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15届高三上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2014.12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五四时期,先驱者面对的是统治清一代的 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与个性解放可谓迎头相撞,封建道统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 革命对象,这对于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来说,理所当然地遭到抛弃。 五四先驱者力主散文应该像公安派“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观念 就是这样来的。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成为散文家的共识。 “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束缚了 散文的发展。“叙事与抒睛”的“美文”,与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不能相容, 于是鲁迅将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曰“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 “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另外,将智性排斥在散文正宗之外,限制了散文的 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抒情审美, 并不能涵盖幽默散文。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乃 是情趣。幽默散文则相反,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由 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二者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 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散文的生命受到 窒息,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叙事走向了极端是必然的。走向极端 的叙事,再度走向反面,也是必然的。最明显的就是把抒情作为唯一的选择。把 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而言,功不 可没。但是,轻率地把它关到诗的牢笼中,就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诗与 散文,二者都属于审美价值,但是,如人体的两种血型不可混淆,混淆必然导致 对散文生命的威胁,扼杀散文文体。因为有诗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 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注定导致滥情。滥情遂成持久的顽症,沦为 矫情而不自觉者比比皆是 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能为 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但是,这种发现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 文体的生命力所在。以余秋雨为代表,散文的发展还表现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 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 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 散文理论家,比之小说和诗歌理论家,面临着一种先天的不利局面,那就是没有 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这也可能成为优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的条 件,即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有出息的理论家,可以面对创作实践直接进 行原创性的概括,独立形成范畴,并构成系统。不过,散文理论家需要保持清醒: 如果一味对现成贫困“理论”盲目拘执,就不能追随散文日新月异的实践,从而 突破陈腐观念,调整、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从抒情审美的小品到幽默“审丑”“审智”的大品》) 1.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个性、反对封建道统,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发起的文学运动 抛弃了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使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 展
河北省沧州市 2015 届高三上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2014.12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五四时期,先驱者面对的是统治清一代的 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与个性解放可谓迎头相撞,封建道统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 革命对象,这对于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来说,理所当然地遭到抛弃。 五四先驱者力主散文应该像公安派“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观念 就是这样来的。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成为散文家的共识。 “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束缚了 散文的发展。“叙事与抒睛”的“美文”,与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不能相容, 于是鲁迅将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曰“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 “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另外,将智性排斥在散文正宗之外,限制了散文的 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抒情审美, 并不能涵盖幽默散文。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乃 是情趣。幽默散文则相反,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由 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二者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 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散文的生命受到 窒息,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叙事走向了极端是必然的。走向极端 的叙事,再度走向反面,也是必然的。最明显的就是把抒情作为唯一的选择。把 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而言,功不 可没。但是,轻率地把它关到诗的牢笼中,就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诗与 散文,二者都属于审美价值,但是,如人体的两种血型不可混淆,混淆必然导致 对散文生命的威胁,扼杀散文文体。因为有诗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 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注定导致滥情。滥情遂成持久的顽症,沦为 矫情而不自觉者比比皆是。 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能为 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但是,这种发现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 文体的生命力所在。以余秋雨为代表,散文的发展还表现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 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 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 散文理论家,比之小说和诗歌理论家,面临着一种先天的不利局面,那就是没有 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这也可能成为优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的条 件,即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有出息的理论家,可以面对创作实践直接进 行原创性的概括,独立形成范畴,并构成系统。不过,散文理论家需要保持清醒: 如果一味对现成贫困“理论”盲目拘执,就不能追随散文日新月异的实践,从而 突破陈腐观念,调整、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从抒情审美的小品到幽默“审丑”“审智”的大品》) 1.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个性、反对封建道统,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发起的文学运动 抛弃了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使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 展
B.五四先驱者极力主张散文应该“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以个 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 次危机 C.散文经历第一次文体危机后,抒情性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 放如来,从而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但又受到诗性的束缚,从而造成散文的另 次文体危机。 D.余秋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 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推动了散文 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与原 文不符,应是叙事走向极端是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限 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 B.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 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如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 抒情。 C.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与“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不相容,他把自己的 散文另立名目叫“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 无经典。 D.散文因为有诗性成分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 制,成为感伤,必定导致滥情,成为持久的顽症,因此,要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界 限 答案】B 【解析】“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盾就越尖锐”错,应是“叙事与抒情的矛盾就 越尖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是情趣,不能涵盖幽 默散文,与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的幽默散文相反 B.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 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 C.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对于散文理论家有利有弊,有利 的方面是,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相比,散文理论家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 D.散文理论家在散文理论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可以有建树。散文理论家只要不 盲目拘执现成贫困“理论”,就能突破陈腐观念,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答案】D 【解析】后一句表述绝对化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 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 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
B.五四先驱者极力主张散文应该“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以个 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 次危机。 C.散文经历第一次文体危机后,抒情性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 放如来,从而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但又受到诗性的束缚,从而造成散文的另一 次文体危机。 D.余秋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 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推动了散文 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与原 文不符,应是叙事走向极端是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限 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 B.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 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如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 抒情。 C.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与“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不相容,他把自己的 散文另立名目叫“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 无经典。 D.散文因为有诗性成分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 制,成为感伤,必定导致滥情,成为持久的顽症,因此,要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界 限。 【答案】B 【解析】“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盾就越尖锐”错,应是“叙事与抒情的矛盾就 越尖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是情趣,不能涵盖幽 默散文,与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的幽默散文相反。 B.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 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 C.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对于散文理论家有利有弊,有利 的方面是,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相比,散文理论家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 D.散文理论家在散文理论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可以有建树。散文理论家只要不 盲目拘执现成贫困“理论”,就能突破陈腐观念,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答案】D 【解析】后一句表述绝对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 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 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
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 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 携幼相属于道。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张浚视 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淙亦感激, 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 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 淙极力招辑,按堵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淙 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 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条上禁止十 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临安驻跸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 舟楫病之,淙请疏浚。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以归。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眚 老。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驻跸(bi):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③湫(jiao) 隘:低洼狭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渝盟,边事方兴渝:改变,背叛 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赖:依靠 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屡:多次 D.舟楫病之病:担忧 【答案】D 【解析】病:以……为困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 复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 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 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 /奉祠亟告老 【答案】C 【解析】原文标点为“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 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淙为政有方。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 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 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 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 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 携幼相属于道。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张浚视 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淙亦感激, 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 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 淙极力招辑,按堵①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淙 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 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条上禁止十 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临安驻跸②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 舟楫病之,淙请疏浚。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以归。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 老。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驻跸(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③湫(jiǎo) 隘:低洼狭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渝盟,边事方兴 渝:改变,背叛 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赖:依靠 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屡:多次 D.舟楫病之 病:担忧 【答案】D 【解析】病:以……为困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 复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 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 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 /奉祠亟告老 【答案】C 【解析】原文标点为“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 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淙为政有方。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 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 一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 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D.周淙关心民生。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 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増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答案】A 【解析】“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错,应是“〈朝廷〉选择守帅 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4分 【答案】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 不绝。 (得分点:王师、翕然、相属、于道各1分) 【解析】关键词王师:朝廷军队。翕然:一致。相属:相,表示递相承接。属, 跟随。于道:在路上。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 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2)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6分) 【答案】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 改变 (得分点:躬、履、示、贵近、殊、革各1分) 【解析】关联词躬:亲自。履:实行,执行。示:示范。贵近:显贵的近臣 殊:极,很。革:改变。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 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亲周需,凭着考中进士开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 奉大夫。周淙从小机警聪明,努力学习,宣和年间,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做了皇 帝的侍从官,历任官职做到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 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首先命令 周淙守滁阳,周淙没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两地原先有依靠山 水地形设寨保卫自己的百姓,周淙给他们规定纪律,构建保伍组织。金国君主完 颜亮发动全国兵力侵犯宋朝边境,百姓依靠这些保全生命的不计其数。授官直秘 阁,连任。孝宗接受禅位,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 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周淙计算人口供给食物,用酒肉犒劳在路上的人,到达 目的地的人提供房屋居住,人人感动高兴。张浚视察部队,驻扎在都梁,看到周 淙的谋略,就称赞叹赏,并且说:“有紧急情况,您应该和我一同赴死。”周淙 也感动奋发,甚至说“头可断,身体不可退却”。张浚进入朝廷,全面陈述这些 情况,皇帝称赞叹叹赏不停,进官直徽酞阁,帅守维扬。 恰逢钱端礼凭着尚书的身份任淮东宣谕史,又把周淙作文推荐对象,进官直显漠 阁。当时两淮地区经过战争蹂躏,很多百姓流离逃亡,周淙尽全力招纳安抚,百 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也专一任用 周淙,多次赐给亲笔书札。周淙尊奉施行更加努力,进官直龙图阁,授任两浙转 运副使。不久,任临安府知府,进言说:“自古风俗教化一定从亲近的人开始。 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改变。” 于是逐条递上禁止十五件事,皇帝称赞接受他的建议,下诏书奖励,赐给金带 皇帝停留临安的时间长了,居民一天天增加,河流低洼狭窄,行船困难,周淙请 求疏浚。完工后,授任秘阁修撰,进官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回乡 皇帝怀念周淙不能忘记,授任敷文阁待制,起用做了宁国府知府,催促入朝上奏
D.周淙关心民生。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 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答案】A 【解析】“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错,应是“〈朝廷〉选择守帅 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4 分) 【答案】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 不绝。 (得分点:王师、翕然、相属、于道各 1 分) 【解析】关键词 王师:朝廷军队。 翕然:一致。相属:相,表示递相承接。属, 跟随。 于道:在路上。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 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2)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6 分) 【答案】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 改变。 (得分点:躬、履、示、贵近、殊、革各 1 分) 【解析】关联词 躬:亲自。履:实行,执行。 示:示范。贵近:显贵的近臣。 殊:极,很。革:改变。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 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亲周需,凭着考中进士开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 奉大夫。周淙从小机警聪明,努力学习,宣和年间,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做了皇 帝的侍从官,历任官职做到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 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首先命令 周淙守滁阳,周淙没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两地原先有依靠山 水地形设寨保卫自己的百姓,周淙给他们规定纪律,构建保伍组织。金国君主完 颜亮发动全国兵力侵犯宋朝边境,百姓依靠这些保全生命的不计其数。授官直秘 阁,连任。孝宗接受禅位,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 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周淙计算人口供给食物,用酒肉犒劳在路上的人,到达 目的地的人提供房屋居住,人人感动高兴。张浚视察部队,驻扎在都梁,看到周 淙的谋略,就称赞叹赏,并且说:“有紧急情况,您应该和我一同赴死。”周淙 也感动奋发,甚至说“头可断,身体不可退却”。张浚进入朝廷,全面陈述这些 情况,皇帝称赞叹叹赏不停,进官直徽酞阁,帅守维扬。 恰逢钱端礼凭着尚书的身份任淮东宣谕史,又把周淙作文推荐对象,进官直显漠 阁。当时两淮地区经过战争蹂躏,很多百姓流离逃亡,周淙尽全力招纳安抚,百 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也专一任用 周淙,多次赐给亲笔书札。周淙尊奉施行更加努力,进官直龙图阁,授任两浙转 运副使。不久,任临安府知府,进言说:“自古风俗教化一定从亲近的人开始。 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改变。” 于是逐条递上禁止十五件事,皇帝称赞接受他的建议,下诏书奖励,赐给金带。 皇帝停留临安的时间长了,居民一天天增加,河流低洼狭窄,行船困难,周淙请 求疏浚。完工后,授任秘阁修撰,进官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回乡。 皇帝怀念周淙不能忘记,授任敷文阁待制,起用做了宁国府知府,催促入朝上奏
皇帝慰劳安抚更加优厚。第二年春天,又任奉祠,多次告老退休。十月去世,享 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门怨 齐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8.“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分) 【答案】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2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 的极度寂寞、哀怨。(3分)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解析】此题的答题的方法:①分析形象即外貌、仪表、身份、性格、心理、品 质、具体行为等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理想、 追求、品行。 9.“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 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 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 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所以也可以有如下答案:“半是思君半恨 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 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诗经·蒹葭》) (2)戍卒叫, 楚人一炬 (杜牧《阿房宫赋》)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白露为霜在水一方(2)函谷举可怜焦土(3)赢得仓皇北顾烽火 扬州路 【解析】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 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潭清水 张炜 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两个看瓜 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 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 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
皇帝慰劳安抚更加优厚。第二年春天,又任奉祠,多次告老退休。十月去世,享 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长门怨 齐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①更漏②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8.“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 分) 【答案】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2 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 的极度寂寞、哀怨。(3 分)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3 分。) 【解析】此题的答题的方法:①分析形象即外貌、仪表、身份、性格、心理、品 质、具体行为等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理想、 追求、品行。 9.“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 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 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 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所以也可以有如下答案:“半是思君半恨 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 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 (《诗经·蒹葭》) (2)戍卒叫, ▲ ,楚人一炬, ▲ ! (杜牧《阿房宫赋》)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2)函谷举可怜焦土(3)赢得仓皇北顾烽火 扬州路 【解析】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 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 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潭清水 张炜 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两个看瓜 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 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 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