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市2020届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20.3.7)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 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 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 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 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 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 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 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 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 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 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 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 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 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 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 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 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 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 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 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 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 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 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 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 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 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 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子我 们以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 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
湖北武汉市 2020 届高中毕业生学习质量检测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20. 3.7)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 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 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 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 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 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 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 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 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 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 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 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 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 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 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 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 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 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 世纪中后叶活跃在 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 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 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 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 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 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 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 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 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 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子我 们以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 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
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 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 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 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 题 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 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 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 冷峻思考。 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 的逻辑性 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 作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 找解决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 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 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 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 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一类是木构建筑。前者遍及世界 各大洲,包括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后者则主要存在于中国以及朝鲜和 日本。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 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日废墟,几千年而不灭。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 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 乐”。它们辉煌的过去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而它们的悲剧性遭遇也越来越唤 起人们的叹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
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 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 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 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 质。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 题。 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 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 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 冷峻思考。 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 的逻辑性。 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 作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 找解决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 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 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 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 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一类是木构建筑。前者遍及世界 各大洲,包括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后者则主要存在于中国以及朝鲜和 日本。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 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日废墟,几千年而不灭。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 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 乐”。它们辉煌的过去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而它们的悲剧性遭遇也越来越唤 起人们的叹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
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 化 (摘编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材料二 这是一座战争遣迹保留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二战名城。 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 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1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 留2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台儿庄通过古城重建, 在保护原有战争遗迹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遗址,建成了世界上 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摘编自新浪山东《昔日抗战英雄城台儿庄,今日旅游度假天堂》) 材料三 消失的古建筑是否可以重建,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64年通过了《威尼 斯宪章》。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中,“真实性”这条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威 尼斯宪章》。因此,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禁止 重建”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 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的重建已成为国际热点话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司库 及以色列文物考古局原局长乔拉.索拉先生甚至提出他要发展一种新的关于重建 的理论,以取代《威尼斯宪章》“只同意原物原位归安”的原则。目前国际和国 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 基于保护进行的重建活动,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物本体的保 护 典型案例有丽江古城震后、汶川“5·12″震后和尼泊尔地震后对文物建筑的恢复 重建等。二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波兰的华沙历史中心重建 在“二战”中,纳粹德军摧毁了这座城市,全城85%的地段被荡平。此后,波兰人 民拒绝了建设现代主义首都的规划建议,凭借着战前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 全面恢复了华沙历史中心。华沙历史中心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对文化 传承的保护。这类案例特别多,如历史街区、民族村寨.历史村镇等。基于研究进 行的古建筑重建大部分是针对考古所进行的复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日本奈良 平成宫大极殿和朱雀门的重建。日本严格按照相同材料、相同工艺重建了这两处 建筑,其中朱雀门的做法更为严格地遵照原有建筑形态和做法,而大极殿则在屋 顶天花部分的彩绘、门窗的做法,上使用了一—些当代的元素。我国甘肃秦安大地 湾遗址复原房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复原房址也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 因保护还是研究所进行的重建行为,都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重建不再被定义为 种保护措施,而被视为一种展示行为归入新增加的“合理利用” (选编自白海峰《遗产旅游中的古建筑重建:该不该》) 4.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3分 A.那些历历在目的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 B.保留经过战火洗礼而留下的城市遗迹 C.由于现实发展需要而被搬迁建造的旅游资源。 D.为保障建筑群的完整性对少量被毁的建筑进行恢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废墟只有具备了宏伟的外形显示昔日的辉煌,经历足够的损毁以表明辉煌已逝 才能成为古建筑遗迹
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 化”。 (摘编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材料二: 这是一座战争遣迹保留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二战名城。 1938 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 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 1 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 留 2 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 53 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台儿庄通过古城重建, 在保护原有战争遗迹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遗址,建成了世界上 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摘编自新浪山东《昔日抗战英雄城台儿庄,今日旅游度假天堂》) 材料三: 消失的古建筑是否可以重建,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64 年通过了《威尼 斯宪章》。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中,“真实性”这条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威 尼斯宪章》。因此,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禁止 重建”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 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的重建已成为国际热点话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司库 及以色列文物考古局原局长乔拉.索拉先生甚至提出他要发展一种新的关于重建 的理论,以取代《威尼斯宪章》“只同意原物原位归安”的原则。目前国际和国 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 基于保护进行的重建活动,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物本体的保 护。 典型案例有丽江古城震后、汶川“5·12"震后和尼泊尔地震后对文物建筑的恢复 重建等。二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波兰的华沙历史中心重建。 在“二战”中,纳粹德军摧毁了这座城市,全城 85%的地段被荡平。此后,波兰人 民拒绝了建设现代主义首都的规划建议,凭借着战前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 全面恢复了华沙历史中心。华沙历史中心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对文化 传承的保护。这类案例特别多,如历史街区、民族村寨.历史村镇等。基于研究进 行的古建筑重建大部分是针对考古所进行的复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日本奈良 平成宫大极殿和朱雀门的重建。日本严格按照相同材料、相同工艺重建了这两处 建筑,其中朱雀门的做法更为严格地遵照原有建筑形态和做法,而大极殿则在屋 顶天花部分的彩绘、门窗的做法,上使用了一-些当代的元素。我国甘肃秦安大地 湾遗址复原房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复原房址也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 因保护还是研究所进行的重建行为,都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重建不再被定义为一 种保护措施,而被视为一种展示行为归入新增加的“合理利用”。 (选编自白海峰《遗产旅游中的古建筑重建:该不该》) 4.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3 分) A.那些历历在目的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 B.保留经过战火洗礼而留下的城市遗迹。 C.由于现实发展需要而被搬迁建造的旅游资源。 D.为保障建筑群的完整性对少量被毁的建筑进行恢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废墟只有具备了宏伟的外形显示昔日的辉煌,经历足够的损毁以表明辉煌已逝 才能成为古建筑遗迹
B.台儿庄的重建和华沙的重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台儿庄也 有望进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可能。 C.尽管古建筑的重建饱受争议,但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而言,大量 事实说明了重建行为的可行性 D.基于研究的古建筑修复强调了保持原有状态的本真性,尽量做到整旧如旧,可 从客观上讲,这种修复是很难百分之百做到的 6.这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T9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 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 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 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鸵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 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 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 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 腴挺拔有着髙髙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 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 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 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 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 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 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 时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 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泪鱼不同于其它鱼类,它被网挂上时百分之百都活着,大约 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 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 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_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 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 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 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 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B.台儿庄的重建和华沙的重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相信未来的某一天 台儿庄也 有望进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可能。 C.尽管古建筑的重建饱受争议,但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而言,大量 事实说明了重建行为的可行性。 D.基于研究的古建筑修复强调了保持原有状态的本真性,尽量做到整旧如旧,可 从客观上讲,这种修复是很难百分之百做到的。 6.这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 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 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 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鸵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 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 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 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 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 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 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 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 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 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 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 时……”。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 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泪鱼不同于其它鱼类,它被网挂上时百分之百都活着,大约 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 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 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_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 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 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 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 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吉喜乌黑的头发上落着干草屑,褐 绿色的草屑还有一股草香气。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 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 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 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 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 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 泪鱼 没有意思了 的确,每年在初雪的逝川岸边,吉喜总能打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活蹦乱跳的泪 鱼。吉喜用来装泪鱼的木盆就能惹来所有人的目光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 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岀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 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 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岀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 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 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泂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 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 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 上网。天有些冷了,吉喜将头巾的边角努力朝胸部拉下,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 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 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 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 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 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 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 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 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小说运用插叙和补叙手法十分突出,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具有重要 作用,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描绘出清新自然淡泊宁静、韵味无穷的画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 满温情与欣喜的感受 D.小说写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 乏辛酸的人生历程
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吉喜乌黑的头发上落着干草屑,褐 绿色的草屑还有一股草香气。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 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 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 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 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 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 泪鱼 没有意思了。” 的确,每年在初雪的逝川岸边,吉喜总能打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活蹦乱跳的泪 鱼。吉喜用来装泪鱼的木盆就能惹来所有人的目光。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 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 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 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 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 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 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 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 上网。天有些冷了,吉喜将头巾的边角努力朝胸部拉下,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 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 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 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 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 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 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 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的“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 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小说运用插叙和补叙手法十分突出,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具有重要 作用,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描绘出清新自然淡泊宁静、韵味无穷的画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 满温情与欣喜的感受。 D.小说写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 乏辛酸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