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16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石上书 在历史长河里,文字出现的非常晚,书法是随后的创造,出现得更晚。它是考虑 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是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人擅长书法创作, 尤其是在石头上的书法一一取其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可以永存文字的理 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 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有所区别。中国人也巧妙地 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石上书法的样式。但 秉承以往的文明理念,其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 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 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没 有再次间断的“石文”时代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既突出周围景 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 气势恢宏、博大。 碑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从一开始,立碑就 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 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 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 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 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 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那些伟大艺术家们认真地选择了石头,并在印章上 寄情忘怀 通常个人无法收藏巨大体量的石头上的书法。因此,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作为 石上书法的衍生品,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每一个拓片都可以被当作充满历史信 息的艺术品,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是石头、书法和纸 张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传播了书法、艺术与审美,推进了历史研究,也是印刷技 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 很长的时间里,对于更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中国人倾向于在石头上保存字迹,它 们变得理想而崇高。而在纸张上的字迹,则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这种区别,在 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学和馆阁体中达到极致。有感于此,少部分书法家随后创 制的碑体书法,虽仍然是书写在纸张上,却橫空出世,山一般地矗立在众人面前 成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它们不仅讲究历史积淀,并且气势撼人,一扫书法发展 太久后的萎靡不振,在精神上给予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
河北省沧州市 2016 届高三 4 月调研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石上书 在历史长河里,文字出现的非常晚,书法是随后的创造,出现得更晚。它是考虑 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是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人擅长书法创作, 尤其是在石头上的书法——取其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可以永存文字的理 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 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有所区别。中国人也巧妙地 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石上书法的样式。但 秉承以往的文明理念,其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 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 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没 有再次间断的“石文”时代。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既突出周围景 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 气势恢宏、博大。 碑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从一开始,立碑就 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 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 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 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 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 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那些伟大艺术家们认真地选择了石头,并在印章上 寄情忘怀。 通常个人无法收藏巨大体量的石头上的书法。因此,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作为 石上书法的衍生品,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每一个拓片都可以被当作充满历史信 息的艺术品,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是石头、书法和纸 张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传播了书法、艺术与审美,推进了历史研究,也是印刷技 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很长的时间里,对于更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中国人倾向于在石头上保存字迹,它 们变得理想而崇高。而在纸张上的字迹,则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这种区别,在 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学和馆阁体中达到极致。有感于此,少部分书法家随后创 制的碑体书法,虽仍然是书写在纸张上,却横空出世,山一般地矗立在众人面前, 成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它们不仅讲究历史积淀,并且气势撼人,一扫书法发展 太久后的萎靡不振,在精神上给予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 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 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是头上 的书法以其端正严肃、亘古不变等材料气质,很早就被赋予了代表仪式与权力的 功能。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石头与书法的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其中 体量最大的是摩崖,石上书法另有碑刻、印章、拓片等多种形式 C.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结体开张、舒 展,气势恢宏、博大。 D.碑刻作为一种石上的书法,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它被披上正统的外 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有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明清晚时期,篆刻家选取软质的石头,实现一般硬石上难以呈现的笔触乐趣, 将文字反刻其上,让书法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从而得以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B.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因为人们不便收藏体量巨大的石头上的书法,拓片成为 流行的方式,传播书法的同时,也推动了印刷技术的产生。 C.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字和馆阁体虽然使纸上的书法美到极致,但不免给 人以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的感觉 D.自纸张发明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扬长避短,各自发挥 长处,共同构建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摩崖多在断崖峭壁之上,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 刻工也无法精到,因此,不如明清时的篆刻更具有强烈的书法意味 B.为某人立碑,强调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为某事立碑,则是对重大历史事件 做权威判断。因此,碑刻不仅是书法作品,也应是后代历史学家的重要史料 C.拓片尽量地保留了石头与书法交织的细节,充满历史信息,综合了石头的质感、 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所以说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 D.碑体书法被称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气势撼人,在精神上给与世人自由驰骋的 开放意识。可见,石上的书法对纸上的书法产生过良性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 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 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 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从之。尝谓志宁曰:“昔成 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 启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 苑》以讽。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 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 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是头上 的书法以其端正严肃、亘古不变等材料气质,很早就被赋予了代表仪式与权力的 功能。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石头与书法的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其中 体量最大的是摩崖,石上书法另有碑刻、印章、拓片等多种形式。 C.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结体开张、舒 展,气势恢宏、博大。 D.碑刻作为一种石上的书法,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它被披上正统的外 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有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明清晚时期,篆刻家选取软质的石头,实现一般硬石上难以呈现的笔触乐趣, 将文字反刻其上,让书法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从而得以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B.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因为人们不便收藏体量巨大的石头上的书法,拓片成为 流行的方式,传播书法的同时,也推动了印刷技术的产生。 C.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字和馆阁体虽然使纸上的书法美到极致,但不免给 人以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的感觉。 D.自纸张发明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扬长避短,各自发挥 长处,共同构建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摩崖多在断崖峭壁之上,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 刻工也无法精到,因此,不如明清时的篆刻更具有强烈的书法意味。 B.为某人立碑,强调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为某事立碑,则是对重大历史事件 做权威判断。因此,碑刻不仅是书法作品,也应是后代历史学家的重要史料。 C.拓片尽量地保留了石头与书法交织的细节,充满历史信息,综合了石头的质感、 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所以说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 D.碑体书法被称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气势撼人,在精神上给与世人自由驰骋的 开放意识。可见,石上的书法对纸上的书法产生过良性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 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 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 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从之。尝谓志宁曰: “昔成 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 启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 苑》以讽。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
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 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太子不纳。太子败, 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 蒙劳勉 晋王为皇太子,复拜左庶子,顷之,兼太子少师。俄迁太傅。尝与右仆射张行成 中书令髙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ψ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 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 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 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剌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 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B.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 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C.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 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D.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 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 昭三穆。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 朝灭亡 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 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起复”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下文 的“听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 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隋炀帝”都是谥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三年时,太宗设宴招待近臣,太宗问到志宁,志宁因是四品官职没被有司 请,太宗特别下诏让他参加宴会,并趁机加封他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的官职。 B.唐太宗很重视太子的培养,谆谆告诫于志宁,并拿西周时周公、召公的例子来 勉励他,还许诺努力办好这件事,官职赏赐是可以不按常规次序而破格获得的。 C.于志宁培养太子尽职尽责,后来承乾被废太子时,东宫属吏都获罪免官,唯独 于志宁未被降罪,还受到慰问勉励。 D.武则天皇后认为于志宁在废王皇后的问题上不替自己帮忙,本来就记恨他,在 他杀死长孙无忌后,借机给他定罪,撤去原职,贬到地方任职。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 2)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
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 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太子不纳。太子败, 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 蒙劳勉。 晋王为皇太子,复拜左庶子,顷之,兼太子少师。俄迁太傅。尝与右仆射张行成 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 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 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 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 分) A.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 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B.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 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C.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 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D.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 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 昭三穆。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 朝灭亡。 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 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起复”。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下文 的“听致仕”,表示朝廷同意了,批准他退休。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 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比如“唐高祖”、“隋炀帝”都是谥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贞观三年时,太宗设宴招待近臣,太宗问到志宁,志宁因是四品官职没被有司 请,太宗特别下诏让他参加宴会,并趁机加封他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的官职。 B.唐太宗很重视太子的培养,谆谆告诫于志宁,并拿西周时周公、召公的例子来 勉励他,还许诺努力办好这件事,官职赏赐是可以不按常规次序而破格获得的。 C.于志宁培养太子尽职尽责,后来承乾被废太子时,东宫属吏都获罪免官,唯独 于志宁未被降罪,还受到慰问勉励。 D.武则天皇后认为于志宁在废王皇后的问题上不替自己帮忙,本来就记恨他,在 他杀死长孙无忌后,借机给他定罪,撤去原职,贬到地方任职。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 (2)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 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 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 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 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 时爱戴紫色香囊。 8.“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阙简要分析。(5 分 9.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阙是怎样借典抒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借庄生、望帝之愁来写自己的哀情的句子是: (2)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对这种生活状况坐 了生动地概括:“ (3)古人常把月光比作流水,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积水”喻月光, 已颇见才气,而他用“ ”写月光中 之影,更是颇具匠心,令人称绝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娘土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嘹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 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 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 域,解甲归田。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 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 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 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 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 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 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 时爱戴紫色香囊。 8.“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阙简要分析。(5 分) 9.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阙是怎样借典抒情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借庄生、望帝之愁来写自己的哀情的句子是: “ , 。” (2)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对这种生活状况坐 了生动地概括:“ , 。” (3)古人常把月光比作流水,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积水”喻月光, 已颇见才气,而他用“ , ”写月光中 之影,更是颇具匠心,令人称绝。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嘹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 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 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 域,解甲归田。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 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 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 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一一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 那批兵来到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 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礁盘只有 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髙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 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髙高的钢筋架上。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 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 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班班副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 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 长。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 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 住。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岀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髙髙的台阶。幸亏大海还 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 包这样的土。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 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人在他乡, 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班副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班副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班长不同意, 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 水土不服,副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 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 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 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 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他们正列队向钟海 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令非昔比。水泥围墙內,芳草如 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 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 那批兵来到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 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 号。礁盘只有 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 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 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 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班班副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 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 长。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 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 住。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幸亏大海还 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 包这样的土。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 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人在他乡, 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班副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班副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班长不同意, 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 水土不服,副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 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 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 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 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 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 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他们正列队向钟海 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令非昔比。水泥围墙内,芳草如 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