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思想的核心是“时中”,这是清代学者惠栋概括出来的。他在《易汉 学·易尚时中说》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这个概括是 很精辟的,因为我们在《周易》里,随处可见“中”“时”或“时中”这样的字 眼。那么,什么是“时中”呢? “时”是指火候,是节点;“中”是位置,是分寸。也就是说,人们行为处世, 时间上能不能把握火候,空间上能不能把握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应 时而行”“合乎时宜”“天时地利”,或者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把握时机”, 说的都是“时”的问题。而“中”则是个度的问题,孔子说“中庸”,讲的也是 度,即“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合乎中正之道。能把握“时中”,事物便会 处理得当,达到和谐状态。 我们不妨看看太极图,它在很大程度上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太极图出现得比较 晚,明朝初年赵搗谦的《六书本义》里首先提到它。太极图中,白的代表阳,黑 的代表阴;白的里边有黑点,黑的里边有白点,代表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在这个图里,阴与阳对应而生,相互拥抱又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 谐地处于统一体中。阴与阳、黑与白,唯其不同,故能互动;唯其制约,故能和 谐;唯其和谐,故有极强的运动感。这一图示凝聚了先哲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 智能。内外和谐是物质运动与生命存在的依据和条件,宇宙运动的目的是在追求 永恒的和谐。任何事物一旦失去和谐便走向崩溃,走向瓦解,走向死亡。这种和 谐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阴”与“阳”的概念,太极图能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呢? 第一,和谐。“阴”与“阳”的本质是和谐,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体现。 我们常听中医说某人属于阳虚、某人属于阴虚,这就是不平衡,这个人至少属于 亚健康状态,所以人要尽力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由人自身生命体征的和谐扩大 开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样需要保持和谐的状态。 第二,运动。我们发现,“和谐”常常是在动感中实现的,就像《韩非子·五蠹》 中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的状态是保持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再看太极图,它中间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直线如果加在其中,我们会感到 一种生硬的割裂感:;只有曲线才能表现出这种天然的动感,像风吹水面,像垂柳 飞舞。所以这样的设计,在和谐之美中呈现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感 第三,相对性。其实世间万物都是阴和阳的组合,而“阴”和“阳”又是相对而 言的。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就是阴;但即使没有女性,男性一个人身上也永远有 阴和阳。所以中国的理论不是绝对的,而是客观的;“阴”和“阳”不是死板的 概念,而是一种活动的概念。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传统,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 看见。比如张飞和刘备、李逵和宋江,这样组合才能产生故事性,才能产生戏剧 冲突与和谐平衡。 第四,隐蔽性。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然而“阴”的一面常常是隐蔽的,是人所 看不见的。也就是说,人能看得到的那一边就是阳,看不见的那边就是阴。我们 可以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生活当中。我们认识一种事物的时候,一旦看到这个事物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易》思想的核心是“时中”,这是清代学者惠栋概括出来的。他在《易汉 学·易尚时中说》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这个概括是 很精辟的,因为我们在《周易》里,随处可见“中”“时”或“时中”这样的字 眼。那么,什么是“时中”呢? “时”是指火候,是节点;“中”是位置,是分寸。也就是说,人们行为处世, 时间上能不能把握火候,空间上能不能把握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应 时而行”“合乎时宜”“天时地利”,或者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把握时机”, 说的都是“时”的问题。而“中”则是个度的问题,孔子说“中庸”,讲的也是 度,即“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合乎中正之道。能把握“时中”,事物便会 处理得当,达到和谐状态。 我们不妨看看太极图,它在很大程度上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太极图出现得比较 晚,明朝初年赵撝谦的《六书本义》里首先提到它。太极图中,白的代表阳,黑 的代表阴;白的里边有黑点,黑的里边有白点,代表的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在这个图里,阴与阳对应而生,相互拥抱又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 谐地处于统一体中。阴与阳、黑与白,唯其不同,故能互动;唯其制约,故能和 谐;唯其和谐,故有极强的运动感。这一图示凝聚了先哲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 智能。内外和谐是物质运动与生命存在的依据和条件,宇宙运动的目的是在追求 永恒的和谐。任何事物一旦失去和谐便走向崩溃,走向瓦解,走向死亡。这种和 谐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阴”与“阳”的概念,太极图能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呢? 第一,和谐。“阴”与“阳”的本质是和谐,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体现。 我们常听中医说某人属于阳虚、某人属于阴虚,这就是不平衡,这个人至少属于 亚健康状态,所以人要尽力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由人自身生命体征的和谐扩大 开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样需要保持和谐的状态。 第二,运动。我们发现,“和谐”常常是在动感中实现的,就像《韩非子·五蠹》 中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的状态是保持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再看太极图,它中间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直线如果加在其中,我们会感到 一种生硬的割裂感;只有曲线才能表现出这种天然的动感,像风吹水面,像垂柳 飞舞。所以这样的设计,在和谐之美中呈现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感。 第三,相对性。其实世间万物都是阴和阳的组合,而“阴”和“阳”又是相对而 言的。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就是阴;但即使没有女性,男性一个人身上也永远有 阴和阳。所以中国的理论不是绝对的,而是客观的;“阴”和“阳”不是死板的 概念,而是一种活动的概念。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传统,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 看见。比如张飞和刘备、李逵和宋江,这样组合才能产生故事性,才能产生戏剧 冲突与和谐平衡。 第四,隐蔽性。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然而“阴”的一面常常是隐蔽的,是人所 看不见的。也就是说,人能看得到的那一边就是阳,看不见的那边就是阴。我们 可以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生活当中。我们认识一种事物的时候,一旦看到这个事物
的表面,就应该想到它背后阴的那一边是什么。如果我们有这种阴和阳的意识,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可能要深刻一点。 所以对“阴”和“阳”的内涵及其性质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以及人的生 命状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摘编自刘毓庆《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思想的核心是“时中”,“时中”一词是清代学者惠栋概括的。他 认为,易道深广,可以概括为“时中” B.“时中”即人们行为处世,时间上能把握火候,空间上能把握尺度,事物便 会处理得当,达到和谐状态 C.“阴”与“阳”的本质是和谐,在人自身生命体征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中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D.“阴”和“阳”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是客观的、相对的、活动的,这是中 国人的一种思维传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的“中庸”之“中”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与《周易》之“中” 讲的都是度的问题 B.出现得比较晚的太极图,在很大程度上阐述了“时中”这个问题,凝聚了先 哲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智能。 C.“和谐”常常是在动感中实现的,太极图中间的曲线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 任何事物中都有的阴阳常常是隐蔽的,人能看得到的那一边就是阳,看不见 的那边就是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尽力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如果一个人身上阴阳二气是和谐平衡的,就 说明这个人是健康的。 B.运动的状态是保持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宇宙在运动中追求着永恒的和谐 唯其运动,才能生生不息。 C.“阴”和“阳”是相对的,这种思维传统在任何地方都能看见,文学作品中 人物构成上也常常采用这种阴阳对应组合。 D.只要把握了“阴”和。阳”的内涵及其性质,我们就能对事物以及人的生命 状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施一公: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2008年2月,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40岁的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 的职务,放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 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就是一心为公的 意思。施一公说,当时做出回国决定,实际上只用了一个晚上。2008年,时任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对他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第二天,施 公就回复说,决定回国
的表面,就应该想到它背后阴的那一边是什么。如果我们有这种阴和阳的意识,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可能要深刻一点。 所以对“阴”和“阳”的内涵及其性质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以及人的生 命状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摘编自刘毓庆《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思想的核心是“时中”,“时中”一词是清代学者惠栋概括的。他 认为,易道深广,可以概括为“时中”。 B.“时中”即人们行为处世,时间上能把握火候,空间上能把握尺度,事物便 会处理得当,达到和谐状态。 C.“阴”与“阳”的本质是和谐,在人自身生命体征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中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D.“阴”和“阳”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是客观的、相对的、活动的,这是中 国人的一种思维传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说的“中庸”之“中”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与《周易》之“中”, 讲的都是度的问题。 B.出现得比较晚的太极图,在很大程度上阐述了“时中”这个问题,凝聚了先 哲们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智能。 C.“和谐”常常是在动感中实现的,太极图中间的曲线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 点。 D.任何事物中都有的阴阳常常是隐蔽的,人能看得到的那一边就是阳,看不见 的那边就是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要尽力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如果一个人身上阴阳二气是和谐平衡的,就 说明这个人是健康的。 B.运动的状态是保持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宇宙在运动中追求着永恒的和谐, 唯其运动,才能生生不息。 C.“阴”和“阳”是相对的,这种思维传统在任何地方都能看见,文学作品中 人物构成上也常常采用这种阴阳对应组合。 D.只要把握了“阴”和。阳”的内涵及其性质,我们就能对事物以及人的生命 状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施一公: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2008 年 2 月,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40 岁的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 的职务,放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 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就是一心为公的 意思。施一公说,当时做出回国决定,实际上只用了一个晚上。2008 年,时任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对他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第二天,施 一公就回复说,决定回国
《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 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 现实。 2015年8月2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连续在线发表两篇施一公教授研 究组中国科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 接体”分子结构。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评 价说,“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 虑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曾经花了很大气 力鉴定老年痴呆症的起因,终于找到γ一分泌酶是最重要的“罪魁祸首”,可 直以来的结构研究却屡屡碰壁。获得γ一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已成为 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硏究课题之一,早在2004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 教的施一公,就把目光锁定了这个结构生物学制高点,但研究却始终停留在初级 阶段。 施一公回国后,迅速组建起实验团队,也把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了清 华。这个团队除导师施一公外,完全由年轻博士生组成。27岁的年轻博士生马 丹和26岁的卢培龙是夫妻,他们俩和远在伦敦求学的好友清华毕业生白晓晨 起,共同组成最核心的力量,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在读博土生谢田、闫创业、孙 林峰、杨光辉、赵燕雨和周瑞。 在新闻发布会上,施一公言简意赅地介绍完重大成果,骄傲地把在场的所有团队 成员一一介绍给媒体。这是比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让他珍视的“作品”, 我毫不怀疑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如今,面对众多赞誉之声,每一位成员都在强调团队的意义,“科学研究从来不 是单打独斗,协同创新才能有大的突破 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全世界都在为科学研究争分 夺秒。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引擎,科学发展这么快,你在科学上的作为在 哪里?你对国家的贡献又在哪里? 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忙,施一公在正常的科研和带研究生之外,他还坚持给本 科生上课,每年将近100个课时。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 生对科研的兴趣 在研究上施一公喜欢有个性的学生。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上,他总是尽力启 发学生的思维,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鼓励学生与他争论,多次公开反对对所 谓学术权威或权威思想的迷信。每次学生跟他有不同意见时,他更会刻意表扬学 生 多少年来,他一直为教育学生的方式自豪,在他看来:“我们现在开始在大学中 大力提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 惯,就很难持续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施一公曾说,“相比院士二字,我更喜欢别人称我为老师,这是莫大的尊称。” 他正是这样一位谦恭而伟岸的师者,激励那些年轻而积极向上的灵魂夜以继日的 拼搏,终于让“白手起家”的中国科学家领跑全球。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 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
《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 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 现实。 2015 年 8 月 21 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连续在线发表两篇施一公教授研 究组中国科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 3.6 埃的“剪 接体”分子结构。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评 价说,“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 虑。”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曾经花了很大气 力鉴定老年痴呆症的起因,终于找到 γ 一分泌酶是最重要的“罪魁祸首”,可 一直以来的结构研究却屡屡碰壁。获得 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已成为 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早在 2004 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 教的施一公,就把目光锁定了这个结构生物学制高点,但研究却始终停留在初级 阶段。 施一公回国后,迅速组建起实验团队,也把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了清 华。这个团队除导师施一公外,完全由年轻博士生组成。27 岁的年轻博士生马 丹和 26 岁的卢培龙是夫妻,他们俩和远在伦敦求学的好友清华毕业生白晓晨一 起,共同组成最核心的力量,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谢田、闫创业、孙 林峰、杨光辉、赵燕雨和周瑞。 在新闻发布会上,施一公言简意赅地介绍完重大成果,骄傲地把在场的所有团队 成员一一介绍给媒体。这是比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让他珍视的“作品”, “我毫不怀疑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如今,面对众多赞誉之声,每一位成员都在强调团队的意义,“科学研究从来不 是单打独斗,协同创新才能有大的突破。” 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全世界都在为科学研究争分 夺秒。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引擎,科学发展这么快,你在科学上的作为在 哪里?你对国家的贡献又在哪里?” 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忙,施一公在正常的科研和带研究生之外,他还坚持给本 科生上课,每年将近 100 个课时。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 生对科研的兴趣。 在研究上施一公喜欢有个性的学生。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上,他总是尽力启 发学生的思维,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鼓励学生与他争论,多次公开反对对所 谓学术权威或权威思想的迷信。每次学生跟他有不同意见时,他更会刻意表扬学 生! 多少年来,他一直为教育学生的方式自豪,在他看来:“我们现在开始在大学中 大力提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 惯,就很难持续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施一公曾说,“相比院士二字,我更喜欢别人称我为老师,这是莫大的尊称。” 他正是这样一位谦恭而伟岸的师者,激励那些年轻而积极向上的灵魂夜以继日的 拼搏,终于让“白手起家”的中国科学家领跑全球。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 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 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 的不得了了。 (摘编自2016年2月《中国人物传记》修新羽《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 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 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 是培养这样的人。 (施一公《大学的意义》) ②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 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纽约时报》曾预言,施一公等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 之间巨大的科技差距将迅速缩短 B.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基础研究是国家腾 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C.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施一公总是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开展学术争鸣,他 也多次公开批评学术权威和权威思想。 D.相比院士的称号,施一公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主要凸显了他激励年轻而 积极向上的学子努力拼搏的高尚人格 5.施一公教育学生的方式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已经站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的施一公,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 的警醒和担当。施一公的“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油麻地 吴克敬 跑得气喘如牛的石小诗说:爸,我妈回来了 听了儿子石小诗惊奇异常的报告,石厚照依然故我的,从他挎在胳膊上的柳条笼 里,抓一把化肥,给他开在油麻稞下的小土坑里,准确地丢一撮,抬起脚来,拔 着土掩埋住… 石厚照的鼻孔里,塞得满满的,都是雪一样油麻花的清香 这是八年前的事了 那一天,石厚照像今天一样,给他的油麻地施着最后一次追肥,有一个触目惊心 的画面却突然撞进了石厚照的眼睛里。有个很城市的女人,扑倒了一片油麻稞子, 她倾斜着身子,半躺在油麻稞子上,咬牙呻吟着……石厚照吃惊地看了一眼,就 在这时,他听到了一个婴孩冲天般地啼哭。那女人在婴孩落草啼哭的那一瞬间, 像是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力量,颓然地倒在了油麻稞子上。未婚的石厚照能做什么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 20 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 的不得了了。” (摘编自 201 6 年 2 月《中国人物传记》修新羽《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 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 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 是培养这样的人。 (施一公《大学的意义》) ②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 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纽约时报》曾预言,施一公等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 之间巨大的科技差距将迅速缩短。 B.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基础研究是国家腾 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C.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施一公总是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开展学术争鸣,他 也多次公开批评学术权威和权威思想。 D.相比院士的称号,施一公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主要凸显了他激励年轻而 积极向上的学子努力拼搏的高尚人格。 5.施一公教育学生的方式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6.已经站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的施一公,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 的警醒和担当。施一公的“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油 麻 地 吴克敬 跑得气喘如牛的石小诗说:爸,我妈回来了。 听了儿子石小诗惊奇异常的报告,石厚照依然故我的,从他挎在胳膊上的柳条笼 里,抓一把化肥,给他开在油麻稞下的小土坑里,准确地丢一撮,抬起脚来,拔 着土掩埋住…… 石厚照的鼻孔里,塞得满满的,都是雪一样油麻花的清香。 这是八年前的事了。 那一天,石厚照像今天一样,给他的油麻地施着最后一次追肥,有一个触目惊心 的画面却突然撞进了石厚照的眼睛里。有个很城市的女人,扑倒了一片油麻稞子, 她倾斜着身子,半躺在油麻稞子上,咬牙呻吟着……石厚照吃惊地看了一眼,就 在这时,他听到了一个婴孩冲天般地啼哭。那女人在婴孩落草啼哭的那一瞬间, 像是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力量,颓然地倒在了油麻稞子上。未婚的石厚照能做什么
呢?石厚照想他是该躲的,可他又怎么躲得过去?他躲开来,谁又能帮助这个很 城市的女人呢?石厚照想了想,虽然抬腿往后退了两步,但却又起身往前走了 他勇敢地走上前,抱起了女人,也抱起了女人刚刚落草的婴孩,这婴孩不是别人, 就是叫他爸爸的石小诗。这女人也不是别人,就是石小诗很城市的生身妈妈林红 豆。他大步流星地跑出他的油麻地,向周城镇的医院跑· 后来,石厚照回了家,很费功夫地炒了一袋油麻籽,捧在手上,又到了周城镇的 医院,捧到林红豆面前。石厚照说,油麻籽很好吃的。我听人说了,油麻籽特别 下奶,你吃了,孩子也就有吃的了 油麻籽的吃法,石厚照在给林红豆炮制的时候,变了好几种花样。这些花样都是 石厚照的娘活着的时候做给他吃的。坡头村没有别的好出产,油麻籽算是一个例 外.打收下来,可以榨了油吃,也可以炒了、煮了吃……总之,有一种炮制方法, 就有一种吃的味道,石厚照很有耐心地炮制着油麻籽,给林红豆吃了 不过,她沉默着不说话,从在油麻地落草了石小诗,到石厚照把她们母子抱到周 城镇医院,接生了石小诗,抢救了她,她就沉默着,一直不说话。不说就不说吧。 石厚照是无所谓的,他奉行着“为人为到底,送佛送上天”的老好人宗旨,尽心 尽意地侍奉着林红豆 他无一日不想着进城给亲戚抱娃的屈同梅。屈同梅城里亲戚生了孩子,捎话让她 进城帮忙,她不好拒绝,答应亲戚到城里去。临去前,屈同梅到石厚照的小院里 来了,她说:我会住到你家小院的,很快住进你家的小院。 可是屈同梅没能住进石厚照的小院,抢在她的前头,林红豆却不讲道理地住进来 了 石厚照在前头走,他要回到坡头村去,抓紧时间给他的油麻地把剩下的肥料追施 进去的,但他在前头走,林红豆抱着她的儿子石小诗,一步不落地跟着他走。石 厚照前头刚进坡头村,林红豆后脚也进了坡头村;石厚照前头进了他家门,林红 豆后脚也进了他家门 石小诗那时多么小呀!像一只猫儿,总是那么安静……但如今他长起来了,长得 堪比一只雄壮的小虎崽。 站在石厚照身边的石小诗,偏着脸看石厚照,他不知道亲爱的爸爸石厚照是怎么 了 石小诗想不明白,就又报告了一声:爸,我妈回来了。他是想让石厚照也高兴的, 可石厚照沉默着,一直不停地在给油麻地施肥,汩汩流淌的沟河,似乎呜呜哇哇 地嚎哭着。没人知道,石厚照是想哭的。过去的日子,他在油麻地里做着事,听 见沟河的流淌声,他就想趴在油麻地里,汪汪地大哭一场 不明不白住在石厚照家里的林红豆,突然又不明不白地走了。走就走吧,她该抱 着她的儿子走的,但却没有,只就她一个悄悄地走了 在城里给亲戚抱娃的屈同梅回村了,她看着石厚照抱着石小诗,说:我是没福住 在你家了。 油麻地头,许多人鱼贯而来。有黑瘦的、戴着一副白边眼镜的副县长,白胖的 戴着黑边眼镜的镇委书记,还有慈祥的毛校长。镇委书记给毛校长打电话的时候 说了石小诗的妈妈,说人家现在是财神爷呢!给你实话说吧,人家现在上嘴唇把 下嘴唇碰一下,把咱一个县能买了去。石小诗没有注意,和毛校长走在一起的女 人,她穿着一身雪白,白色的上衣,白色的裤子,却不怕把她白色的衣裤弄脏了, 下子跪在了油麻地头,把石小诗拦腰抱起来
呢?石厚照想他是该躲的,可他又怎么躲得过去?他躲开来,谁又能帮助这个很 城市的女人呢?石厚照想了想,虽然抬腿往后退了两步,但却又起身往前走了。 他勇敢地走上前,抱起了女人,也抱起了女人刚刚落草的婴孩,这婴孩不是别人, 就是叫他爸爸的石小诗。这女人也不是别人,就是石小诗很城市的生身妈妈林红 豆。他大步流星地跑出他的油麻地,向周城镇的医院跑…… 后来,石厚照回了家,很费功夫地炒了一袋油麻籽,捧在手上,又到了周城镇的 医院,捧到林红豆面前。石厚照说,油麻籽很好吃的。我听人说了,油麻籽特别 下奶,你吃了,孩子也就有吃的了。 油麻籽的吃法,石厚照在给林红豆炮制的时候,变了好几种花样。这些花样都是 石厚照的娘活着的时候做给他吃的。坡头村没有别的好出产,油麻籽算是一个例 外.打收下来,可以榨了油吃,也可以炒了、煮了吃……总之,有一种炮制方法, 就有一种吃的味道,石厚照很有耐心地炮制着油麻籽,给林红豆吃了。 不过,她沉默着不说话,从在油麻地落草了石小诗,到石厚照把她们母子抱到周 城镇医院,接生了石小诗,抢救了她,她就沉默着,一直不说话。不说就不说吧。 石厚照是无所谓的,他奉行着“为人为到底,送佛送上天”的老好人宗旨,尽心 尽意地侍奉着林红豆。 他无一日不想着进城给亲戚抱娃的屈同梅。屈同梅城里亲戚生了孩子,捎话让她 进城帮忙,她不好拒绝,答应亲戚到城里去。临去前,屈同梅到石厚照的小院里 来了,她说:我会住到你家小院的,很快住进你家的小院。 可是屈同梅没能住进石厚照的小院,抢在她的前头,林红豆却不讲道理地住进来 了。 石厚照在前头走,他要回到坡头村去,抓紧时间给他的油麻地把剩下的肥料追施 进去的,但他在前头走,林红豆抱着她的儿子石小诗,一步不落地跟着他走。石 厚照前头刚进坡头村,林红豆后脚也进了坡头村;石厚照前头进了他家门,林红 豆后脚也进了他家门。 石小诗那时多么小呀!像一只猫儿,总是那么安静……但如今他长起来了,长得 堪比一只雄壮的小虎崽。 站在石厚照身边的石小诗,偏着脸看石厚照,他不知道亲爱的爸爸石厚照是怎么 了。 石小诗想不明白,就又报告了一声:爸,我妈回来了。他是想让石厚照也高兴的, 可石厚照沉默着,一直不停地在给油麻地施肥,汩汩流淌的沟河,似乎呜呜哇哇 地嚎哭着。没人知道,石厚照是想哭的。过去的日子,他在油麻地里做着事,听 见沟河的流淌声,他就想趴在油麻地里,汪汪地大哭一场。 不明不白住在石厚照家里的林红豆,突然又不明不白地走了。走就走吧,她该抱 着她的儿子走的,但却没有,只就她一个悄悄地走了。 在城里给亲戚抱娃的屈同梅回村了,她看着石厚照抱着石小诗,说:我是没福住 在你家了。 油麻地头,许多人鱼贯而来。有黑瘦的、戴着一副白边眼镜的副县长,白胖的, 戴着黑边眼镜的镇委书记,还有慈祥的毛校长。镇委书记给毛校长打电话的时候 说了石小诗的妈妈,说人家现在是财神爷呢!给你实话说吧,人家现在上嘴唇把 下嘴唇碰一下,把咱一个县能买了去。石小诗没有注意,和毛校长走在一起的女 人,她穿着一身雪白,白色的上衣,白色的裤子,却不怕把她白色的衣裤弄脏了, 一下子跪在了油麻地头,把石小诗拦腰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