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 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 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 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 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 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 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 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 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 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 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 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 思维。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 力。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 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2011年泰国发生洪灾,淹没了众多生 产企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 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 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 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 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适合应对复杂 程度低、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 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 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 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 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 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 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 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 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 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 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 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 思维。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 力。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 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2011 年泰国发生洪灾,淹没了众多生 产企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 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 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进入 21 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 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 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 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适合应对复杂 程度低、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
件。而且,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 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 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影响沿着社会网络中的关系 链条扩散、蔓延,形成一个异常纠结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也形成 个复杂的影响网络,应对网络化危机需要采取网络化模式。公共危机的应对不 仅是每个社会单元的职责,还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各个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 密切协同关系,特别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对 公共危机开展有效的共同治理;最后共同享有公共危机治理的收益与成果。 (摘编自王宏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危机管理应针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公共危机的新特点,探索新模式。 B.相比于传统观念,现今对公共安全定位的认识应调换到国家外部安全层面。 当今转型社会的公共危机表现出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跨界性大等特征。 D.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网络化危机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公共危机新特点到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文章既分析问题又指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 B.文章以泰国洪灾导致国外企业受影响的事实,论证现今公共危机具有跨界性 的观点。 C.文章着重比较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以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应因 时而变。 D.文章通过对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特点的揭示,阐明应该采用网络化模式应对 的理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比预防公共危机产 生更重要 B.只有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才能应对复杂程度髙、不确定性强的 突发事件
件。而且,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 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 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影响沿着社会网络中的关系 链条扩散、蔓延,形成一个异常纠结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也形成 一个复杂的影响网络,应对网络化危机需要采取网络化模式。公共危机的应对不 仅是每个社会单元的职责,还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各个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 密切协同关系,特别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对 公共危机开展有效的共同治理;最后共同享有公共危机治理的收益与成果。 (摘编自王宏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共危机管理应针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公共危机的新特点,探索新模式。 B.相比于传统观念,现今对公共安全定位的认识应调换到国家外部安全层面。 C.当今转型社会的公共危机表现出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跨界性大等特征。 D.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网络化危机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公共危机新特点到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文章既分析问题又指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 B.文章以泰国洪灾导致国外企业受影响的事实,论证现今公共危机具有跨界性 的观点。 C.文章着重比较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以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应因 时而变。 D.文章通过对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特点的揭示,阐明应该采用网络化模式应对 的理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比预防公共危机产 生更重要。 B.只有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才能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 突发事件
C.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受到质疑。 D.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其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 能性也更大。 (二)实用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8年9月17日至19日,人工智能进入“上海时间”。为期3天的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著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 物齐聚一堂,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前沿 技术和广阔前景。空前的盛况、广泛的关注,反映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意义。 我国连续6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囯,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増长率 超过40%,语音、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依图等一批企 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 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 独特发展路径。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 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累积优势,而发达国家科技行业则依旧掌控着全球人工智 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 面大幅领先。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 迎头追赶、久久为功。 (摘编自《人工智能是接地气的科技力量,要下好“先手棋”》,《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材料二: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差距为何如此大?相关运用不断突破,促进各国 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但是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人工智 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得益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集中突破,人工智
C.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受到质疑。 D.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其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 能性也更大。 (二)实用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2018 年 9 月 17 日至 19 日,人工智能进入“上海时间”。为期 3 天的 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著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 物齐聚一堂,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前沿 技术和广阔前景。空前的盛况、广泛的关注,反映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意义。 我国连续 6 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 超过 40%,语音、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依图等一批企 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 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 独特发展路径。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 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累积优势,而发达国家科技行业则依旧掌控着全球人工智 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 面大幅领先。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 迎头追赶、久久为功。 (摘编自《人工智能是接地气的科技力量,要下好“先手棋”》,《人民日报》 2018 年 09 月 19 日) 材料二: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差距为何如此大?相关运用不断突破,促进各国 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但是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人工智 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得益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集中突破,人工智
能近年来开始进入落地实践阶段。以深度学习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 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露强劲发展势头,相关应用突破还可 能给医疗、交通、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变。 正是看到其巨大潜力,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美 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纷纷加入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军 备竞赛”。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而根据腾讯研究院发 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报告,2017年中国有592家人工 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万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中国高校在较长 时间内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导致了国内相关人才供给不足。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紧缺》,《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3日) 材料三:2018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数量 2提交入选 中国国英国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港印度加拿大德国韩国以色列意大利 2018AI论文加权引用概况
能近年来开始进入落地实践阶段。以深度学习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 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露强劲发展势头,相关应用突破还可 能给医疗、交通、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变。 正是看到其巨大潜力,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美 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纷纷加入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军 备竞赛”。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 1000 家。而根据腾讯研究院发 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报告,2017 年中国有 592 家人工 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 3.92 万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中国高校在较长 时间内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导致了国内相关人才供给不足。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紧缺》,《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03 日) 材料三:2018 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数量 2018AI 论文加权引用概况
美国一·欧洲…世界平均一中国 1 2000 2005 2010 2015 注:加权引用(FWCI)是AI作者在该地区接收的平均引用次数,除以所有AI 作者的平均引用次数 (摘编自《斯坦福2018全球A报告,七大维度数据公开》《参考消息》(2018 年03月25日) 材料四:记者: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情况? 李德毅:当前,高中生的人工智能教育刚刚尝试。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 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无序状态。高职院校大多在计算机专业里开设零星的人 工智能课程,教材零乱,深浅不一,更缺少技能型、应用型训练和应用型创新工 匠的培养。本科生在校学习智能科学和技术的课程,以选修为主,一般不超过4 个学分,仅占总学分的四十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求。研究 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有“高开低走”现象。例如,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业的研究生教学课程45个学分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课程不到10个学分;在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不到6个学分;在电子科学 与技术的研究生教学课程中,甚至没有人工智能课程。 (摘编自董洪亮《怎样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访谈)一一专访中国 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3 日)
注:加权引用(FWCI)是 AI 作者在该地区接收的平均引用次数,除以所有 AI 作者的平均引用次数 (摘编自《斯坦福 2018 全球 AI 报告,七大维度数据公开》《参考消息》(2018 年 03 月 25 日) 材料四:记者: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情况? 李德毅:当前,高中生的人工智能教育刚刚尝试。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 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无序状态。高职院校大多在计算机专业里开设零星的人 工智能课程,教材零乱,深浅不一,更缺少技能型、应用型训练和应用型创新工 匠的培养。本科生在校学习智能科学和技术的课程,以选修为主,一般不超过 4 个学分,仅占总学分的四十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求。研究 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有“高开低走”现象。例如,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业的研究生教学课程 45 个学分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课程不到 10 个学分;在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不到 6 个学分;在电子科学 与技术的研究生教学课程中,甚至没有人工智能课程。 (摘编自董洪亮《怎样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访谈)——专访中国 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人民日报》2018 年 08 月 2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