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一散文阅读 1.(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题。(24分)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 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 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 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 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 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 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 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 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 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 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 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 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 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 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 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 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 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 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 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 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 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 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 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 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 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 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 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睻姸,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淸浅,暗香浮动月 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 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 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 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 于疏、瘦、清、斜
2015 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散文阅读 1.(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⑴—⑹题。(24 分)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 “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 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 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 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 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 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 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 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 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 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 plum。那人噢 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 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 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 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 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 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 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 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 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 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 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 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 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 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 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 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 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 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 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 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 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 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 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 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 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 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 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 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 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 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 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 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 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分)() A游说B说和C话说D学说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 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3)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岀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岀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姸”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4)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 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5)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 格调?(6分) 6)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 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纸上故乡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 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 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 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 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 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 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 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 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 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 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 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 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 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 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⑴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 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⑵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 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⑶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⑷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 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 分) ⑸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 格调?(6 分) ⑹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 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 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 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 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 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 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 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 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 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 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 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 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 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 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 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 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 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 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 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 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 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 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 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 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 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 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 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 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 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 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 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 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 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 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 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 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 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 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 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 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 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 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 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 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 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 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 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 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 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 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 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 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 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 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 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 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 期) ⑴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 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 “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 内心深处的不安。 C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 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 浸润了这片土地。 E 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 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2)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 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 答 (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答 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 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 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 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 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 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 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 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 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 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 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 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 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 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他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 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 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 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 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得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 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 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 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 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 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 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 空地上,应该再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
⑵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 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 分) 答: ⑶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 分) 答: 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 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 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 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 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 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 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 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 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 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 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 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 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 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他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 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 ——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 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 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得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 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 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 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 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 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 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 空地上,应该再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
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 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 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 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一一楼宇里的 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 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 如笑可以传染, 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 改)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4分) ①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 ②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 (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 析。(5分) (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4.(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0分)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 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 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 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 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 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 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 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 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 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 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杄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 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 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 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 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 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 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 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 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 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 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 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 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 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 2012 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年,有删 改) ⑴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4 分) ①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 ②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 ⑵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 析。(5 分) ⑶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4.(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⑴-⑷题。(20 分)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 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 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 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 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 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 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 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 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 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 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 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 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 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 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 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 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 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