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喹诺酮类药物 COOH This docmt is produced byrialversioofPrnVisit wwwprinom for moreinfoio
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效团示意图 与DNA结合部位 0 R6 0 与酶的结合部位 与酶的结合部位 X8 N 自动组装区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V This docm isproduced byrial version of PrnFVisit www.prinfashom formoreinfoio
可可2入建 但活柱有所,响 氧及骏基对活性 是不可蒙少的 H大30倍 1位由烃基,环经基取 及卤素,可增大抗苗谱 筑香经登费最装 可与N形成环状收代基 构效关系 This docmt is produced byrialversioofPrnVisit wwwprinom for more infoio
研究历史: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2 年Lesher等发现第一个此类抗茵药萘啶酸(Nalidixic Acid,7-3)后,迄今已合成3万多个衍生物,并进行抗 菌筛选,已开发和正开发的品种近百个,已成为一类作 用和地位与B内酸胺类抗生素相当的全合成抗菌药 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主要为萘啶酸(?-3)和吡咯米酸(Piromidic Acid,7-4),它们仅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作用 而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绿脓杆菌几乎无活性。 此类药物特点:与其他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作用。 COOH D0 COOH HC NN 萘啶酸 C2Hs 。(7-3). (7-)H 此咯米酸 This docm isproduced byrial version ofPrnFVisit www.prinfashom formorenfoio
第二代:代表药物为西诺沙星(Cinoxacin,7-5)和吡哌酸 (Pipemidic Acid,7-6),此类药物虽然只对革兰氏阳性 菌有作用,但较第一代药物有明显的优点。 例如吡哌酸对绿脓杆菌有活性, 对萘啶酸、吡咯米酸高度耐药菌株也有抑制作用。 0 COOH COOH C2Hs C2Hs (7-5) (7-6) 西诺沙星 吡哌酸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