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 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 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 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朱子全书》)简 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 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 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 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如,大 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 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 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 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 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利 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 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 读技法等方面。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 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 当面请教老师。而公元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 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开课堂去游历,“绝 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化社会责任感。 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 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 的氛围。 (摘编自张晓婧《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分析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内涵的四个层面的合理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0 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 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 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 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朱子全书》)简 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 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 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 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如,大 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 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 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 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 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利 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 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 读技法等方面。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 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 当面请教老师。而公元 1167 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 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开课堂去游历,“绝 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化社会责任感。 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 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 的氛围。 (摘编自张晓婧《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分析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内涵的四个层面的合理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1)D.偷换概念,朱熹的活动形式是“会讲”,而非“讲会”,这是两种不同 的活动形式。最后一段“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 面请教老师。” (2)C.错辨方法,分析传统书院的物质文化并未采用引证法 (3)A.因果颠倒,原文第三段说“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 氛围”,即“注重人文精神”是因,“营造文化氛围”是果,因果表述颠倒:;B.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说注重学生发展,没有明确注重“师生”发展,第四段“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 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D.以偏概全,“传 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错,原文第四段只是说“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 正、学业优秀者”。即多由学生参与管理,不是只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 答案 (1)D (2)C (3)C (1)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 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本题考査对文章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3)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 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 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各方军阀的混战,各种政权此起彼伏,但思想领域也从未停下 前进的步伐,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聘请于北大 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 动的重要动力。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那 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不仅仅表达他们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的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答案】【小题 1】D 【小题 2】C 【小题 3】C 【解析】(1)D.偷换概念,朱熹的活动形式是“会讲”,而非“讲会”,这是两种不同 的活动形式。最后一段“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 面请教老师。” (2)C.错辨方法,分析传统书院的物质文化并未采用引证法。 (3)A.因果颠倒,原文第三段说“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 氛围”,即“注重人文精神”是因,“营造文化氛围”是果,因果表述颠倒;B.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说注重学生发展,没有明确注重“师生”发展,第四段“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 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D.以偏概全,“传 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错,原文第四段只是说“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 正、学业优秀者”。即多由学生参与管理,不是只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 答案: (1)D (2)C (3)C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 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 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 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正处于各方军阀的混战,各种政权此起彼伏,但思想领域也从未停下 前进的步伐,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聘请于北大 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 动的重要动力。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那 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不仅仅表达他们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的不
满,对列强侵占国土的强烈谴责,更是在发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这个残破的国家的呐喊,向 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 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这场运动留下一个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 希望,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支撑着后来的先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 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前尘尽后”微博2018年11月12日,有删改)材料二: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 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 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即今天的南昌路100弄 2号,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同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 上海,决定给中国的青年办本杂志。36岁的他,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 年身上。他在发刊词中列举“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00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两层小楼前,重读这篇3000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 聩之感: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如今,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深处那热烈的憧憬、热情的冀望。“予所欲涕 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 富于理性的一代人,正在为了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奋发前行。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8日,有删改)材料三: 1896年10月,高君宇出生在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封建大户人家。受父亲的影响,他思想活跃, 接纳新生事物,向往变革与革命 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 在北大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年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火 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组织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高君宇也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 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 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时年29岁。 伟大的信仰让高君宇充满力量,他因奔波不息积劳成疾,却不顾个人安危,随时准备为革命 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如同闪电一般,划破旧世界的黑暗,悄然点亮中国的未来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 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18日,有删改)材料四: 2018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00后画像报告》
满,对列强侵占国土的强烈谴责,更是在发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这个残破的国家的呐喊,向 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 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这场运动留下一个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 -- 希望,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支撑着后来的先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 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前尘尽后”微博 2018 年 11 月 12 日,有删改)材料二: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 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 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在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即今天的南昌路 100 弄 2 号,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同年 6 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 上海,决定给中国的青年办本杂志。36 岁的他,满腔热情地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 年身上。他在发刊词中列举“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00 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两层小楼前,重读这篇 3000 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 聩之感: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如今,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深处那热烈的憧憬、热情的冀望。“予所欲涕 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 富于理性的一代人,正在为了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奋发前行。 (《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08 日,有删改)材料三: 1896 年 10 月,高君宇出生在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封建大户人家。受父亲的影响,他思想活跃, 接纳新生事物,向往变革与革命。 1916 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 在北大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 年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火 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组织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高君宇也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 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 50 余名党员之一。 1924 年 12 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25 年 3 月 5 日在北京病逝,时年 29 岁。 伟大的信仰让高君宇充满力量,他因奔波不息积劳成疾,却不顾个人安危,随时准备为革命 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如同闪电一般,划破旧世界的黑暗,悄然点亮中国的未来。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 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民日报》2018 年 04 月 18 日,有删改)材料四: 2018 年 5 月 4 日 , 中 国 青 年 报 与 腾 讯 QQ 联 合 发 布 《 00 后 画 像 报 告 》
后 息大数间 大1k 强国一代”有我在,00后有这样的历史担当 近九成00后认为成功主要个人的同力奋斗 本世纪中叶国韩成代化国困,你如着排? 发奋努力,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31.0% 男力斗 89.4% 知道此事 250% 认为与自己息息相关24.6% 62.0% 19.4% 1.490 10.0%父力 15.3 后 画像指告 8大数H ○后 强国一代”有我在,0后有这样的历史担当近九成00后认为成功主要个人的力奋斗 世纪中叶国得建国代化国,你如腐看得? 有 发奋努力,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31.0% 力窗斗 知道此事 25.0% 正89.4% 认为与自己息息相关24.6% 良好机遇 19.4% 62.0% 1.49 能15.3%6 (中青在线2018年05月07日,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等影响下,北京大学学生拥有了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 思想和精神。 B.陈独秀将国家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在杂志的发刊词中提出理想中的青年的标准, 强调了新青年对于新国家的意义所在。 C.高君宇思想活跃,考进北大后参加各种进步社团,成为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 D.对于“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现代化强国”,约八成的00后受访者表示知情,约三成 00后受访者表示要“发奋努力,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
1. (中青在线 2018 年 05 月 07 日,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等影响下,北京大学学生拥有了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 思想和精神。 B.陈独秀将国家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在杂志的发刊词中提出理想中的青年的标准, 强调了新青年对于新国家的意义所在。 C.高君宇思想活跃,考进北大后参加各种进步社团,成为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 动。 D.对于“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现代化强国”,约八成的 00 后受访者表示知情,约三成 00 后受访者表示要“发奋努力,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中,学生和青年走上街头抗议,表达愤怒,发出呐喊,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 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B.高君宇冲破家庭阻碍,积极投身革命,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 早逝,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 C.绝大多数00后积极向上,认识到个人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同时,其中一些人也相信 个人天赋和良好机遇的作用。 D.前三则都淡及20世纪前期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勇事迹和 可贵精神,给现代中国的青年树立了榜样 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哪些 方面努力? 【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 【解析】(1)A.曲解文意。原文是讲“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 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是两个方面 的问题,且谈到“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 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说明是独特的进步青年,不单是李大钊等人的影响,还包括 北大的教育理念及先进刊物的作用。选项表述以偏概全。故选A (2)A.曲解文意。原文说,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是“向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 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 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而不是说“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才”的意思是表明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除了学生和青年,没有他人。这于情理不合 表意绝对。B.曲解文意。原文中说,高君宇参加过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5年3月5日 在北京病逝。选项认为他“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把“积 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的原因和“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直接联系在一起,是强加因 果。C.联系材料四图表内容可以推知正确。D.材料二提到的是陈独秀撰写的发刊词《敬 告青年》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并没有提及“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 勇事迹和可贵精神”选项认为“前三则都谈及……”,表意范围扩大,理解错误。故选C。 (3)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 从哪些方面努力,需要从文中找与信息相关的关键句,再进行概括。比如材料一中介绍了“北 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这些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 步青年”,这强调的是导师的引领作用;材料结尾处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 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这提示的是要借助榜样的力量。这两点都是教育的引领。材料二写及胡适的《敬告青年》, 提到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这可作为努力的方向,比如“自主”“进步”“进取”等 材料三高君宇的事例,让我们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随时准备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的担当 材料四通过《00后画像报告》,可以肯定他们靠努力奋斗追求成功的意识,但在建设社会 主义强国的问题上还要注意引导更多人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投身社会实践。根据分析,需 要列角度分点作答 答案 (1)A (2)C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五四运动中,学生和青年走上街头抗议,表达愤怒,发出呐喊,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 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B.高君宇冲破家庭阻碍,积极投身革命,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 早逝,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 C.绝大多数 00 后积极向上,认识到个人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同时,其中一些人也相信 个人天赋和良好机遇的作用。 D.前三则都淡及 20 世纪前期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勇事迹和 可贵精神,给现代中国的青年树立了榜样。 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哪些 方面努力? 【答案】【小题 1】A 【小题 2】C 【小题 3】 【解析】(1)A.曲解文意。原文是讲“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 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是两个方面 的问题,且谈到“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 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说明是独特的进步青年,不单是李大钊等人的影响,还包括 北大的教育理念及先进刊物的作用。选项表述以偏概全。故选 A。 (2)A.曲解文意。原文说,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是“向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 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 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而不是说“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才”的意思是表明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除了学生和青年,没有他人。这于情理不合, 表意绝对。B.曲解文意。原文中说,高君宇参加过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5 年 3 月 5 日 在北京病逝。选项认为他“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把“积 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的原因和“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直接联系在一起,是强加因 果。C.联系材料四图表内容可以推知正确。D.材料二提到的是陈独秀撰写的发刊词《敬 告青年》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并没有提及“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 勇事迹和可贵精神”选项认为“前三则都谈及……”,表意范围扩大,理解错误。故选 C。 (3)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 从哪些方面努力,需要从文中找与信息相关的关键句,再进行概括。比如材料一中介绍了“北 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这些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 步青年”,这强调的是导师的引领作用;材料结尾处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 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这提示的是要借助榜样的力量。这两点都是教育的引领。材料二写及胡适的《敬告青年》, 提到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这可作为努力的方向,比如“自主”“进步”“进取”等。 材料三高君宇的事例,让我们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随时准备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的担当。 材料四通过《00 后画像报告》,可以肯定他们靠努力奋斗追求成功的意识,但在建设社会 主义强国的问题上还要注意引导更多人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投身社会实践。根据分析,需 要列角度分点作答。 答案: (1)A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