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易學存稿校理缘起@3 中有吾師黃壽褀教授早年批註語至多,又欣喜不已。後 經尙林君努力,及賢友繆希富君襄助,終至購獲此本,而 尙氏、黃氏師弟子兩代學者關乎古代易筮之學術創獲並 具於斯矣,其可珍貴,不待言矣(詳後《周易古筮孜校理例 言》)。於是遂毅然擬定校理《尙氏易學存稿》項目,除上 述四書稿外,增以昔年先師曾託付之尙氏《易說評議》印 稿,凡五種,皆尙氏最具創見而最足以津逮後學之重要 易學著述。 四、全書校理,以尙氏各稿本爲主校底本(1),參取 諸種原刻本、續補本、後印本及其他有關文獻資料,互爲 勘訂,務使前後一體,條例明晰,卷次貫暢。又以吳承仕 先生《檢齋讀易提要》、黃壽祺先生《易學羣書平議》爲 “附編”二種,附《易說評議》後,庶便讀者參覽歷代易說 提要之精論(詳《易說評議》卷首《校理述例》。於是全書凡 收《周易古筮孜》十卷、《焦氏易詁》十一卷、《焦氏易林 注》十六卷、《周易尙氏學》二十卷、《易說評議》十二卷, 凡五種六十九卷,統名爲“尙氏易學存稿”。合“附編”二 種,共計七十七卷。 五、吾友鄭京水、繆希富二君,長年闕切我學術事 業,於校理《尙氏易學存稿》尤著意焉,每及談敘,時有督 策,蓋視我之事業猶二君之事業,世稱諍友,其此之謂 〔1〕惟《周易古筮孜》無原稿,以先師黃壽祺教授批校本當之。又《易說 評議》亦非手稿,乃以尙氏原訂並手校之打印稿及作者哲嗣尙骧先 生補鈔本爲底本
尙氏易學存稿 歟?茲編之成,吾未嘗不感焉。故謹著之,並志學友之 益也。 六、茲編卷帙繁浩,義恉淵深,以我淺陋之資,欲僅 賴一時之力校理之,允難成其功也。故前後襄助諸君多 矣,除福建閩江擊院黄高憲教授、福建師範大學連錤標 教授撥冗協理外,其他具體參與校勘檢核者尙有從我受 學之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凡十數人(詳各書《校理述例》 所記),均盡心竭力,助我良多。至若福州風雅頌電腦工 作室章夏、陳華、連玲玲三者,始終承擔文字編排、版式 製作、內容覆核諸繁務,精謹嚴惧,不憚苦辛,皆所感荷。 如是者歷經三載,遂有茲書之成也。 七、文史界前輩王世襄、史樹青二先生,及書家丁文 波學兄,爲此書賜題墨簽,特此誌感 八、尙氏遗稿,博大精深。今校理雖竣,心仍惴惴不 已。《易》稱“未濟終焉”,龔定盦嘗以“心飄渺”擬諭之。 世有同好,而將共研尙氏易學精義者,其有以匡我之未 逮歟?是所幸盼 門下晚生張善文 謹識於福建師範大學易睾硏究所 公元二○○四年十二月
滋溪老人傳 滋溪老人,姓尙氏,名秉和,字節之。世居行唐縣城 西南〔2〕,滋河北岸之伏流邨。自前明以來,家世無甚貧 亦無甚富。世世耕,亦世世讀。父中憲公,幼有聲於庠序 間,乃六應鄉舉而不第,卒以貢生終老。有二子,長式和, 字遜臣;次郎秉和。乃縱令遊孿,曰:是或能成吾志。初 肄業於邑龍泉書院「3),從安州魏奉宸先生遊。歲已丑鄉 試,遜臣中謄錄,分國史館。人言可敘官,時年少氣盛,棄 而不顧。繼而又赴員定恒陽書院肄業〔4。時桐城吳墊 父先生,方主講保定蓮池書院〔5,以詩古文爲北方倡,心 慕之,乃復遊孿於保定。遜臣於歷史、地理,及諸家古文, 〔1〕此文尙秉和先生自撰,作者《槐軒文集》未刊稿本(簡稱“稿本”)收入 此篇。中華書局1980年版《周易尙氏學》(簡稱“中華本”)亦收人書後 “附錄”。又有作者哲嗣尙骧先生一九七七年三月重鈔本(簡稱“鈔 本”)。今據各本互校整理,列《尙氏易學存稿》全沓卷首,以饗讀者。 〔2)“世居行唐縣城西南”,中華本、鈔本同。稿本“唐”下無“縣”字。 〔3〕“初肄業於邑龍泉書院”,中華本、鈔本同。稿本“業”下無“於”字 〔4〕“繼而又赴娦定恒陽晝院肄業”,中華本、鈔本同,稿本“繼”下無“而”字。 〔5)“方主講保定蓮池晝院”,中華本、鈔本同。稿本“院”下多“中”字
2圈的氏易學存稿 素所服習,尤擅長制藝。既至蓮池,頗爲吳先生所賞拔 乃六應鄉舉,每髙薦而不第。最後二科,主司擬中者再, 仍不第。後已酉科取中拔貢生(1),非所好也,乃絕意進 取。祇秉和一人,在外遊擊。歲己亥(2),丁生母張太宜人 憂,遂屏棄制藝,專致力於詩古文。凡歸、方、姚、梅、曾、張, 並吳先生所評點詩古文、諸子、前四史、五代史,或假之於吳 先生,或索之同門,日夕移錄者數年。由是於班、馬、韓、 歐,铍事虛實,詳略簡括,微眇之旨,略得於心。而歎晉唐 以來史傅,其敘述每與其人之精神不能相稱。後昌黎能之 矣,而不作史。歐陽能之矣,而於新唐書,衹作志不作傅。 祇新五代史爲一手所成,班馬遺法,賴以復明。外此則陳 陳相因,有若簿籍,未嘗不讀之而倦也。光緒壬寅,受知於 學使陸伯葵先生,取優貢笫四名。是年舉於鄉。翊年癸卯 成進士,分工部。光緒三十年,入進士館學習法政。三十 年十二月,巡警部尙書徐公,聞名調入巡警部。三十二 年,補主事。翊年升員外郎,以軍機章京記名。宣統二年, 丁父憂。三年三月,遇相者劉心齋,曰:吾相天下將大亂。 余曰:相人以五官氣色,言動威儀。國事從何相起?曰:吾 仍從相人知之。自今年來,無論中外官,吾相之皆當褫職,君 亦其一也。若非天下大亂,胡能若是乎?後果如其言。〔3 1)“後己酉科取中拔貢生”,稿本、中華本“己”作“乙”。疑誤。依鈔本校。 〔2〕“歲已亥”,中華本、鈔本“己”誤“乙”。據稿本校改。 〔3〕自“三年三月”至“後果如其言”,中華本無。蓋付梓時删。今惟其文 紀實,似宜存。謹依稿本、鈔本校補足之
激溪老人傅國3 始巡警部設立二年,易名民政部,至是又易名內務部。復 浮沉部中者十餘年。自通籍後,處京師,出入於各座師之 門。凡王公貴人,及當世宰相,莫不親接其顏色,習見其 晉接僚屬、承奉輦轂之勞,而爲時勢所拘,皆不克行其志, 慨然於崇高富貴者如斯。至四五品以下朝士,能酬應奔 走,趨附形勢者,即可超遷,否則庸碌不足數也。其煩勞, 其情狀,自料非孱軀所能堪。而文學者,吾所素習也,始 欲以著述自見矣。然不能枵腹爲,又不能去通都大邑,以 與文人擘士遠也。東方生云:避世金馬門。揚子雲云:下 者祿隱。遂師其意,如訥如愚,不顧譏笑,博升斗以自溷。 乃集古文講授談十二卷,凡文章家講求義法、傳授心印之 言,靡不輯錄,而於铍事之法講論尤詳。蓋文章之道,以 記事爲最難,八家之中已不盡能矣。明清兩朝儒者,儘有 文名橫絕一世,乃一敘事則蹶足不起,且鄰於小說者多 矣!則以義法不詳,雅俗之辨未審也。獨歸熙甫、方望溪 兩氏,能摧伏外道,力扶雅音,故備錄其說,以爲古文者 導。自此書出,河北大儒王晉卿先生,桐城姚仲實、姚叔 節諸名士,皆叩門來訪,引爲同氣。至辛亥革命,國體變 更。私忖此變,爲數千年所未有,蹶然興曰:是吾有事之 日也。乃搜集傳記,存錄報章,凡百七十餘種,以十年之 力,成辛壬春秋四十八卷。繼又思中國歷史,皆詳於朝代 興亡,政治得失;文物制度之記載,至於社會風俗之演變, 事物風尙之異同,飲食起居之狀況,自三代以迄唐宋,實 相不明。一讀古書,每多隔閡。初學固病之,即通人學 士,偶有所詢,瞠目不能答者多矣。然一物有一物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