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五月全仿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 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 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 们的各种需求。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 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冋族群人与人的关 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 与人之间的隔阂。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 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丝绸之路 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 域界限。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 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 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 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 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 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蘊获得新的 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
2019 届高三五月全仿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 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 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 们的各种需求。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 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 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 与人之间的隔阂。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 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丝绸之路 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 域界限。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 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 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 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 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 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 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
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 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 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 独特意义之所在。 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 差异的文化精神,它的艺术趣味是异中有同,它的审美特质蕴含更多共性,它的精神追求指 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演变,其重要意义包括物质交流对异域 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时尚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在古代,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 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中国的青花瓷餐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和 室内设计。同样,来自欧洲、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交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 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由对艺术的彼此欣赏而加深相互之间情感交流 和文化认同,可以说,不同艺术的接受就是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包容和融合,艺术是温润和滋 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程金城《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质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等交流 的物 品使丝路沿线的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B.丝绸之路千年不绝,绵延至今,是因为丝绸之路中的艺术交流和影响,能沟通民族 情感 和化解文化冲突。 C.当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之后,便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化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具有了物质功能。 D.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演变,促进了东西方的创新意识,西方因为进口远东地 瓷器和茶叶等而创造出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出了以“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的艺术理论 B.文章认为丝绸之路艺术史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 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 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 独特意义之所在。 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 差异的文化精神,它的艺术趣味是异中有同,它的审美特质蕴含更多共性,它的精神追求指 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演变,其重要意义包括物质交流对异域 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时尚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在古代,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 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中国的青花瓷餐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和 室内设计。同样,来自欧洲、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交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 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由对艺术的彼此欣赏而加深相互之间情感交流 和文化认同,可以说,不同艺术的接受就是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包容和融合,艺术是温润和滋 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程金城《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物质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等交流 的物 品使丝路沿线的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B. 丝绸之路千年不绝,绵延至今,是因为丝绸之路中的艺术交流和影响,能沟通民族 情感 和化解文化冲突。 C. 当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之后,便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化 解了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具有了物质功能。 D. 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演变,促进了东西方的创新意识,西方因为进口远东地 区的 瓷器和茶叶等而创造出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提出了以“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的艺术理论。 B. 文章认为丝绸之路艺术史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C.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 D.文章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彼此欣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承载的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换,更承载着艺术交流,瓷器、丝绸织物、雕 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B.想要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就 要使 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 C.张骞将中原的漆器、铁器、丝绸带入西域,将西域舞蹈、汗血马、葡萄带回中原 既改 变中原、西域生活方式,也改变时尚和审美情趣。 D.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论同样体现在丝绸之路艺术之中,人类命运共 同体 意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 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000万。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 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 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 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 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 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威而不减,辛而不烈,淡 而不薄,肥而不腻
C. 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 D. 文章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彼此欣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丝绸之路承载的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换,更承载着艺术交流,瓷器、丝绸织物、雕 塑等 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B. 想要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就 要使 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 C. 张骞将中原的漆器、铁器、丝绸带入西域,将西域舞蹈、汗血马、葡萄带回中原, 既改 变中原、西域生活方式,也改变时尚和审美情趣。 D.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论同样体现在丝绸之路艺术之中,人类命运共 同体 意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 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 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 8000 万。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 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 12306”APP 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 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 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 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 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 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 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 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 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莱,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 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 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 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 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 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 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早在2015年,中国 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14%。而美团点 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 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緣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 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 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己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2018.2《光明网》) 材料二 图表1:2011-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市场规模(亿元) 增长率 3000 80% 1% 2414 55% 2046 2000 50% 1662 33% 861 10%6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e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 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 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 120 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 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 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 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 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 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 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早在 2015 年,中国 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 2 亿,占总人口 14%。而美团点 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 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 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 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 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己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 2018.2《光明网》) 材料二: 图表 1:2011-2018 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图表2:2011-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亿人,%) 用户规模(亿人)增长率(%) 0 2,586 40.00% 2.09 27,0% 1.62 3000% 107 1106308 20.00% 19.1% 000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E (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 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 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妤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 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岀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 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 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 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 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 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摘编自2018.12“人 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 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在全 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 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 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
图表 2:2011-2018 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亿人,%) (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 1978 年到 2018 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 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 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 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 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 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 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 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 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 2018.12“人 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 8 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 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在全 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 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 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