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4110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1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6 建议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适用专业(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建构传播学学科体系的一门重要 的基础课。作为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讲解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传播心理的基本现象和规 律。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基本原 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了解受众的心理特性,从较 深的心理层面领会传播的实质和特性。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学会运用心理学 的理论、规律、知识、方法来分析新闻主体(特别是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二是提高新闻工作 者的心理素质;三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救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 (指标点7.1) 2.教学目标2.帮助学生理解新闻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指标点7.1)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7.1:具备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7.1:通过学习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 28
28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4110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1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6 建议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适用专业(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建构传播学学科体系的一门重要 的基础课。作为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讲解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传播心理的基本现象和规 律。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基本原 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了解受众的心理特性,从较 深的心理层面领会传播的实质和特性。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学会运用心理学 的理论、规律、知识、方法来分析新闻主体(特别是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二是提高新闻工作 者的心理素质;三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 (指标点 7.1) 2.教学目标 2. 帮助学生理解新闻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指标点 7.1)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7.1:具备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 7.1:通过学习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
明确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从而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通识必修课程教学大纲,此部分内容填写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知识单元或若干个知识点的 传授过程来达到何种素质的培养和何种能力的训练说明: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一通过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和基本规律,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了解受众的心理特性,从较深的心理层面 领会传播的实质和特性。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规律、知识、方法来分析新闻主体 (特别是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具备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徐玉容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7: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 71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 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明确新闻工作者 养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 的所必需的心理素质。 力。 达成途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查阅文献资料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作业、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自学内容: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1.10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课堂作业: 1.1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1.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 知识点: 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1.内向传播、传受者的概念 2.如何理解传受者的含义。 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课外作业: 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大众传播 学的意义。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自学内容: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2.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课堂作业: 2.2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1.媒介符号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23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2.传媒的教育功能与人的继续社会化。 知识点: 3.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心理原因。 1,媒介世界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课外作业:联系大众传播实际理解本章内 2.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容。 3.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映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自学内容: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流派及基 3.1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 本理论。 3.2榜样与受众行为 课堂作业: 3.3强化与受众行为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煤介环 29
29 明确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从而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通识必修课程教学大纲,此部分内容填写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知识单元或若干个知识点的 传授过程来达到何种素质的培养和何种能力的训练说明: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和基本规律,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了解受众的心理特性,从较深的心理层面 领会传播的实质和特性。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规律、知识、方法来分析新闻主体 (特别是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具备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徐玉容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7: 7.1 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 养学生的人际沟通、组织传播能 力。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心 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明确新闻工作者 的所必需的心理素质。 达成途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查阅文献资料 评价依据:课堂提问、作业、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10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1.1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知识点: 1. 内向传播、传受者的概念 2.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学内容: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课堂作业: 1.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 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2.如何理解传受者的含义。 课外作业: 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大众传播 学的意义。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2.1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2.2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2.3 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知识点: 1.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2.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3. 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映 自学内容: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课堂作业: 1. 媒介符号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2. 传媒的教育功能与人的继续社会化。 3. 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心理原因。 课外作业:联系大众传播实际理解本章内 容。 第三章 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3.1 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 3.2 榜样与受众行为 3.3 强化与受众行为 自学内容: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流派及基 本理论。 课堂作业: 1. 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
知识点: 境与受者的相互影响。 1.学习的延迟性与受众的自我调节 2.“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2.观察学习与大众传播 3.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3.强化与大众传播 课外作业:煤体宣传如何把握好负强化的 度。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自学内容: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流派及基 4.1潜意识与大众传播 本理论。 4.2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课堂作业: 4.3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1.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知识点: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内容及与大 1.集体无意识的层次及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众传播的关系。 2.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内容及对大众传播的影 课外作业:联系实际分析集体无意识、人格 响。 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自学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流派及 5.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5.2传者对参与者应以人为本 课堂作业: 5.3传者对受者应以人为本 1.怎样理解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知识点: 2.举例分析大众传播中如何实现人本主义。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课外作业: 2.大众传播中人本主义的体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大众传播实践 中的运用。 第六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自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背景、流派及 6.1受者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 基本观点。 6.2受者的认知图式 课堂作业: 6.3受者认知图式的激活与构建 1.受众认知图式与媒介信息的关系。 知识点: 2.激活受众认知图式的途径。 1.受者的认知特点。 课外作业: 2.受者的认知图式。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大众传播实践中的 3.受者认知图式的构建。 运用。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小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计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 4 4 目标1 现状 2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4 目标1 3 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6 4 10 目标1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6 10 目标2 30
30 知识点: 1. 学习的延迟性与受众的自我调节 2. 观察学习与大众传播 3. 强化与大众传播 境与受者的相互影响。 2. “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课外作业:媒体宣传如何把握好负强化的 度。 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4.1 潜意识与大众传播 4.2 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4.3 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知识点: 1. 集体无意识的层次及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2. 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内容及对大众传播的影 响。 自学内容: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流派及基 本理论。 课堂作业: 1. 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内容及与大 众传播的关系。 课外作业:联系实际分析集体无意识、人格 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第五章 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5.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5.2 传者对参与者应以人为本 5.3 传者对受者应以人为本 知识点: 1.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 大众传播中人本主义的体现 自学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流派及 基本理论。 课堂作业: 1.怎样理解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举例分析大众传播中如何实现人本主义。 课外作业: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大众传播实践 中的运用。 第六章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6.1 受者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 6.2 受者的认知图式 6.3 受者认知图式的激活与构建 知识点: 1. 受者的认知特点。 2. 受者的认知图式。 3. 受者认知图式的构建。 自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背景、流派及 基本观点。 课堂作业: 1.受众认知图式与媒介信息的关系。 2.激活受众认知图式的途径。 课外作业: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大众传播实践中的 运用。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1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 现状 4 4 目标 1 2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4 4 目标 1 3 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6 4 10 目标 1 4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6 4 10 目标 2
5 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6 10 目标2 6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6 10 目标2 合计 32 16 48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具体内容包括: 1.启发式教学 2.案例分析法 3.合作学习法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各部分成绩占比、预期目标等)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 3.成绩评定百分制 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3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版。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参考书:《心理学与互联网》,珍妮加肯巴赫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1版。 撰写人: 徐玉容 审核人: 动眼色是 8 磊溪酸卡年竹变州 烷分导字(档大韩寄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8年7月1日 31
31 5 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6 4 10 目标 2 6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6 4 10 目标 2 合计 32 16 48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具体内容包括: 1. 启发式教学 2. 案例分析法 3. 合作学习法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各部分成绩占比、预期目标等)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形式 平时考核+期末考核 3.成绩评定 百分制 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其中考勤占 10%,作业占 3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9 版。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1 版。 参考书:《心理学与互联网》,珍妮·加肯巴赫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年第 1 版。 撰写人: 徐玉容 审核人:
《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5000 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2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网络与新媒体、网络与新媒体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新闻学概论》属学位必修课程,是针对网络与新媒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其 主要目的是:1)掌握基础新闻理论,并能使用基础新闻理论解释新闻现象和规律,为学生理 解和分析新闻现象、研究新闻史、学习新闻业务技能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引。2)掌握马克 思主义新闻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和应用,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业的从业规范和价 值规律。3)掌握以网络与新媒体为代表的新闻生产的基本过程和基础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搭建基础理论框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 识理解和分析新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同时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性和媒介素养,培养一定 的新闻职业敏感度,形成行业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新闻学概论》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救学目标1:掌握基础新闻理论,并能使用基础新闻理论解释新闻现象和规律(1.1.1): 2.救学目标2:掌握网络与新媒体基础理论,并能使用网络与新媒体基础理论解释网络与新媒 体事业现象和规律(1.3.1); 3教学目标3:掌握吻合网络与新媒体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网络与新媒体新闻的生产、 策划技能、技巧(3.1.1)。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掌握新闻传播学学科理论 32
32 《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06425000 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2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网络与新媒体、网络与新媒体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新闻学概论》属学位必修课程,是针对网络与新媒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其 主要目的是:1)掌握基础新闻理论,并能使用基础新闻理论解释新闻现象和规律,为学生理 解和分析新闻现象、研究新闻史、学习新闻业务技能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引。2)掌握马克 思主义新闻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和应用,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业的从业规范和价 值规律。3)掌握以网络与新媒体为代表的新闻生产的基本过程和基础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要求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搭建基础理论框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 识理解和分析新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同时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性和媒介素养,培养一定 的新闻职业敏感度,形成行业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新闻学概论》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新闻理论,并能使用基础新闻理论解释新闻现象和规律(1.1.1); 2.教学目标 2:掌握网络与新媒体基础理论,并能使用网络与新媒体基础理论解释网络与新媒 体事业现象和规律(1.3.1); 3.教学目标 3:掌握吻合网络与新媒体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网络与新媒体新闻的生产、 策划技能、技巧(3.1.1)。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1:掌握新闻传播学学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