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女士以“神的历史”为名,剖析三大一神教中,神概念的演变。在外 行人眼中,三教都笃信一神,在信仰的源流上也有一些亲缘关系 如果要谈差异,大概只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作的调适 吧。但是,在阿姆斯特朗女土笔下,四干多年的故事有如一幅大型 壁画,线索繁富、人物鲜明、动荡起伏又暗合规律,终于塑成完整 构图。我们在阅读本书时,既可以欣赏作者的丰嘗学识与正确解 说,也可以补充及修正自己残缺不全的观念,更可以且读且思,不 断发出“原来如此”的赞叹。 神的历史”可以说是“历史中的神”,也可以说是“人神交流关 系史”。只谈人而不谈神,将无以解释所有关键性的事件,就像只由 外表记录人间的变化,不可能探知这些变化的真正缘由,只谈神而 不谈人,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这本书作了最佳的示范,它分别叙 述了“太初,一神,异邦人之光,基督徒三位一体的神,穆斯林统 的神,哲学家的神,神秘主义者的神,改革者的神,启蒙运动,神的 死亡,神的未来”等主题,这是跨越宗教的综合探讨,没有基本的知 识、深刻的理解、鉴别的智戇、会通的能力,根本无法胜任。 不仅如此,这种著作还须激发读者的兴趣,考虑到可读性的因 素。根据欧美所见的评论,几乎无不极力推崇本书的“可读性”。在 专家眼中,类似的题材最可责的就是可读性。即使如此,我在阅读 本书中译本时,一方面体认了译者的努力与精彩表现,同时也觉察 它对国人而言仍然是不易读的作品。原因或许是三大教的历史与 人物对我们仍属陌生,不过,在这方面,我愿与国人共勉:“正因为 困难,所以值得尝试 我们若想认识外国文化,不能错过其宗教部分。这是简单清楚 的道理。这本书是最具代表性,也最有挑战性的一个例子。长期以 来,国内缺少介细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书刊,即使是介绍基督教 的,也少有跨越派别的佳作。至于剖析三教同时,还能适时对照佛 教与印度教的,更是绝无仅有。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热爱求知 的人所珍惜的宝贝。它像工具书一般使人信赖,又像历史故事一般 引人人胜,同时也像哲学书一般激发思维。阋读本书而毫无所获 则是一件无法想像的事
〈译者廖 以史为鉴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三大一神教历史的书。原著作者凯伦·阿 姆斯特朗( Karen Armstrong)以她坜身的宗教修持体验和渊博的宗 教史知识,试图在对照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神观念演变的 基础上,重新反省检讨西方这个代表终极真实与意义的符号,在过 去四千年人类历史中的功过得失,并唤起有识之士,共同思考它对 当前普遍弥漫着深沉无意义感的世俗社会,所能提供的拨乱反正 之道 1993年本书在英国及美国两地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回 响,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一本严肃讨论老掉牙概念的 书,竟能如此广受欢迎,除了反映出当代社会对心灵意义的渴求 外,作者客观处理这个题材的写作态度,兼容并蓄地照顾到现代多 元文化背景下各层次团体的关怀,才是本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例 如亚洲宗教中的印度教与佛教,虽然不是本书讨论的主题,但它们 对终极真实的看法不时出现在全书的各个角落,或拿来与三大 神教对比,或甚至作为可资借鉴的对象。此外,身为女性的作者在 现代妇女神学的洗礼下,也特别关注女性在传统三大一神教中的 地位,并适时对父权心态的神学观念提出针贬。 然而贯穿全书的主旨,乃是作者企图以相对客观的人文主义 观点,把绝对超越的一神概念,当成是人类历史经验来考察的构 思,在这个宏观比较的架构下,传统上易流于独断陈述的一神概 念,却显现出它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换言之,从历史的角度而言 神概念允许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不同的需 要对它作出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就这点而论,本书的主题内容虽然 局限在西方三大一神教的范围,但在基本的精神上,却是以整体人 类文化的终极关怀为依归的。 全书以犹太人从巴比伦时期的异教偶像崇拜,逐渐转型到史 无前例的真正一神概念为开端。接着讨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如何
译者序 在这个革命性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塑造适于他们自己社会和政治 环境需求的一神概念。在铺陈过三大一神教的基本理念与架构后, 作者开始转向三大宗教后期的发展情形,从古典哲学、中世纪神秘 主义到宗教改革、启蒙时期,以至现代的怀疑主义,每一章节均兼 顾三大宗教在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方向的对比介绍。在书末结语讨 论到一神概念的未来时,作者除了阐明终极意义探求的必要性外, 并强调以史为鉴对创造21世纪新信仰的重要性。 有关本书翻译上的处理原则,有几点需要在此向读者说明。首 先,是有关一神概念的译名问题。由于宗教界逐渐不用俗称的“上 帝”一词,基于此一趋势,本书乃以“神”作为行文中代表终极真实 的一神概念。不过要附带说明的是,在英文中代表终极真实的 神”(God)与异教的“众神”(eods)是以大小写来区分,非常清楚明 了。但在中文里,“神”可以概括以上两个概念,以致在不同的文派 系络中,必须以“一神”与“众神”或“神衹”来加以区别,才能避免理 解上的困扰。这一点希望读者在闭读时能够留意。至于本书书名译 为“神的历史”,而非“上帝的历史”,除了前述的因素外,乃是考虑 到前者涵括了“一神”与“众神”,较能周延地反映出本书真实内容 的缘故。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关“神”的代名词的译法。基本 上,本书有关“神”的代名词一律译为男性的“他”,或无生命的 它”,而非一般宗教界所惯用的“袍”。这是遵照作者在导论中的说 明,为突显传统父权社会对“神”的概念的偏见,因此大部分皆沿用 英语中的男性代名词“他”,有时在指涉非人格化的“神”时,则以无 生命的“它”称之,例如犹太教的卡巴拉,神秘主义者即曾用此称呼 神性。 由于本书专有名词源出多种外语,主要有希伯来语、希腊语、 阿拉伯语和拉丁语等。有关这些名词的译法,皆以该词在上下文系 络中的英译为准,并附上原文。由于原文名词的涵义丰富,在不同 地方会有不同的译法出现,也请读者留心分辨,有关宗教界的人名 与地名,基本上参照道声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宗教字典》,但凡涉及 不同宗教的专有名词时仍依该教用法为准,而当该字典中部分与
神的历史 目前普通为社会沿用的译法相左时,亦酌予修正。书中的《圣经》引 文并不一定按普及的中译本译出,基本上是译者自己的诠释。原著 有专有名词小字典,但因中译本已将相关语汇的解释融人内文,并 在必要的地方加注,所以路去 最后,对几位在本书译作过程中,提供协助的先生女士,译者 要在此一并致谢首先要感谢于士铮神父细心的校读。他在专有名 词上提供的专业校正,使得许多译名更接近教界通行的用法;同时 他更善意地修正若干译者初稿时错误疏忽之处,没有他的匠心,本 书不可能以现在的面貌呈现于读者。其次,学养深厚的沈清松教授 亦拨冗校读,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本书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增 色不少,译者十分感激。而天普大学的同窗蔡源林先生,在伊斯兰 教的专有名词译法方面所提供的协助,以及史坦·格劳斯沃德 (S.D. Grosswald)先生借阅的犹太教名词百科大全,都使译作过程 省力不少。最后要感谢内子侃如对编辑格式和专有名词的全盘校 对,以及精神的支持和薮励
作者简介 材司( 民协行七年之 是目 识地同时电是资会为学会内员 其作有节 创世 内容简介 是一于世三大的书全中 以太人已出的 无例的一为升着动 质台他们已社会和 气三大一共基 向三大 向的动比个书出成5, 节达两年之 任编辩: 选题划:任建成 封面设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