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2018.4.19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 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 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 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 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 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 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 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 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 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 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 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 “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 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 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 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 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 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 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 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 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 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 学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 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 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 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武汉市 2018 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2018. 4. 19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 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 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 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 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 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 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 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 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 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 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 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 “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 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 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 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 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 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 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 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 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 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 学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 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 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 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 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 鞭辟入里。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 服 C.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 规律。 D.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 论题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 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 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C.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 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 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总有一天会空缺 田鑫 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之后,它站过的地方就陷了下去,空出一棵玉米秧的位置。 我盯着那个不大不小的坑,那棵玉米秧子紧贴着地面,没有一点要站起来的意思。 我总觉得,指甲长了剪短又长上来,韭菜割了过些日子又是一茬,树叶黄了会绿, 竟然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也不回来了。越想越失落,并且有一种顿悟了的感觉, 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就像被踩进土里的玉米秧一样,总有一天会突然空 缺。并且这种空缺,谁也都会遇得到,甚至还伴随一生。 我从童年开始,就在经历各种空缺,并记住它们所带来的滋味和创伤 小时候寡言,我整天闷不吭声,这种情况直到遇到堆金才得以缓解。他和我相反, 上课就想说话,每一任同桌都受不了他,老师觉得我不说话,堆金要是坐我身 边想说话也没得说,没想到弄巧成拙,堆金竟然打开了我这把生硬的锁。 他竟然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个突然消失了的人。他将一瓶劣质白酒灌进自己十二岁 的身体后,就再也没有醒来。从此,教室里那张课桌的一边就空出一个十二岁孩 子的位置,我坐在旁边,守着一个巨大的空洞。 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但是母亲的离开,却让我理 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毫无征兆,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 来接我的人说你母亲出事了,得赶紧去看看。其实我对出事毫无概念,就跟在他 身后。跑到山坡上的时候,一车土豆翻在路上,母亲躺在父亲怀里,软软的,看 见我就流起眼泪。我别过头,想把泪水憋回去,可是无济于事。她被送到医院前 眼睛还是睁的,送回来就一直闭着眼睛。那个傍晚,在一一和亲人们告别之后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 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 鞭辟入里。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 服。 C.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 规律。 D.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 论题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 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 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C.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 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 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人总有一天会空缺 田 鑫 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之后,它站过的地方就陷了下去,空出一棵玉米秧的位置。 我盯着那个不大不小的坑,那棵玉米秧子紧贴着地面,没有一点要站起来的意思。 我总觉得,指甲长了剪短又长上来,韭菜割了过些日子又是一茬,树叶黄了会绿, 竟然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也不回来了。越想越失落,并且有一种顿悟了的感觉, 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就像被踩进土里的玉米秧一样,总有一天会突然空 缺。并且这种空缺,谁也都会遇得到,甚至还伴随一生。 我从童年开始,就在经历各种空缺,并记住它们所带来的滋味和创伤。 小时候寡言,我整天闷不吭声,这种情况直到遇到堆金才得以缓解。他和我相反, 一上课就想说话,每一任同桌都受不了他,老师觉得我不说话,堆金要是坐我身 边想说话也没得说,没想到弄巧成拙,堆金竟然打开了我这把生硬的锁。 他竟然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个突然消失了的人。他将一瓶劣质白酒灌进自己十二岁 的身体后,就再也没有醒来。从此,教室里那张课桌的一边就空出一个十二岁孩 子的位置,我坐在旁边,守着一个巨大的空洞。 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但是母亲的离开,却让我理 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毫无征兆,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 来接我的人说你母亲出事了,得赶紧去看看。其实我对出事毫无概念,就跟在他 身后。跑到山坡上的时候,一车土豆翻在路上,母亲躺在父亲怀里,软软的,看 见我就流起眼泪。我别过头,想把泪水憋回去,可是无济于事。她被送到医院前 眼睛还是睁的,送回来就一直闭着眼睛。那个傍晚,在一一和亲人们告别之后
从此家里的院子里炕上饭桌上就空出母亲的位置。父亲和他的几个孩子守着母亲 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 年前,祖父去世,这个四合院里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悲伤的空缺。在过完一生闭 上眼落了幕之后,我们把祖父埋到了埋着母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 为父亲作为祖父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大家尽量把悲伤收起来,装作没 事人一样,吃饭的时候,先给爷爷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着他动筷子了,我 们才搛菜。事实上,我们就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被我带进城。父亲走了,村庄里就空出了他的位置 我像移走一棵树一样,硬生生把父亲连根拔起,让他带着原土来到这座城市。这 个走路佝偻着腰的小个子男人,一张嘴就露出两排黄牙,不用说话就知道方言 定带着土味。这个在村庄里无比威严的父亲,没有了在田间地头的神气,没有了 喝酒打牌时的狡黠,面带怯色,悄悄地活着 今年清明节,陪父亲回趟村庄给先人们上坟。两个空缺者回到村庄,跪倒在坟地 里,疯长的野草把每一个坟堆盖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清理完他的父亲身边的草, 又清理了我的母亲身边的草,然后在两座坟之间,清出一块空地。 离开的时候,我回了下头才看清楚,原来祖父和母亲的坟地之间,恰好留出一座 坟的位置。父亲不说,我心里明白,这块空地,是他留给自己的,这时候把它空 出来,是想着在村庄里早早选下一块空地方,安放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后将 永远空缺的自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四段用简练的笔墨交待堆金对我的影响,为后文堆金意外去世后抒发我的 感受作铺垫 B.祖父去世后,我们“装作没事人一样”“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是因为我 们害怕“空缺”,不敢面对祖父离世的现实 C.作者描写父亲“佝偻”的身姿,“黄牙”和“土味”,是为了展现他与城市 生活格格不入的状态,因而他才会“悄悄地活着 D.本文描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空缺”现象,语言朴素自然,运用比喻、比拟 等手法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生活感受 5.文中多处写到“空缺”带给我的感受,请列举三处加以简要概括。(5分) 6.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及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家GDP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 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 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 阳和深圳。 当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 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髙,越是能够 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 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也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 提上了日程
从此家里的院子里炕上饭桌上就空出母亲的位置。父亲和他的几个孩子守着母亲 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 三年前,祖父去世,这个四合院里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悲伤的空缺。在过完一生闭 上眼落了幕之后,我们把祖父埋到了埋着母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 为父亲作为祖父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大家尽量把悲伤收起来,装作没 事人一样,吃饭的时候,先给爷爷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着他动筷子了,我 们才搛菜。事实上,我们就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被我带进城。父亲走了,村庄里就空出了他的位置。 我像移走一棵树一样,硬生生把父亲连根拔起,让他带着原土来到这座城市。这 个走路佝偻着腰的小个子男人,一张嘴就露出两排黄牙,不用说话就知道方言一 定带着土味。这个在村庄里无比威严的父亲,没有了在田间地头的神气,没有了 喝酒打牌时的狡黠,面带怯色,悄悄地活着。 今年清明节,陪父亲回趟村庄给先人们上坟。两个空缺者回到村庄,跪倒在坟地 里,疯长的野草把每一个坟堆盖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清理完他的父亲身边的草, 又清理了我的母亲身边的草,然后在两座坟之间,清出一块空地。 离开的时候,我回了下头才看清楚,原来祖父和母亲的坟地之间,恰好留出一座 坟的位置。父亲不说,我心里明白,这块空地,是他留给自己的,这时候把它空 出来,是想着在村庄里早早选下一块空地方,安放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后将 永远空缺的自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四段用简练的笔墨交待堆金对我的影响,为后文堆金意外去世后抒发我的 感受作铺垫。 B.祖父去世后,我们“装作没事人一样”“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是因为我 们害怕“空缺”,不敢面对祖父离世的现实。 C.作者描写父亲“佝偻”的身姿,“黄牙”和“土味”,是为了展现他与城市 生活格格不入的状态,因而他才会“悄悄地活着”。 D.本文描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空缺”现象,语言朴素自然,运用比喻、比拟 等手法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生活感受。 5.文中多处写到“空缺”带给我的感受,请列举三处加以简要概括。(5 分) 6.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及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 100 多家 GDP 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 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 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 阳和深圳。 当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 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高,越是能够 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 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也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 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 2017年11月27日福布斯中国网站)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排名城市 省/直辖市/ 外来人口 GDP总量 缀别 自治区 (万人) 直棺市 969.7 28178.7 北京 直辖市 北京 810.0 3深计划单列市 广东 806.3 19492.6 4 东莞 地级 市 广东 625.2 6827.7 5 苏州 地级市 江苏 386.5 15475.1 6 佛山 地级市 广东 346.I 8630.0 武汉省会城市 湖北 11912.6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髙,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 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将会离职 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 髙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 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 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 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 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 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 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 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 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 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 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 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 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 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 2017 年 1 1 月 27 日福布斯中国网站) 材料二 2017 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 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将会离职 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 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 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 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 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 编自 2018 年 2 月 13 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 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 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 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 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 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 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 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 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 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6年2月7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劳动力候鸟式迁 徙待破解》)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 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GDP 总量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 加班工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 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 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 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 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D.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 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E.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北京,既给北京本地居民带来了一些平时 没有的方便,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 9.-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 料的内容概述。(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邢峦,字洪宾,河间郑人也。峦少而好学,负帙寻师,家贫厉节,遂博览书传 有文才干略,美须髯,姿貌甚伟。州郡表贡,为高祖所知赏,常参座席。高祖因 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遣使谓峦曰:“朝行药至此,见卿宅乃住,东望德馆, 情有依然。”峦对曰:“陛下移构中京,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宁容 不务永年之宅。”高祖谓司空穆亮、仆射李冲曰:“峦之此言,其意不小。”有 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问,经权异策。邢峦才清,可令策秀。” 世宗初,峦奏曰:“臣闻昔者明王之以德治天下,莫不重粟帛,轻金宝。故先皇 深观古今,去诸奢侈。训朝廷以节俭,示百姓以忧务,日夜孜孜,小大必慎。逮 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疆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蕃贡继路,商贾交入,诸所 献贸,倍多于常。虽加以节约,犹岁损万计,珍货常有余,国用恒不足。若不裁 其分限,便恐无以支岁。自今非为要须者,请皆不受。”世宗从之 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假镇西 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峦至汉中,白马以西犹未归顺,峦遣宁远将军杨举 等领卒六千讨之。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以礼, 抚细民以惠。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藉为奴婢者二百余口,兼商 贩聚敛,清论鄙之。 延昌三年,暴疾卒,年五十一,上下悼惜之。谥日文定
(摘编自 2016 年 2 月 7 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 劳动力候鸟式迁 徙待破解》)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 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GDP 总量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 加班工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 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 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 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 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D.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 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E.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北京,既给北京本地居民带来了一些平时 没有的方便,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 9.-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 料的内容概述。(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邢峦,字洪宾,河间郑人也。峦少而好学,负帙寻师,家贫厉节,遂博览书传。 有文才干略,美须髯,姿貌甚伟。州郡表贡,为高祖所知赏,常参座席。高祖因 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遣使谓峦曰:“朝行药至此,见卿宅乃住,东望德馆, 情有依然。”峦对曰:“陛下移构中京,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宁容 不务永年之宅。”高祖谓司空穆亮、仆射李冲曰:“峦之此言,其意不小。”有 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问,经权异策。邢峦才清,可令策秀。” 世宗初,峦奏曰:“臣闻昔者明王之以德治天下,莫不重粟帛,轻金宝。故先皇 深观古今,去诸奢侈。训朝廷以节俭,示百姓以忧务,日夜孜孜,小大必慎。逮 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疆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蕃贡继路,商贾交入,诸所 献贸,倍多于常。虽加以节约,犹岁损万计,珍货常有余,国用恒不足。若不裁 其分限,便恐无以支岁。自今非为要须者,请皆不受。”世宗从之。 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假镇西 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峦至汉中,白马以西犹未归顺,峦遣宁远将军杨举 等领卒六千讨之。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以礼, 抚细民以惠。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藉为奴婢者二百余口,兼商 贩聚敛,清论鄙之。 延昌三年,暴疾卒,年五十一,上下悼惜之。谥日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