孝子孙将老人遗 弃到养老院,还是有希望养老院替其养老之意,而有些老年人,其子女也不送老 人去养老院,也不赡养老人,或对老人实行家暴,比如在生活上,对老人不好, 让老人吃得不好,穿得不暖,甚至时时咒骂老人,这些虽然没有驱赶老人出门, 却可能让老人生不如死,也是一种“甩老”;有些“甩老族”则会把老人从家中 赶出去,也不送养老院,让老人无处安身等等。这些情况,养老院并不知情,更 具有隐蔽性,这样的“甩老”事件甚至更为常态而频发。 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抚养我们长大, 我们就要赡养他们终老,敬老爱老,也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让“甩老 族”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夹击,让“甩老族”没有生存土壤,才能让老年人老有所 养,才能让社会变得更文明而有温度。 对于“悬崖村庄”舆论该有包容心态 舒圣祥 一则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 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 17 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当 晚,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 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县领导已经连夜带领工作组, 攀爬天梯进入村子开展工作。(5 月 25 日《新京报》) 作为媒体记者,发现这样一个悬崖上的村庄,拍下那么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引 来那么多的关注,无疑是一次很成功的报道。而作为地方官员,发现自己的辖区 出了这样的“负面新闻”,在此扶贫攻坚特殊时刻,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难免心 慌慌兮夜不能寐,于是连夜动作,该表态的表态,该行动的行动。按照应对舆情 的标准范式打分,这样的表态和行动,大概可以得个不错的分数。但是网友不认 账,因为“之前做什么去了”。 是啊,之前做什么去了,媒体一报道就连夜行动,之前行动了么?这样的质疑向 来是无往而不胜的。扶贫攻坚的行动是当下地方工作的重点,这样一个“悬崖上 的村庄”,如果都没入定点扶贫的范围,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公众的质疑不能说 没有道理,只不过,这样的责骂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悬崖村庄”缺的可能 根本不是把藤梯换成钢梯,如果因为媒体报道在山上专设一所学校,那可能是浪 费,而如果花费巨资修路上山,更可能是对纳税人的不公
像这种“悬崖上的村庄”,大山深处其实还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孤立村庄,有的 是被山阻,有的是被水隔。最好也最省事的办法,当然是整体搬迁。事实上,对 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也是国家扶贫的要求,“一方面不把扶贫资 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里人一样 的公共服务。”其中,避免浪费是很重要的,像新闻中的“悬崖村庄”,修一条 路至少五六千万,全国那么多孤立村庄,都要如法炮制吗? 按照“不把扶贫资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的要求,我不知道领导随 意拍板把藤梯换钢梯,是不是涉嫌浪费;如果进一步的“彻底解决方案”是修路 上山,那就更是在烧纳税人的钱了。现在的问题是,“悬崖村庄”不愿整体搬迁 山上能够自给自足,山下却没有自己的土地一一这也是孤立村庄扶贫过程中 的普遍问题。如果强行整体搬迁,显然不够和谐:如果尊重村民意愿,一旦被媒 体曝光,你又必须回应“之前做什么去了”的舆论质疑。 责骂解决不了“悬崖村庄”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也许是引入 市场的手段,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入合适的旅游开发。这个意义上讲, 媒体报道给“悬崖村庄”带来了名气,肯定是一件好事。如果有民间资本看上这 里的旅游资源,愿意投入开发,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到时候,“悬崖村庄” 就不是问题麻烦,而是特色资源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机遇,不可急躁,不可 蛮干。 所以,对于“悬崖村庄”,舆论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否则,只会促使地方政 府基于漂白“负面新闻”的动机,做出两种选择:要么动用强制手段实施整体搬 迁,要么为博舆论一笑“烽火烧钞票” 救人值不值无需探讨 杨丽 河南周口的两位小伙子胡浩强、陈庚因舍己救人的壮举感动着社会,书写着青年 英勇。但英雄故事却在网络上引得一片争论,只因女子跳湖轻生,便带给了两个 家庭无尽的悲痛。网友们一面缅怀两位英雄,一面感叹“想死的人没死成,不想 死的却死了”。青年小伙救人到底值不值,该不该,成为争论的焦点。 俗话说“人命关天”,生命是最珍贵的,任何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挽救的。 在危急时刻的舍身救人是出于中华儿女守望相助的本能。在战争年代,一人的牺 牲更是为了千万人的幸福。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耳熟能详的英雄先烈已经 成为矗立的民族丰碑,更有用鲜血驻守黑龙江的马占山,身受重伤也不愿做亡国 奴的黄启东,为救朝鲜少年而牺牲的中国志愿军罗盛教,他们舍生取义,值得被 祭奠。战争年代,国难之际,他们牺牲为的或是小家性命,也可以是大国安危。 任何的牺牲都叫“舍”,任何的大义都叫“义”,牺牲自己,也是为了挽救他人。 如果说,动荡年代里牺牲不可避免,那现代社会,和平大氛围的氤氲下也隐藏着 各种各样的危险。危险在,生命就必须拯救。动乱年代的牺牲精神也必须在今天 得到延续,平安时,它作为一种必须坚守的信念潜藏于路人的内心,危急时刻 它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救人于水火 “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不少人感叹世态炎凉,城市社会缺乏爱心与温暖。然 而,事实上“舍身取义”在今天并非离我们而去。非典病毒肆虐时,奋战在第 线的白衣天使,用行动演绎着“用生命挽救生命”;天津爆炸中上演最美逆行的 消防员战士,用生命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今年4月底,不顾危险跳入粪坑 救起幼童的教师杨文利也曾直言:救人是天职
像这种“悬崖上的村庄”,大山深处其实还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孤立村庄,有的 是被山阻,有的是被水隔。最好也最省事的办法,当然是整体搬迁。事实上,对 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也是国家扶贫的要求,“一方面不把扶贫资 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里人一样 的公共服务。”其中,避免浪费是很重要的,像新闻中的“悬崖村庄”,修一条 路至少五六千万,全国那么多孤立村庄,都要如法炮制吗? 按照“不把扶贫资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的要求,我不知道领导随 意拍板把藤梯换钢梯,是不是涉嫌浪费;如果进一步的“彻底解决方案”是修路 上山,那就更是在烧纳税人的钱了。现在的问题是,“悬崖村庄”不愿整体搬迁 ——山上能够自给自足,山下却没有自己的土地——这也是孤立村庄扶贫过程中 的普遍问题。如果强行整体搬迁,显然不够和谐;如果尊重村民意愿,一旦被媒 体曝光,你又必须回应“之前做什么去了”的舆论质疑。 责骂解决不了“悬崖村庄”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也许是引入 市场的手段,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入合适的旅游开发。这个意义上讲, 媒体报道给“悬崖村庄”带来了名气,肯定是一件好事。如果有民间资本看上这 里的旅游资源,愿意投入开发,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到时候,“悬崖村庄” 就不是问题麻烦,而是特色资源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机遇,不可急躁,不可 蛮干。 所以,对于“悬崖村庄”,舆论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否则,只会促使地方政 府基于漂白“负面新闻”的动机,做出两种选择:要么动用强制手段实施整体搬 迁,要么为博舆论一笑“烽火烧钞票”。 救人值不值无需探讨 杨丽 河南周口的两位小伙子胡浩强、陈庚因舍己救人的壮举感动着社会,书写着青年 英勇。但英雄故事却在网络上引得一片争论,只因女子跳湖轻生,便带给了两个 家庭无尽的悲痛。网友们一面缅怀两位英雄,一面感叹“想死的人没死成,不想 死的却死了”。青年小伙救人到底值不值,该不该,成为争论的焦点。 俗话说“人命关天”,生命是最珍贵的,任何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挽救的。 在危急时刻的舍身救人是出于中华儿女守望相助的本能。在战争年代,一人的牺 牲更是为了千万人的幸福。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耳熟能详的英雄先烈已经 成为矗立的民族丰碑,更有用鲜血驻守黑龙江的马占山,身受重伤也不愿做亡国 奴的黄启东,为救朝鲜少年而牺牲的中国志愿军罗盛教,他们舍生取义,值得被 祭奠。战争年代,国难之际,他们牺牲为的或是小家性命,也可以是大国安危。 任何的牺牲都叫“舍”,任何的大义都叫“义”,牺牲自己,也是为了挽救他人。 如果说,动荡年代里牺牲不可避免,那现代社会,和平大氛围的氤氲下也隐藏着 各种各样的危险。危险在,生命就必须拯救。动乱年代的牺牲精神也必须在今天 得到延续,平安时,它作为一种必须坚守的信念潜藏于路人的内心,危急时刻, 它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救人于水火。 “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不少人感叹世态炎凉,城市社会缺乏爱心与温暖。然 而,事实上“舍身取义”在今天并非离我们而去。非典病毒肆虐时,奋战在第一 线的白衣天使,用行动演绎着“用生命挽救生命”;天津爆炸中上演最美逆行的 消防员战士,用生命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今年 4 月底,不顾危险跳入粪坑 救起幼童的教师杨文利也曾直言:救人是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