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同步练习 【例题剖析】 、仔细琢磨下列各句语言的特色,尤其注意下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鲁迅《阿Q正传》) ③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 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 半条盖在他身上。(茹志鹃《百合花》) 、体会下面各例的语言美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 深的枫树林里歌唱。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 光,奶奶和爷爷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密密的枫树林里,红嘴玉 轻轻地唱歌,紧靠树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一股蓝幽幽的雾……·树林那边,桂花正浓· 【方法引导】如何做到富有文采之词语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优美是每篇优秀作文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之一。但要做到词 语生动,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而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的,就如同形与影一样。换句话说,大凡生动的语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它能调动读 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 1.要注意动词的传神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 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实际上是在炼词,在许多情 况下,是在讲究动词的锤炼。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都是几经斟酌、反复修改才定下来 的。由于这几个词用得生动恰当、具有立体感,才使得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篇 同学们知道,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 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使用。动词使用得巧妙得当,就能准确地反映出人 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 如生,给人一种浮雕感。可见,我们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动词词汇 那么,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动词?关键在一个“巧”字。具体说来: (1)所使用的动词,必须是能准确传达事物特点的动词。如前例①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同步练习 【例题剖析】 一、仔细琢磨下列各句语言的特色,尤其注意下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鲁迅《阿 Q 正传》) ③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 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 半条盖在他身上。(茹志鹃《百合花》) 二、体会下面各例的语言美。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 深的枫树林里歌唱。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 光,奶奶和爷爷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密密的枫树林里,红嘴玉 轻轻地唱歌,紧靠树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股蓝幽幽的雾……树林那边,桂花正浓…… 【方法引导】如何做到富有文采之词语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优美是每篇优秀作文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之一。但要做到词 语生动,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而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的,就如同形与影—样。换句话说,大凡生动的语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它能调动读 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 感觉。 1.要注意动词的传神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 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实际上是在炼词,在许多情 况下,是在讲究动词的锤炼。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都是几经斟酌、反复修改才定下来 的。由于这几个词用得生动恰当、具有立体感,才使得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篇。 同学们知道,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 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使用。动词使用得巧妙得当,就能准确地反映出人 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 如生,给人一种浮雕感。可见,我们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动词词汇。 那么,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动词?关键在一个“巧”字。具体说来: (1)所使用的动词,必须是能准确传达事物特点的动词。如前例①
2)所使用的动词必须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前例②,又如在《孔乙己》中,鲁迅 先生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用了一个“排”字,就充分地显示出了孔乙己的个性 特征。本来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正是这个“排” 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再如巴尔扎克在描写葛朗 台夺梳妆匣时,用了一个“扑”字,十分准确地刻画出葛朗台冷酷、自私、贪婪的性格特征。 (3)所使用的动词,必须寓含作者的爱憎感情。如前例③ 2.要讲究词语的画面美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在写作时,又怎么能仅用单一的色彩去描绘多彩的 事物、反映多彩的生活呢?生动的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绘画美,即能合理调配色 彩,使所描绘的事物五彩斑斓、艳丽夺目、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如前例④⑤。要使语言具 有绘画美,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观察所描绘的事物的色彩特征。观察得越细致,描绘得才会越具体、越准确。 (2)了解色彩的表情达意和象征意义。色彩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可分冷色和暖色两大系 统。暖色如红、橙、黄等,冷色如青、蓝、紫等。暖色给人以兴奋、热烈的感觉:冷色给人 以沉静的感觉。色彩的感情和象征意义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感情,产生 不同的寓意,同一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含义。比如:红色,常常 使人感到兴奋、热烈、喜庆等,也可以产生恐怖、危险、血腥等感觉:橙色常常使人感到温 暖、华贵、庄严、隆重,也可以产生闷热、重压的感觉:黄色常常使人感到光明、轻快、富 裕,也可以产生衰败、低级等感觉:绿色使人感到清新、舒适、欣欣向荣,也可以产生压抑、 伤心之感;白色常常使人感到单纯、明快、洁净,也可产生悲哀、恐怖之感:黑色常常使人 感到严肃、沉重,也可产生阴森、恐怖、神秘之感:紫色常常使人感到轻柔、娇艳,也可产 生忧郁、险恶的感觉:蓝色常常使人感到静谧、清廉、幽深,也可产生悲伤、寂寞的感觉等 等。此外,色彩还存在着寓意和象征性,例如,红色象征喜庆,橙色象征庄严丰收,黄色象 征光明、尊贵、财富,绿色象征青春、和平、新生,紫色象征权力、尊严,黑色象征死亡 悲哀,白色象征纯洁、卫生、悲哀等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留心积累具有绘画美的词语,从而在描绘事物时,准确地利用色 彩来表情达意,使语言具有色彩美,使自己的作文体现出词语丰富的特点 【当堂训练】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宴请好友黄庭坚时,苏东坡的妺妹苏小妹给他们出了 一道题,要他们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的四字句上各填一个动词,变成两句五言诗。黄 庭坚随口吟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后,苏东坡也接着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 梅花
(2)所使用的动词必须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前例②,又如在《孔乙己》中,鲁迅 先生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用了一个“排”字,就充分地显示出了孔乙己的个性 特征。本来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正是这个“排” 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再如巴尔扎克在描写葛朗 台夺梳妆匣时,用了一个“扑”字,十分准确地刻画出葛朗台冷酷、自私、贪婪的性格特征。 (3)所使用的动词,必须寓含作者的爱憎感情。如前例③。 2.要讲究词语的画面美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在写作时,又怎么能仅用单一的色彩去描绘多彩的 事物、反映多彩的生活呢?生动的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绘画美,即能合理调配色 彩,使所描绘的事物五彩斑斓、艳丽夺目、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如前例④⑤。要使语言具 有绘画美,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观察所描绘的事物的色彩特征。观察得越细致,描绘得才会越具体、越准确。 (2)了解色彩的表情达意和象征意义。色彩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可分冷色和暖色两大系 统。暖色如红、橙、黄等,冷色如青、蓝、紫等。暖色给人以兴奋、热烈的感觉;冷色给人 以沉静的感觉。色彩的感情和象征意义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感情,产生 不同的寓意,同一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含义。比如:红色,常常 使人感到兴奋、热烈、喜庆等,也可以产生恐怖、危险、血腥等感觉;橙色常常使人感到温 暖、华贵、庄严、隆重,也可以产生闷热、重压的感觉;黄色常常使人感到光明、轻快、富 裕,也可以产生衰败、低级等感觉;绿色使人感到清新、舒适、欣欣向荣,也可以产生压抑、 伤心之感;白色常常使人感到单纯、明快、洁净,也可产生悲哀、恐怖之感;黑色常常使人 感到严肃、沉重,也可产生阴森、恐怖、神秘之感;紫色常常使人感到轻柔、娇艳,也可产 生忧郁、险恶的感觉;蓝色常常使人感到静谧、清廉、幽深,也可产生悲伤、寂寞的感觉等 等。此外,色彩还存在着寓意和象征性,例如,红色象征喜庆,橙色象征庄严丰收,黄色象 征光明、尊贵、财富,绿色象征青春、和平、新生,紫色象征权力、尊严,黑色象征死亡、 悲哀,白色象征纯洁、卫生、悲哀等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留心积累具有绘画美的词语,从而在描绘事物时,准确地利用色 彩来表情达意,使语言具有色彩美,使自己的作文体现出词语丰富的特点。 【当堂训练】 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宴请好友黄庭坚时,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给他们出了 一道题,要他们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的四字句上各填一个动词,变成两句五言诗。黄 庭坚随口吟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后,苏东坡也接着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 梅花
苏小妹听后,摇摇头说:你们的两句诗,从意义上说,动词都选择得较好,但从整体意 境上看,所选的不是那个最贴切、最准确的动词。于是,她随口说出了这两个动词,苏东坡、 黄庭坚听后连连称赞:妙!妙!妙极了!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表示色彩的词,体会本文语言的绘画美 站在岸边向湖心望去,湖水①的,真好像到了海滨。那点点风帆,历历可数,阳光照在 湖面上,②光闪烁。 夏季常有天鹅来此做客,它们双双弯曲的长颈,划动着③掌,在湖面上遨游戏水,不时 发出动听的叫声。到了秋天,湖四周④的芦苇丛已变得一片⑤,渔民们哼着打鱼小调,撒下 了鱼网,傍晩,被晩霞映⑥的湖面上,渔民们兴高采烈地摇着大船满载而归… 【例题剖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它在句式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雅舍”最宜月夜一一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 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 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 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 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 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 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雅士,故无博士文 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 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梁实秋《雅舍》 【方法引导】如何做到富有文采之句式篇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 思,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因此所表现出来 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例如:整句(如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 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巧用文言,文章自有古雅之风,如前所举梁实秋之《雅舍》 节选。 所谓“句式灵活”,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 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 自由,不生硬,不呆板。 常见的句式有以下几种: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 式句,单句与复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甚至浅近文言句),整句与散句等。句子按语气分还 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苏小妹听后,摇摇头说:你们的两句诗,从意义上说,动词都选择得较好,但从整体意 境上看,所选的不是那个最贴切、最准确的动词。于是,她随口说出了这两个动词,苏东坡、 黄庭坚听后连连称赞:妙!妙!妙极了!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表示色彩的词,体会本文语言的绘画美 站在岸边向湖心望去,湖水①的,真好像到了海滨。那点点风帆,历历可数,阳光照在 湖面上,②光闪烁。 夏季常有天鹅来此做客,它们双双弯曲的长颈,划动着③掌,在湖面上遨游戏水,不时 发出动听的叫声。到了秋天,湖四周④的芦苇丛已变得一片⑤,渔民们哼着打鱼小调,撒下 了鱼网,傍晚,被晚霞映⑥的湖面上,渔民们兴高采烈地摇着大船满载而归…… 【例题剖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它在句式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 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 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 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 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 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 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雅士,故无博士文 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 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梁实秋《雅舍》) 【方法引导】如何做到富有文采之句式篇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 思,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因此所表现出来 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例如:整句(如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 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巧用文言,文章自有古雅之风,如前所举梁实秋之《雅舍》 节选。 所谓“句式灵活”,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 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 自由,不生硬,不呆板。 常见的句式有以下几种: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 式句,单句与复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甚至浅近文言句),整句与散句等。句子按语气分还 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怎样才能使句式灵活 第一,要培养“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即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要培养这样一种语言意识,杜绝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随意性 第二,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表达效果和语言环境的特点。唯有充分了解各种句式的 特点与适用语境,才能灵活运用,为作文服务。必须强调的是,在达到熟练自由运用各种表 达句式前,相应的强制性训练是无法绕开的过程。在一定量的训练之后,句式表达带来的效 果才会变为自觉的习惯 第三,要掌握变换句式和选择句式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些例子: ①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竞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然而心到神 知,想西湖不会怪我唐突罢。(宗璞《西湖漫笔》) 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陈述句。如果换成这样一个祈使句“西湖,请不要怪 我唐突!”在语义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在这里,使用祈使句, 就显出了作者与西湖之间在感情上存在着距离和隔阂:使用陈述句,则表现出“我”与西湖 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因此,在行文时,为了说话婉转,或显示说话者与对方的关系亲密,感 情深厚,一般选用陈述句而不用祈使句。 ②试问:天下豪杰,哪一个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任何困难就可以 扶摇直上、一举成才?(傅锋《立志成才》) 为了强调所阐述道理和所作出的判断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作者选用的是一个反问 句,而没有使用否定句(天下豪杰,没有一个是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 任何困难就扶摇直上的),也没有选择陈述句(天下豪杰的扶摇直上、一举成才,都是经历了 坎坷、经受了挫折、克服了困难的),这是因为否定句和陈述句的语气都没有反问句强烈 因此突出和强化论点的作用也就没有反问句大 ③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 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夏衍《包身工》) ④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 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夏衍《包身工》) 【当堂训练】以“信任,是一种美丽”为题,写一段内容关联的语句,注意整句与散句 结合,长句与短句相间,使句式灵活多样 【合作探究】一、比较下面两组语段,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差异。 第一组: ①你们青年人很有希望,你们要提高思想觉悟和科学水平,把老一代人没完成的事业接 着干下去,一定能超过他们。 ②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 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怎样才能使句式灵活? 第一,要培养“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即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要培养这样一种语言意识,杜绝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随意性。 第二,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表达效果和语言环境的特点。唯有充分了解各种句式的 特点与适用语境,才能灵活运用,为作文服务。必须强调的是,在达到熟练自由运用各种表 达句式前,相应的强制性训练是无法绕开的过程。在一定量的训练之后,句式表达带来的效 果才会变为自觉的习惯。 第三,要掌握变换句式和选择句式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些例子: ①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然而心到神 知,想西湖不会怪我唐突罢。(宗璞《西湖漫笔》) 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陈述句。如果换成这样一个祈使句“西湖,请不要怪 我唐突!”在语义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在这里,使用祈使句, 就显出了作者与西湖之间在感情上存在着距离和隔阂;使用陈述句,则表现出“我”与西湖 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因此,在行文时,为了说话婉转,或显示说话者与对方的关系亲密,感 情深厚,一般选用陈述句而不用祈使句。 ②试问:天下豪杰,哪一个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任何困难就可以 扶摇直上、一举成才?(傅锋《立志成才》) 为了强调所阐述道理和所作出的判断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作者选用的是一个反问 句,而没有使用否定句(天下豪杰,没有一个是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 任何困难就扶摇直上的),也没有选择陈述句(天下豪杰的扶摇直上、一举成才,都是经历了 坎坷、经受了挫折、克服了困难的),这是因为否定句和陈述句的语气都没有反问句强烈, 因此突出和强化论点的作用也就没有反问句大。 ③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 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夏衍《包身工》) ④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 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夏衍《包身工》) 【当堂训练】以“信任,是一种美丽”为题,写一段内容关联的语句,注意整句与散句 结合,长句与短句相间,使句式灵活多样。 【合作探究】一、比较下面两组语段,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差异。 第一组: ①你们青年人很有希望,你们要提高思想觉悟和科学水平,把老一代人没完成的事业接 着干下去,一定能超过他们。 ②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 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③革命的高潮马上就要迅速到来了。 ④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着东 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二、指出朱自清《春》最后三段文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春怎样的特点?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方法引导】如何做到富有文采之修辞篇 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 成这种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重 要的因素。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 雕龙·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唐代的散 文家李翱在《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意思是说- 篇文章,即使立意深刻,道理得当,但如果语言不准确、不鲜明、不生动,那也不能成为一 篇优秀的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修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一个意思,用不用修辞手法,其 表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考试说眀》要求髙中生能正确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下面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要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①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 ②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③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⑤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⑥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 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⑦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 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 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⑧反问:语气强烈,突出和强化论点 要了解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组: ③革命的高潮马上就要迅速到来了。 ④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着东 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二、指出朱自清《春》最后三段文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春怎样的特点?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方法引导】如何做到富有文采之修辞篇 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造 成这种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重 要的因素。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 雕龙·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唐代的散 文家李翱在《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意思是说一 篇文章,即使立意深刻,道理得当,但如果语言不准确、不鲜明、不生动,那也不能成为一 篇优秀的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修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一个意思,用不用修辞手法,其 表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考试说明》要求高中生能正确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下面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要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①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②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③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⑤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⑥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 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⑦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 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 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⑧反问:语气强烈,突出和强化论点。 2.要了解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时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