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华师大一附中、黄石二中、孝感高中、荆州中学等八校联考2017 届高考一模试卷语文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绘像”、“绣像 “全像”、“出像”、“补像”、“全图”等。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方 式,这些术语和插图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就明刻本插图而 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绣像”等几种命名方式。本文 着重探究“出像”(出相)这一插图方式 针武其 典主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插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富春堂刻本) 关于出像(出相),鲁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 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有的书 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出相 戴不凡先生则认为,“舍 建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 即整页的插图谓 之“出像”和“全图”。前两种解释与全像(全相)的概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 “出像”与“全图”的意思相同。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 故事的,称为“全图’”,《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 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和《汉语大 词典》对于“全图”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 式,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出像”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 本中,徽州、建阳和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万历元年 (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这是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 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 内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1593) 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 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岀像通俗演乂魏忠贤小说斥奷书》和《新镌岀像批评 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 也就是说,小说中“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 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就戏曲而言,万历辛巳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 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子, 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
湖北省武汉市华师大一附中、黄石二中、孝感高中、荆州中学等八校联考 2017 届高考一模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籍插图开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图术语也随之诞生,如“绘像”、“绣像”、 “全像”、“出像”、“补像”、“全图”等。每一个术语都代表着一种插图方 式,这些术语和插图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息息相关。就明刻本插图而 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绣像”等几种命名方式。本文 着重探究“出像”(出相)这一插图方式。 关于出像(出相),鲁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 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如此,“有的书 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出相’”。戴不凡先生则认为,“舍 建版而外,明人刻小说戏曲恒多整页之‘出像’、‘全图’”,即整页的插图谓 之“出像”和“全图”。前两种解释与全像(全相)的概念接近,后一种解释认为 “出像”与“全图”的意思相同。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 故事的,称为‘全图’”,《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 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和《汉语大 词典》对于“全图”的解释也与戴不凡先生的观点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页插图方 式,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出像”的命名方式多出现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和广庆堂所刊刻的曲 本中,徽州、建阳和杭州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万历元年 (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这是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 刻本,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 126 幅插图,每一幅插图分别对应一段 内容,并在插图右上角以直列式标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世德堂万历二十年(1593) 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的插图,采用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崇 祯年间刊刻的《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和《新镌出像批评 通俗演义鼓掌绝尘》插图则采用单面整幅的版式。 也就是说,小说中“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用一到两幅插图 表现每一出的精彩情节。就戏曲而言,万历辛巳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 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子, 稍后的有世德堂万历十四年(1586 )刊刻的《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
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1589)刊刻的《新刊 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这些本子的题名是以“出像”进行标榜,插图为单 面整幅的版式。《玉玦记》共36折,30幅插图,《还带记》共40出,24幅插 图,《拜月亭记》共43折,10幅插图。细査这些插图发现,插图所表现的情节 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的。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出”与“折 往往是通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那么“出 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就有 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通 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了一一对 应。如果说《玉玦记》中的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 那么到《拜月亭记》中,43折仅有10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以《拜 月亭记》为例,这10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世隆自叙”、“瑞兰自叙”、“兄 妹逃军”、“隆兰遇强”、“世隆成亲”、“兴福离寨”、“汴城聚会 官考选”、“官媒送鞭”、“成亲团圆”,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也是后世选 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出像”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 出的精彩情节,后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可能由于商业竞争 和书坊主趋利的关系,书中“出像”插图的数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内 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带而过, 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81期)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出像”的界定,鲁迅先生认为宋元小说中的每页“上图下说”,就是所 谓的“出像”,这与《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B.戴不凡先生认为,“明人刻小说戏曲多整页之‘出像’“全图 整页的插 图就是“出像”和“全图”,他认为“出像”和“全图”的意思相同。 C.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这与《汉 语大辞典》的解释类似,都是指向整页插图方式的 D.鲁迅先生对“出像”与“全图”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这两种插图方式的 指向是不一样的 2.下面说法不能作为划线句“‘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的 论据的是 A.在曲本传抄、刊印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就有了 “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 B.《玉玦记》总共36折,安排了30幅插图,插图所表现的情节力求与每折的 内容一一对应。 C.《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126幅插图,每 幅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情节。 D.并不是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做 到了一一对应,这些插图往往表现的是剧本中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如《新刻出像官版大字 西游记》的插图为后者,每一幅图分别对应着一段内容的精彩情节
带记》、《重订出像注释裴淑英断发记》,以及万历十九年(1589)刊刻的《新刊 重订出像附释标注月亭记》。这些本子的题名是以“出像”进行标榜,插图为单 面整幅的版式。《玉玦记》共 36 折,30 幅插图,《还带记》共 40 出,24 幅插 图,《拜月亭记》共 43 折,10 幅插图。细查这些插图发现,插图所表现的情节 都是与每折的内容相对应的。又因为在曲本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出”与“折” 往往是通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那么“出 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多少折内容,就有 多少幅插图,插图往往表现的是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平淡的情节一般并未通 过插图来表现,所以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之间也并不一定会完全做到了一一对 应。如果说《玉玦记》中的 36 折,安排了 30 幅插图,还是力求一一对应的话, 那么到《拜月亭记》中,43 折仅有 10 幅插图,则是重点表现精彩情节了。以《拜 月亭记》为例,这 10 幅插图的标题分别是“世隆自叙”、“瑞兰自叙”、“兄 妹逃军”、“隆兰遇强”、“世隆成亲”、“兴福离寨”、“汴城聚会”、“试 官考选”、“官媒送鞭”、“成亲团圆”,均是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也是后世选 本中选用最多的几折。 由此可见,“出像”插图最初时是采用单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两幅插图表现每 一出的精彩情节,后来慢慢出现了双面连式横幅大图的版式。可能由于商业竞争 和书坊主趋利的关系,书中“出像”插图的数量开始减少,已经无法和每一出内 容一一对应了,只是挑选其中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现,而平淡的情节则一带而过, 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带过的现象。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 年第 181 期)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出像”的界定,鲁迅先生认为宋元小说中的每页“上图下说”,就是所 谓的“出像”,这与《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基本相同。 B.戴不凡先生认为,“明人刻小说戏曲多整页之‘出像’‘全图’”,整页的插 图就是“出像”和“全图”,他认为“出像”和“全图”的意思相同。 C.关于全图,鲁迅先生的解释是“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这与《汉 语大辞典》的解释类似,都是指向整页插图方式的。 D.鲁迅先生对“出像”与“全图”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这两种插图方式的 指向是不一样的。 2.下面说法不能作为划线句“‘出相’就有了表现每出故事情节图的意思”的 论据的是 A.在曲本传抄、刊印的过程中,“出”与“折”往往是通用的,“出”就有了 “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节图。 B.《玉玦记》总共 36 折,安排了 30 幅插图,插图所表现的情节力求与每折的 内容一一对应。 C.《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全书采用单面整幅的插图方式,共 1 26 幅插图,每 一幅图分别对应一段内容情节。 D.并不是有多少折内容,就有多少幅插图,插图与每一折的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做 到了一一对应,这些插图往往表现的是剧本中比较精彩的内容和章节。 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出像”插图的方式是单面整幅或双面连式,如《新刻出像官版大字 西游记》的插图为后者,每一幅图分别对应着一段内容的精彩情节
B.《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稍后的 还有《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等本子,它们的插图为单面整幅 的版式 C.《拜月亭》中有“世隆自叙”、“汴城聚会”、“兄妹逃军”、“隆兰遇强” 等10幅插图,这些图仅与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一一对应 D.“出像”插图随着时间推移数量开始减少,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 带过的现象,这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或有关联。 【答案】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 典》对“全图”的解释是指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2.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阐述了插图与每 折的内容并不一一对应的关系。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玉玦记》是 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说法错误,应该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 子 、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 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 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 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 道嫤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 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 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 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 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 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 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 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融才髙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 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 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 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 凡二十一篇。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 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
B.《新刻出像音注释义王商忠节癸灵庙玉玦记》是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稍后的 还有《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裴度香山还带记》等本子,它们的插图为单面整幅 的版式。 C.《拜月亭》中有 “世隆自叙”、“汴城聚会”、“兄妹逃军”、“隆兰遇强” 等 10 幅插图,这些图仅与书中最精彩的情节一一对应。 D.“出像”插图随着时间推移数量开始减少,出现了几出或几折内容用一幅插图 带过的现象,这与商业竞争和书坊主趋利或有关联。 【答案】 1.C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鲁迅先生和《汉语大词 典》对“全图”的解释是指每回故事情节的插图。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 项,阐述了插图与每一 折的内容并不一一对应的关系。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玉玦记》是 现存较早的戏曲本子”说法错误,应该是“现存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戏曲本 子”。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 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 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 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 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 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 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 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 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 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 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 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 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 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 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 凡二十一篇。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 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 存之虑深。登髙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 于所安而已矣。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 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借不赀之 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 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5.下列是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 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 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 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 进。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 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 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 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 于天下也。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 贼从横,乘此无备。 【答案】 5.B 6.C 7.(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 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 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 于所安而已矣。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 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 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 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 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5.下列是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 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 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 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 进。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 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 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 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 于天下也。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 贼从横,乘此无备。 【答案】 4.C 5.B 6.C 7.(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 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 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 有防备。 【解析】 4.本题考査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文句,把握大意,然后根 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 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句意,“逡巡陇汉之间”的 主语是“马融”,不是邓氏,所以应该在“邓氏”后断开,排除AB:“羞曲士 之节/惜不赀之躯”句式一致,排除D项。 5.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6.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遭到禁锢”的原因是马融 因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 想到州郡做官,所以下令禁锢他,并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 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据:拿着:刎:割断;所以 的原因:于天下,状语后置句。(2)俗儒:见识浅陋的读书人;宜:应该;寝: 停止;从:通“纵”,放纵 【备注】【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 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 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 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 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 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 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 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 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 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 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 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 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元初二年, 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 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 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 于是下令监禁他。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 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 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 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演奏琴,喜欢 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 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 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 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 有防备。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文句,把握大意,然后根 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 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句意,“逡巡陇汉之间”的 主语是“马融”,不是邓氏,所以应该在“邓氏”后断开,排除 AB;“羞曲士 之节/惜不赀之躯”句式一致,排除 D 项。 5.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遭到禁锢”的原因是马融 因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 想到州郡做官,所以下令禁锢他,并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 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据:拿着;刎:割断;所以:…… 的原因;于天下,状语后置句。(2)俗儒:见识浅陋的读书人;宜:应该;寝: 停止;从:通“纵”,放纵。 【备注】【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 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 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 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 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 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 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 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 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 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 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 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 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元初二年, 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 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 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 于是下令监禁他。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 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 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 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演奏琴,喜欢 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 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 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