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12届高三11月复习质量监测考(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术研究中的“景”与“情” 张垚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言:“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 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 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这是王国维对文学的深 入思考和精辟分析。其实,不单文学如此,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中也大多存 在“事实”与“态度”、“客观”与“主观”、“知识”与“情感”的问题。学 术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景”与“情”,最终达到“情景交融”,是学者们都要 面临的一个问题。 学术研究中的“景”,主要指客观的事实。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 看成是学者“在头脑中建筑房屋”的创造性过程,那么,这些客观的事实便是建 筑房屋所必需的砖石。作为材料的砖石如果质量不合格,作为成品的房屋必然品 质有缺陷。如何才能把握好学术研究中的“景”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到“应 景”,也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变化开展研究。因为现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术 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现实中新现象、新态势的关注和回应,在于对现实问题的 解释力。这就要求学术研究必须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应现实之需而丰盈,不断选 取学术道路上的“新景”。以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为例,研究角度之所以能从宏观 的以国家和政治制度为研究中心细化为通过对村民自治的考察来分析中国政治 发展的现实基础;研究领域之所以能由中外政治思想史、行政学拓展到生态政治 学、政治传播学等新领域,就是因为学者们顺应了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政治图景, 不断选取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新景”。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这里所说的 “新材料”、“新问题”,其实也就是“新景”。只有关注“新景”,应景而为, 才能选取学科前沿问题,追踪学术前瞻话题,跟上学术发展潮流。否则,学术硏 究就有可能与现实脱节、与时代脱轨 学术研究中的“情”,主要指主观的态度。学术研究是学者利用 客观事实开展的创造性工作,必然带有主观性。到底以什么样的“情”来分析利 用“景”,对研究结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没有正确的“情”,仅仅是功利性的理 论套用、想当然的主观分析,即使选取了“新景”,研究成果依然可能毫无新意, 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反而会冲淡稀释“新景”本身所蕴含的价值。那 么,学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情”呢?从大的方面说,这不仅涉及世界观和方法 论问题,而且涉及学术责任、学术道德等问题。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具有求真 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求真的态度要求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问题、追求真 理,而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更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换言之,学术研究是为了 求真而不是为了求利、求名。科学的精神要求在学术研究中不盲从、不附和,不
河北省沧州市 2012 届高三 11 月复习质量监测考(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学术研究中的“景”与“情” 张垚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言:“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 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 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这是王国维对文学的深 入思考和精辟分析。其实,不单文学如此,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中也大多存 在“事实”与“态度”、“客观”与“主观”、“知识”与“情感”的问题。学 术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景”与“情”,最终达到“情景交融”,是学者们都要 面临的一个问题。 学术研究中的“景”,主要指客观的事实。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 看成是学者“在头脑中建筑房屋”的创造性过程,那么,这些客观的事实便是建 筑房屋所必需的砖石。作为材料的砖石如果质量不合格,作为成品的房屋必然品 质有缺陷。如何才能把握好学术研究中的“景”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到“应 景”,也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变化开展研究。因为现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术 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现实中新现象、新态势的关注和回应,在于对现实问题的 解释力。这就要求学术研究必须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应现实之需而丰盈,不断选 取学术道路上的“新景”。以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为例,研究角度之所以能从宏观 的以国家和政治制度为研究中心细化为通过对村民自治的考察来分析中国政治 发展的现实基础;研究领域之所以能由中外政治思想史、行政学拓展到生态政治 学、政治传播学等新领域,就是因为学者们顺应了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政治图景, 不断选取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新景”。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这里所说的 “新材料”、“新问题”,其实也就是“新景”。只有关注“新景”,应景而为, 才能选取学科前沿问题,追踪学术前瞻话题,跟上学术发展潮流。否则,学术研 究就有可能与现实脱节、与时代脱轨。 学术研究中的“情”,主要指主观的态度。学术研究是学者利用 客观事实开展的创造性工作,必然带有主观性。到底以什么样的“情”来分析利 用“景”,对研究结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没有正确的“情”,仅仅是功利性的理 论套用、想当然的主观分析,即使选取了“新景”,研究成果依然可能毫无新意, 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反而会冲淡稀释“新景”本身所蕴含的价值。那 么,学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情”呢?从大的方面说,这不仅涉及世界观和方法 论问题,而且涉及学术责任、学术道德等问题。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具有求真 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求真的态度要求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问题、追求真 理,而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更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换言之,学术研究是为了 求真而不是为了求利、求名。科学的精神要求在学术研究中不盲从、不附和,不
武断、不蛮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注重质疑批判,讲究严密求证,不断 开拓创新。有了这种求真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学术不端行为就会减少,学术浮 躁之风就会得到遏制。 文学中有“景”有“情”,但无论是绘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最 终都是想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学术硏究何尝不是如此。有“景”无“情” 或者有“情”无“景”,都难以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学术硏究的理想境界也应 当是“情景交融”。 1.下列关于文中“景”与“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景与情都是文学的根本特质,“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情” 是主观态度的流露 B.在构建学术研究的大厦中,“景”是建房筑屋的基石,“情” 是构建大厦的主观态度。 C.现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应采取开放的 态度,不断接受“新景 D.学术研究是一项带有主观性的工作,“情”就是在工作中体现 的学术责任、学术道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王国维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景”是现实,“情”是态度 两者和谐统一,才能达到“情景交融”;在学术研究中也应如此,才能推动学术 的繁荣。 B.要让学术研究有生命力,就要关注“新景”,选取学科前沿问 题,追踪学术前瞻话题,否则,学术研究就会沦为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的 堆砌。 C.陈寅属认为,“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 预者,谓之未入流”,他的意思是治学者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学术发展的潮 流 D.如果治学者只是想当然的套用理论进行主观分析,那么,伴随 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材料”、“新问题”所蕴涵的价值就不能够得到很好的 挖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所选取的“景”不能够符合学术发展的需 要,最终的学术研究成果必然是经不起品质检验的。 B.学术硏究不能故步自封,要踏踏实实地做到“应景”,积极地 关注新现象、新态势,才能联系现实,接轨时代。 C.求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是一个学者必须具备的也是最基本 的情怀,丧失这种情怀,学术研究就会沦于浮躁。 D.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获取个人利益,质疑批 判、严密求证,唯实求真,就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断、不蛮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注重质疑批判,讲究严密求证,不断 开拓创新。有了这种求真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学术不端行为就会减少,学术浮 躁之风就会得到遏制。 文学中有“景”有“情”,但无论是绘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最 终都是想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学术研究何尝不是如此。有“景”无“情” 或者有“情”无“景”,都难以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学术研究的理想境界也应 当是“情景交融”。 1.下列关于文中“景”与“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景与情都是文学的根本特质,“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情” 是主观态度的流露。 B.在构建学术研究的大厦中,“景”是建房筑屋的基石,“情” 是构建大厦的主观态度。 C.现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应采取开放的 态度,不断接受“新景”。 D.学术研究是一项带有主观性的工作,“情”就是在工作中体现 的学术责任、学术道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王国维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景”是现实,“情”是态度, 两者和谐统一,才能达到“情景交融”;在学术研究中也应如此,才能推动学术 的繁荣。 B.要让学术研究有生命力,就要关注“新景”,选取学科前沿问 题,追踪学术前瞻话题,否则,学术研究就会沦为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的 堆砌。 C.陈寅属认为,“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 预者,谓之未入流”,他的意思是治学者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学术发展的潮 流。 D.如果治学者只是想当然的套用理论进行主观分析,那么,伴随 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材料”、“新问题”所蕴涵的价值就不能够得到很好的 挖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所选取的“景”不能够符合学术发展的需 要,最终的学术研究成果必然是经不起品质检验的。 B.学术研究不能故步自封,要踏踏实实地做到“应景”,积极地 关 注新现象、新态势,才能联系现实,接轨时代。 C.求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是一个学者必须具备的也是最基本 的情怀,丧失这种情怀,学术研究就会沦于浮躁。 D.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获取个人利益,质疑批 判、严密求证,唯实求真,就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 伟,善敷奏。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 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 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 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 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宣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 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 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 改复工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 事中高斐亦言灾滲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 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 劳缝纫。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 官请造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 建塔,犹发军四千人供役云,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 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及邹干、薛远。乃 传旨,并令致仕归。久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擢通政参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 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 守: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 分)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 宜 ②袭虽先 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 伟,善敷奏。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 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 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 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 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 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 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 改复工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 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 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 劳缝纫。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 官请造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 建塔,犹发军四千人供役云,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 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及邹干、薛远。乃 传旨,并令致仕归。久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擢通政参 议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 户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 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 约 守: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 分) ( )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 宜 ②袭虽先 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 绥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 可 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 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 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 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 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5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是血染成。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胡城县: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8.诗人是如何安排两经胡城的所见所闻的,这样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6分) 9.诗中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旬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 忆 (李商隐《锦瑟》)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 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 可 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 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 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 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 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5 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注]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是血染成。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胡城县: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8.诗人是如何安排两经胡城的所见所闻的,这样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6 分) 9.诗中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旬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 ,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 忆? 。 (李商隐《锦瑟》) (3)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 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 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桩劳动道德下降的趣闻 [德]亨利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某个港口,停泊着一只渔船,里面躺着个衣着寒 伧的男人。他似睡非睡,两眼朦胧。一个衣饰入时的游客踱到这里,他马上就往 照相机里装上一卷新的彩色胶片,打算拍下这一幅田园诗般的画面:蔚蓝的天空, 绿色的海洋,海面上轻波荡漾,波峰如雪,黑色的小船,绛红色的渔人便帽。咔 嚓!再来一次,咔嚓!好事要成三,保险再保脸,来个第三回:咔嚓!单调的, 惹人反感的咔嚓声吵醒了那个似睡非睡的渔人。他睡眼惺忪地坐了起来,迷迷糊 糊地伸手去摸他的烟盒。但是,还没等他拿到手,殷勤的游客已经把一包香烟送 到他鼻子底下,虽然没有把烟直接塞到渔人的嘴里,可也递到了他的手中。第四 声,咔嚓!打火机燃着了,就此仓促地结束了他的客套。这样手脚敏捷地献殷勤 不免过分和做作,造成了令人不快的尴尬局面。这位对所在国的语言十分精通的 游客想攀谈几句以便摆脱窘境。 “您今天会捕到很多鱼的。” 渔人摇摇头。 “可是人家告诉我说,今天的天气非常有利,” 渔人点点头。 您今天不出海吗?” 渔人摇摇头。游客愈发神经质起来。他真诚地替这位衣着寒伧的人的健康操 心。错过表示关切的机会准会使他难过的。“哦,您的身体不舒服吧?” 渔人终于放弃了摇头点头这样的信号语言,张嘴说话了 “我身体好极了,”他说,“从来没有这样好过。”他站了起来,舒展了 下身子,似乎要炫耀一番他结实得象个角斗土。“我觉得自己是惊人的健壮。” 游客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难堪,疑团却越来越大,似乎快要把他的心脏炸裂了, 使他忍不住问道:“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来得又快又干脆:“因为我今天一大早就出过海了。” “捕了很多鱼吗?” “捕了那么多鱼,所以我今天不需要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有四只龙虾,大 概还有三十来条鲭鱼 渔人终于完全醒了,态度也缓和下来,抚慰地拍了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 游客脸上忧虑的表情虽然纯属多余,却也很感人。“甚至明天,后天我都够用 了。”他说这番话,显然是为了减轻这位外国人的精神负担。“您抽我的烟 吗?”“好的,谢谢!” 两人的嘴里都叼上了香烟。第五次咔嚓!这位外国人摇了摇头,坐到船舷上, 放下手中的照相机,腾出双手,因为他现在要借助手势加强他语言的分量了。 “我确实不想干涉您个人的事。”他说。“但是请您设想一下,假如您今天 能够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去,那么您会捕捞到三十条,四十条,五十条 或许是上百条鲭鱼。您想象一下这种情景吧!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 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桩劳动道德下降的趣闻 [德]亨利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某个港口,停泊着一只渔船,里面躺着个衣着寒 伧的男人。他似睡非睡,两眼朦胧。一个衣饰入时的游客踱到这里,他马上就往 照相机里装上一卷新的彩色胶片,打算拍下这一幅田园诗般的画面:蔚蓝的天空, 绿色的海洋,海面上轻波荡漾,波峰如雪,黑色的小船,绛红色的渔人便帽。咔 嚓!再来一次,咔嚓!好事要成三,保险再保脸,来个第三回:咔嚓!单调的, 惹人反感的咔嚓声吵醒了那个似睡非睡的渔人。他睡眼惺忪地坐了起来,迷迷糊 糊地伸手去摸他的烟盒。但是,还没等他拿到手,殷勤的游客已经把一包香烟送 到他鼻子底下,虽然没有把烟直接塞到渔人的嘴里,可也递到了他的手中。第四 声,咔嚓!打火机燃着了,就此仓促地结束了他的客套。这样手脚敏捷地献殷勤 不免过分和做作,造成了令人不快的尴尬局面。这位对所在国的语言十分精通的 游客想攀谈几句以便摆脱窘境。 “您今天会捕到很多鱼的。” 渔人摇摇头。 “可是人家告诉我说,今天的天气非常有利,” 渔人点点头。 “您今天不出海吗?” 渔人摇摇头。游客愈发神经质起来。他真诚地替这位衣着寒伧的人的健康操 心。错过表示关切的机会准会使他难过的。“哦,您的身体不舒服吧?” 渔人终于放弃了摇头点头这样的信号语言,张嘴说话了。 “我身体好极了,”他说,“从来没有这样好过。”他站了起来,舒展了一 下身子,似乎要炫耀一番他结实得象个角斗土。“我觉得自己是惊人的健壮。” 游客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难堪,疑团却越来越大,似乎快要把他的心脏炸裂了, 使他忍不住问道:“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来得又快又干脆:“因为我今天一大早就出过海了。” “捕了很多鱼吗?” “捕了那么多鱼,所以我今天不需要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有四只龙虾,大 概还有三十来条鲭鱼。” 渔人终于完全醒了,态度也缓和下来,抚慰地拍了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 游客脸上忧虑的表情虽然纯属多余,却也很感人。“甚至明天,后天我都够用 了。”他说这番话,显然是为了减轻这位外国人的精神负担。“您抽我的烟 吗?”“好的,谢谢!” 两人的嘴里都叼上了香烟。第五次咔嚓!这位外国人摇了摇头,坐到船舷上, 放下手中的照相机,腾出双手,因为他现在要借助手势加强他语言的分量了。 “我确实不想干涉您个人的事。”他说。“但是请您设想一下,假如您今天 能够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去,那么您会捕捞到三十条,四十条,五十条, 或许是上百条鲭鱼。您想象一下这种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