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乐府诗在入唐以前已存在两个传统,一是上承“诗教”风刺一面的汉魏传统, 是以艳歌艳词为主的六朝传统。初唐乐府沿袭齐梁绮靡的路子,内容不出白氏所 批评的“赞君美”或“悦君意”。“初唐四杰”的乐府虽体现闻一多先生所谓 “由宫廷走到市井”“由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的倾向,但现实的针对性不强 盛唐以边塞为题材的乐府诗,更多地歌颂盛唐的武功气象。中唐以后,张籍、王 建、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集中创作乐府,试图在埋念的层次上直接继承《诗经》 的“风剌”传统,甚至否定汉乐府的价值,但选择以“乐府”而非其他诗体干预 政治,还是反映出他们对于汉乐府观风知俗观念的继承。不仅如此,中唐乐府诗 人吸收了六朝的部分传统,展现出对于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中唐大量出现表现地方风土或风俗的乐府,与中唐观风观念的转变关系密切。初 唐、盛唐之观风俗以政治治理为中心;另一方面,更是要通过礼乐教化来“移风 易俗”。但安史之乱后,中唐人不再视地方风俗为负面的无条件改造对象。高郢 《礼部试策五道》指出“然为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欧阳詹《鲁山令李胄三月三日宴僚吏序》说得更加清楚:“ 方不同教化,恐他邑之欢乐此辰,不得似公之邑也 同时,“采风”或“采诗”的理想被中唐诗人不断提出。但其“采诗”与汉人有 异,所采并不是真正来自民间,而是从士大夫的创作中收集而得,与其说是“采 诗”,不如说是“献诗”。自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乐府大家,白氏真正主张的是 “采诗以补察时政”,新乐府如《上阳白发人》《卖炭翁》《道州民》都已涉及 唐世风俗的叙写。刘禹锡《淮阴行》“以裨乐府”其实就是一种采诗的思硌,他 在《采菱行》《插田歌》中明确表示要赋之“以俟采诗者”。这就进一步把与六 朝乐府有亲缘关系的中唐乐府赋予汉乐府的政治意义,并在题材上进行了扩充。 这种“采诗”的思路为中唐文人所共有:随着中唐文人纷纷到地方就职,送行者 常期待被送者因为在地方施政得当而能让当地民众作歌谣以颂之,这预设的正是 “采诗”的可能。此外,有些作品本身就是在表达某州县长官的“政教得失”, 背后还是体现“采诗”的观念。这一类型的创作未见于初、盛唐,却为中唐文人 所发掘,这都说明汉代“观风”或“采风”的传统在中唐复兴
武汉市 2017 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乐府诗在入唐以前已存在两个传统,一是上承“诗教”风刺一面的汉魏传统,二 是以艳歌艳词为主的六朝传统。初唐乐府沿袭齐梁绮靡的路子,内容不出白氏所 批评的“赞君美”或“悦君意”。“初唐四杰”的乐府虽体现闻一多先生所谓 “由宫廷走到市井”“由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的倾向,但现实的针对性不强。 盛唐以边塞为题材的乐府诗,更多地歌颂盛唐的武功气象。中唐以后,张籍、王 建、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集中创作乐府,试图在埋念的层次上直接继承《诗经》 的“风刺”传统,甚至否定汉乐府的价值,但选择以“乐府”而非其他诗体干预 政治,还是反映出他们对于汉乐府观风知俗观念的继承。不仅如此,中唐乐府诗 人吸收了六朝的部分传统,展现出对于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中唐大量出现表现地方风土或风俗的乐府,与中唐观风观念的转变关系密切。初 唐、盛唐之观风俗以政治治理为中心;另一方面,更是要通过礼乐教化来“移风 易俗”。但安史之乱后,中唐人不再视地方风俗为负面的无条件改造对象。高郢 《礼部试策五道》指出“然为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欧阳詹《鲁山令李胄三月三日宴僚吏序》说得更加清楚:“一 方不同教化,恐他邑之欢乐此辰,不得似公之邑也。” 同时,“采风”或“采诗”的理想被中唐诗人不断提出。但其“采诗”与汉人有 异,所采并不是真正来自民间,而是从士大夫的创作中收集而得,与其说是“采 诗”,不如说是“献诗”。自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乐府大家,白氏真正主张的是 “采诗以补察时政”,新乐府如《上阳白发人》《卖炭翁》《道州民》都已涉及 唐世风俗的叙写。刘禹锡《淮阴行》“以裨乐府”其实就是一种采诗的思硌,他 在《采菱行》《插田歌》中明确表示要赋之“以俟采诗者”。这就进一步把与六 朝乐府有亲缘关系的中唐乐府赋予汉乐府的政治意义,并在题材上进行了扩充。 这种“采诗”的思路为中唐文人所共有:随着中唐文人纷纷到地方就职,送行者 常期待被送者因为在地方施政得当而能让当地民众作歌谣以颂之,这预设的正是 “采诗”的可能。此外,有些作品本身就是在表达某州县长官的“政教得失”, 背后还是体现“采诗”的观念。这一类型的创作未见于初、盛唐,却为中唐文人 所发掘,这都说明汉代“观风”或“采风”的传统在中唐复兴
各类文体中,乐府的起源本与“采诗”或“采风”的理想直接相关,当采风的传 统被再次强调,“观风俗得失”不再依附于“察吏人善恶”或王朝礼乐的落实, 而是更直接地与百姓生活的具体情况相关,这就让与“观风俗”最直接相关的乐 府产生创作上的转变。中唐之所以出现大批书写风俗的乐府,背后正涉及唐人在 观念上的转变 (摘编自吕家慧《论中唐乐府中风俗题材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乐府华丽浮艳,以歌颂、美化君王的德政为主,其中虽也有涉及市井生 活之作,但现实针对性不强 B.中唐乐府否定汉乐府价值,直接继承先秦诗歌的“风剌”传统,但又对汉乐 府观风知俗的传统有所保留 C.盛唐一些边塞题材的乐府,多反映了盛唐的武功气象;而中唐则以乐府来干 预政治,并表现出对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D.乐府“采诗”的传统主要来源于汉乐府,但中唐的“采诗”与汉乐府有别, 大多是从士大夫的创作中收集而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初唐、盛唐的“观风”观念不同,中唐人承认不同地域风土风俗的差异性 和存在的合理性,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 B.中唐一些士大夫乐于“献诗”,所写乐府大多通过描绘地方风俗来反映社会 现实,以达到“补察时政”的政治目的。 C.中唐乐府大家白居易和刘禹锡在“采诗”的创作实践中,不仅赋予了中唐乐 府的政治内涵,而且还扩展了乐府诗的题材领域 观风”传统在中唐的复兴,使得反映地方官员施政得失的乐府诗成为衡量 官员政绩高低的标准,因而为文人所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唐乐府是在六朝乐府传统与汉魏乐府传统的共同影响下,并适应新的社会 现实和文化环境而逐步形成的产物。 B.中唐乐府继承六朝乐府反映民情风俗的传统,但更强调诗歌的政治性与实用 性,文学性已非首要追求 C.促使中唐乐府产生质变的直接原因是中唐人在“观风”观念上的转变,而安 史之乱正是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节点。 D.中唐乐府中有大量的书写风俗的作品,这不仅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也与 士大夫们不再从负面的角度看待地方风俗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 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 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 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
各类文体中,乐府的起源本与“采诗”或“采风”的理想直接相关,当采风的传 统被再次强调,“观风俗得失”不再依附于“察吏人善恶”或王朝礼乐的落实, 而是更直接地与百姓生活的具体情况相关,这就让与“观风俗”最直接相关的乐 府产生创作上的转变。中唐之所以出现大批书写风俗的乐府,背后正涉及唐人在 观念上的转变。 (摘编自吕家慧《论中唐乐府中风俗题材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乐府华丽浮艳,以歌颂、美化君王的德政为主,其中虽也有涉及市井生 活之作,但现实针对性不强。 B.中唐乐府否定汉乐府价值,直接继承先秦诗歌的“风刺”传统,但又对汉乐 府观风知俗的传统有所保留。 C.盛唐一些边塞题材的乐府,多反映了盛唐的武功气象;而中唐则以乐府来干 预政治,并表现出对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D.乐府“采诗”的传统主要来源于汉乐府,但中唐的“采诗”与汉乐府有别, 大多是从士大夫的创作中收集而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初唐、盛唐的“观风”观念不同,中唐人承认不同地域风土风俗的差异性 和存在的合理性,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 B.中唐一些士大夫乐于“献诗”,所写乐府大多通过描绘地方风俗来反映社会 现实,以达到“补察时政”的政治目的。 C.中唐乐府大家白居易和刘禹锡在“采诗”的创作实践中,不仅赋予了中唐乐 府的政治内涵,而且还扩展了乐府诗的题材领域。 D.“观风”传统在中唐的复兴,使得反映地方官员施政得失的乐府诗成为衡量 官员政绩高低的标准,因而为文人所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唐乐府是在六朝乐府传统与汉魏乐府传统的共同影响下,并适应新的社会 现实和文化环境而逐步形成的产物。 B.中唐乐府继承六朝乐府反映民情风俗的传统,但更强调诗歌的政治性与实用 性,文学性已非首要追求。 C.促使中唐乐府产生质变的直接原因是中唐人在“观风”观念上的转变,而安 史之乱正是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节点。 D.中唐乐府中有大量的书写风俗的作品,这不仅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也与 士大夫们不再从负面的角度看待地方风俗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 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 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 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
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 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 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 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 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 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 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 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 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 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 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 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 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 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 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 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 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 的呐喊,简直惨不忍暗。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 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 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 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 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 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 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 树叉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 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 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 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 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 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 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 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 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 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 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 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 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 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 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 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 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 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 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 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 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 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 的呐喊,简直惨不忍暗。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 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 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 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 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 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 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 树叉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 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 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 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 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 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 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5.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 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一一瓜饭楼,那是冯先 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 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 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 《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 《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 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 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 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 《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 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 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 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 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 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 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 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 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 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 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 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 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 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 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 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5.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 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 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 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 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 《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 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 《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 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 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 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 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 《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 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 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 也。” 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 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 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 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 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 2005 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 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 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 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 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 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 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 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 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 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 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 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 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 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 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 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 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并重,这种扎实的学风有助于保 存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冯其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不仅因其涉猎广泛,学问 渊博,成就斐然,还因其在国学教育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C.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 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D.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的基本规范,是对无锡国专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眼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冯其庯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著作结集为《瓜饭楼丛稿》,与其说是纪 念早年的艰难岁月,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 B.家境贫穷、时局动乱使冯其庸无法专力读书,但这也促使他最大限度地博览 群书,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 C.无锡国专的求学经历,使冯其庸的治学由零散、自发变为系统、专业,这是 冯其庸一生学术辉煌的坚固基石。 D.冯其庸早年读书习惯的养成、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都说明地域文化对教育 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E.冯其庸将个人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通过教育薪火相传,他的国学情怀,最 终在人大国学院找到了托付。 9.冯其庸的求学、治学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徽①举进土,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 棍②杜干请,法度复振。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 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拜日:“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 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日:“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 帛裹创,以懂饮奉蔚,留信宿去。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会拜谏议 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 乞还营医药。”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张浚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 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 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 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 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 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 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 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 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并重,这种扎实的学风有助于保 存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冯其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不仅因其涉猎广泛,学问 渊博,成就斐然,还因其在国学教育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C.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 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D.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的基本规范,是对无锡国专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眼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冯其庸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著作结集为《瓜饭楼丛稿》,与其说是纪 念早年的艰难岁月,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 B.家境贫穷、时局动乱使冯其庸无法专力读书,但这也促使他最大限度地博览 群书,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 C.无锡国专的求学经历,使冯其庸的治学由零散、自发变为系统、专业,这是 冯其庸一生学术辉煌的坚固基石。 D.冯其庸早年读书习惯的养成、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都说明地域文化对教育 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E.冯其庸将个人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通过教育薪火相传,他的国学情怀,最 终在人大国学院找到了托付。 9.冯其庸的求学、治学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徽①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 棍②杜干请,法度复振。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 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拜日:“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 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日:“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 帛裹创,以懂饮奉蔚,留信宿去。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会拜谏议 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 乞还营医药。”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张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