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大使,黜陟能否,著赏罚之称。除扬州刺史。 五月,大霖雨十有三日,大水入城,屋宇皆没,祟与兵泊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 附于女墙,城不没者二板而已。州府劝祟弃寿春,保北山。崇日:“吾受国重恩,忝守簪岳, 德薄招灾,致此大水。淮南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 吾必守死此城,幸诸君勿言『时州人裴绚等受萧衍假豫州刺史,因乘大水,谋欲为乱,祟 皆击灭之 崇沈深有将略,宽厚善御众。在州凡经十年,常养壮士数干人,寇贼侵边,所向摧破 号日“卧虎”,贼甚惮之。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梁武毎叹息,服宣武之能任崇也 【注】车驾:帝王所乘的车,用为帝王的代称。 (选自《北史》,有删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诏绥慰,人即帖然 绥:安抚 B.袭破武兴,与齐相结 结:结为联盟 僭称大号 僭:越位 D.宽厚善御众 御:防备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复烽燧警②崇村置一楼③表裹袭④崇与兵泊城上 之则以蒼 B.之乃以于 D.其乃之于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所不至宜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B.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宜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C.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宜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D.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宜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东道大使,黜陟能否,著赏罚之称。除扬州刺史。 五月,大霖雨十有三日,大水入城,屋宇皆没,崇与兵泊 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 附于女墙,城不没者二板而已。州府劝崇弃寿春,保北山。崇曰:“吾受国重恩,忝守籓岳, 德薄招灾,致此大水。淮南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 吾必守死此城,幸诸君勿言!”时州人裴绚等受萧衍假豫州刺史,因乘大水,谋欲为乱,崇 皆击灭之。 崇沈深有将略,宽厚善御.众。在州凡经十年,常养壮士数千人,寇贼侵边,所向摧破, 号曰“卧虎”,贼甚惮之。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梁武每叹息,服宣武之能任崇也。 【注】车驾:帝王所乘的车,用为帝王的代称。 (选自《北史》,有删改)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宣诏绥.慰,人即帖然 绥:安抚 B.袭破武兴,与齐相结. 结:结为联盟 C.僭.称大号 僭:越位 D.宽厚善御.众 御:防备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复烽燧____警 ②崇____村置一楼 ③表裹____袭 ④崇与兵泊____城上 A.之 则 以 焉 B.之 乃 以 于 C.其 则 之 焉 D.其 乃 之 于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B.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C.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D.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边成掠得齐人者,悉令还之②后车驾南讨汉阳,崇行梁州刺史 ③崇槛山分进,出其不意④崇自攻灵珍,灵珍连战败走 ⑤谋欲为乱,禁皆击灭之 ⑥寇贼侵边,所向摧破 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祟为人处事非常低调,做荆州刺史时,朝廷想派兵送他上任,被他拒绝。最后他 只带了几十名人马到上洛。 B.为了整治充州一带的盗贼,李崇便在每个村庄置一面鼓。盗贼出现时,村民击鼓来 传递消息,这样很快就能把盗贼擒获。 C.杨灵珍和樊安聚众反叛,自立为王,对抗朝廷,李祟受命讨伐叛军。他运筹帷幄 身先士卒,最后赶跑了杨灵珍,活捉了樊安。 D.扬州发大水的时候,有人劝李崇弃城而走。李崇慷慨陈词,誓与城池共存亡,体现 了一名官员高度的责任感 第|卷 注意事项: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边人失和,本怨刺史,诏代之,但须一宜诏旨而已。(3分) (2)黜陟能否,著赏罚之称。(2分) (3)一且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东郊 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3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①边戍掠得齐人者,悉令还之 ②后车驾南讨汉阳,崇行梁州刺史 ③崇槎山分进,出其不意 ④崇自攻灵珍,灵珍连战败走 ⑤谋欲为乱,崇皆击灭之 ⑥寇贼侵边,所向摧破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李崇为人处事非常低调,做荆州刺史时,朝廷想派兵送他上任,被他拒绝。最后他 只带了几十名人马到上洛。 B.为了整治兖州一带的盗贼,李崇便在每个村庄置一面鼓。盗贼出现时,村民击鼓来 传递消息,这样很快就能把盗贼擒获。 C.杨灵珍和樊安聚众反叛,自立为王,对抗朝廷,李崇受命讨伐叛军。他运筹帷幄, 身先士卒,最后赶跑了杨灵珍,活捉了樊安。 D.扬州发大水的时候,有人劝李崇弃城而走。李崇慷慨陈词,誓与城池共存亡,体现 了一名官员高度的责任感。 第 II 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10 小题,共 114 分。 四、(21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但须一宣诏旨而已。(3 分) (2)黜陟能否,著赏罚之称。(2 分) (3)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8 分) 东 郊 韦应物 吏舍局①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③。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⑦。 注:①局:拘束。②澹:澄静。③霭:迷蒙的样孑。④事:指政事。⑤遽:急促。⑥陶 陶渊明。⑦庶:庶几,差不多。 (1)诗中“旷”为精神舒畅的意思,其原因是什么?(2分) (2)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3分) (3)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2)州司临门 。(李密《陈情表》) (3) 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4)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慮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远方 读某中学学生习作集心得 苟安京城,自以为这里就是天下的中心点,每天在吃饭的时候,顺便扫一眼新闻联播, 总是那几个国家,大的如英、法、美、日,小的就是西亚几个好战国,其他地方一概平平静 静没有新闻。长此以往,就觉得许多新闻里没有提到过的地方不曾有什么生活,抑或觉得没 有人类居住,像地球的南极北极,或月宫,一片空白 甚至这个国家也给我同一感觉,唯有这座红墙绿瓦的都市永远是新闻制造中心。朦朦胧 胧中好像使我看见四野边陲的南蛮北狄,沿着几百年朝贡之路风尘仆仆地走来,他们的身后 或许只有流云和风声,更多的人就像呆立于风景画里的鹭鸶鸟,默默无语
微雨霭③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④迹犹遽⑤。 终罢斯结庐,慕陶⑥真可庶⑦。 注:①局:拘束。②澹:澄静。③霭:迷蒙的样子。④事:指政事。⑤遽:急促。⑥陶: 陶渊明。⑦庶:庶几,差不多。 (1)诗中“旷”为精神舒畅的意思,其原因是什么?(2 分) (2)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3 分) (3)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3 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州司临门,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 《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远 方 ——读某中学学生习作集心得 苟安京城,自以为这里就是天下的中心点,每天在吃饭的时候,顺便扫一眼新闻联播, 总是那几个国家,大的如英、法、美、日,小的就是西亚几个好战国,其他地方一概平平静 静没有新闻。长此以往,就觉得许多新闻里没有提到过的地方不曾有什么生活,抑或觉得没 有人类居住,像地球的南极北极,或月宫,一片空白。 甚至这个国家也给我同一感觉,唯有这座红墙绿瓦的都市永远是新闻制造中心。朦朦胧 胧中好像使我看见四野边陲的南蛮北狄,沿着几百年朝贡之路风尘仆仆地走来,他们的身后 或许只有流云和风声,更多的人就像呆立于风景画里的鹭鸶鸟,默默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