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a为一非零向量,a0为与a同向的单位向量,则由向量的数乘可知 或 此时a又称为a的单位化向量 向量的加法及数与向量的乘法这两种运算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 利用向量的数乘,显然有 定理● 向量a与非零向量B平行的充要条件是存在非零实数λ,使 a=aB 「绾三章向量后
第三章 向量空间 设 为一非零向量, 0 为与 同向的单位向量,则由向量的数乘可知 = || || 0 , 或 . || || 0 1 = 此时 0 又称为 的单位化向量. 向量的加法及数与向量的乘法这两种运算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 利用向量的数乘,显然有 定理 1 向量 与非零向量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存在非零实数 , 使 = . 上一页
定理2 向量的线性运算满足下面的运算法则 1)a+B=B+ (加法交换律) 2)(a+B)+y=a+(B+y);(加法结合律) 3)0+a=a: 4)a+(-a)=0; 5)1a=a; 6)A1(2a)=(412)a;(数乘结合律) 7)(41+λ2)a=41a+λ2a;(第一分配律) 8)(a+B)=4a+B(第二分配律) 其中α,B,y表示空间中任意向量,1,A2表示任意实数 以上8条法则可直接由定义得出.例如由下图 可得出1)a+B=B+a 「绾三章向量后
第三章 向量空间 向量的线性运算满足下面的运算法则: 1) + = + ; (加法交换律) 2) ( + ) + = + ( + ); (加法结合律) 3) 0 + = ; 4) + ( −) = 0; 5) 1 = ; 6) 1 ( 2 ) = ( 1 2 ) ; (数乘结合律) 7) (1 + 2 ) = 1 + 2 ; (第一分配律) 8) ( + ) = + ; (第二分配律) 其中 , , 表示空间中任意向量, 1 , 2 表示任意实数. 定理 2 以上 8 条法则可直接由定义得出. 例如由下图 可得出1) + = + . 上一页
由下图 可得出2)(a+B)+y=a+(B+y); 3),4),5)显然 下面看8) 如果a,B有一为零向量或=0,8)显然成立.设a≠0,B≠0,2≠0,当>0时,由下图 1 λa+B λB B 因为a∥a,B∥AB, B 知△ABC∽△AB1C1故(a+AB)∥(a+B) 且 λa+B l a+B 即Aa+B与a+B同向,且|4a+AB=4a+B,从而由数与向量相乘的定义可得出 8)(a+B)=(a+AB).当<0时,同样可证明8)成立 6),7)留给同学们自己证明 「绾三章向量后
第三章 向量空间 由下图 可得出2) ( + ) + = + ( + ); 3), 4), 5)显然. 下面看 8): 如果 , 有一为零向量,或 = 0, 8) 显然成立. 设 ≠ 0, ≠ 0, ≠ 0, 当 > 0 时 , 由下图 A B C A1 B1 C1 因为 // , // , 且 知 △ABC ∽ △A1B1C1, 故 ( + ) // ( + ), 且 即 + 与 + 同向, 且 | + | = | + | , 从而由数与向量相乘的定义可得出 8) ( + ) = ( + ) . 当 < 0 时,同样可证明 8) 成立. 6), 7) 留给同学们自己证明. , | | | | | | | λ λ λ = = α α | λ, λ λ = + + | | | | α α 上一页
根据向量的加法,定义两向量的减法为: a-B=a+(-B) 显然,若y=a-B则y+B=a, 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例1 已知平行六面体三边的向量分别为a,By;A,B,C,D,E,F为各边中点, 求证向量AB,CDE能构成三角形 (例2 已知四边形ABCD中,B=a-2y,CD=5a+6B-87对角线AC BD的中点分别为E,F,试用a,B,y表示向量EF 例3 证明 i)向量a,月共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k,l使得ka+lB=0 2)向量a,B共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k,l使得ka+lB=0 单击些处可查阅进一步内容 「绾三章向量后
例 1 第三章 向量空间 根据向量的加法,定义两向量 的减法为: − = + ( − ). 显然, 若 = − , 则 + = , 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 已知平行六面体三边的向量分别为 , , ; A, B, C, D, E, F为各边中点, 求证向量 AB, CD, EF 能构成三角形. 证 例 2 已知四边形 ABCD 中,AB = −2 , CD = 5 + 6 − 8. 对角线 AC, BD 的中点分别为 E, F, 试用 , , 表示向量 EF. 解答 例 3 证 证明 i) 向量 , 共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 k, l 使得 k + l = 0. 2) 向量 , 共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 k, l 使得 k + l = 0. 单击 此处 可查阅进一步内容 上一页
量的 、间确坐标系 二、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BACK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