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社会学如何理解社会交往? 第四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自学内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边燕杰的社 4.1社会网络 会网络研究中,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表达 4.2社会群体 有何异同? 4.3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 课堂作业: 4.4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家庭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知识点: 课堂讨论: 1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的类型与功 1你怎么看待中国社交网络的强弱功能? 能、社会网络分析 2.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当代中国社会的群 2.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群体的分化与 体冲突 类型、社会群体冲突及其协调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3.性别群体与年龄群体、学缘群体、地缘群体 1社会交往的含义? 与业缘群体、利益群体与信仰群体 2.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价值与局限? 4.家庭的起源于发展、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3.协调群体利益的主要社会机制有哪些? 家庭的社会功能 4.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功能变迁有哪些? 第五章社会组织 自学内容:本章不安排自学内容 5.1社会组织概述 课堂作业: 5.2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5.3组织管理 课堂讨论: 5.4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变革 1.中国曾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社会学研究对 知识点: 象一单位,你怎么评价这种生活和工作在 1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类 同一地理环境的社会组织? 型、社会组织与现代社会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2.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的结构分 1.试析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析、社会中的组织体系 2.什么是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3.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家长制与科层制、组 怎样看待组织中非正式关系的作用? 织文化与组织管理 3.什么是科层制?试析科层制的功能及可 4.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单位组织及其变 能的缺陷。 革、中国民间组织 4.试述单位组织的特点及地位,并说明对单 位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5.试析加强民间组织建设对促进和谐社会 建设的意义 第六章社会制度 自学内容:请阅读 6.1社会制度概述 1普通法传统中的自然正义原则杨寅华东 6.2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政法大学学报.2000-03-20 6.3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2.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俞 知识点: 可平.中国社会科学.2006-01-10 1.社会制度的定义及分析的视角、社会制度的 3.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郑 类型、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分析。 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10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制度的多重功 能。 课堂作业: 3,社会制度的变迁动力、社会制度的变迁过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程、社会制度的选择与创新。 课堂讨论: 1.中观宏观微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是如 23
23 主义社会学如何理解社会交往? 第四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4.1 社会网络 4.2 社会群体 4.3 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 4.4 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家庭 知识点: 1.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的类型与功 能、社会网络分析 2.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群体的分化与 类型、社会群体冲突及其协调 3.性别群体与年龄群体、学缘群体、地缘群体 与业缘群体、利益群体与信仰群体 4.家庭的起源于发展、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家庭的社会功能 自学内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边燕杰的社 会网络研究中,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表达 有何异同? 课堂作业: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1.你怎么看待中国社交网络的强弱功能? 2.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当代中国社会的群 体冲突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社会交往的含义? 2.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价值与局限? 3.协调群体利益的主要社会机制有哪些? 4.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功能变迁有哪些? 第五章 社会组织 5.1 社会组织概述 5.2 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 5.3 组织管理 5.4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变革 知识点: 1.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类 型、社会组织与现代社会 2.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的结构分 析、社会中的组织体系 3.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家长制与科层制、组 织文化与组织管理 4.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单位组织及其变 革、中国民间组织 自学内容:本章不安排自学内容 课堂作业: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1.中国曾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社会学研究对 象——单位,你怎么评价这种生活和工作在 同一地理环境的社会组织?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试析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2.什么是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怎样看待组织中非正式关系的作用? 3.什么是科层制?试析科层制的功能及可 能的缺陷。 4.试述单位组织的特点及地位,并说明对单 位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5.试析加强民间组织建设对促进和谐社会 建设的意义 第六章 社会制度 6.1 社会制度概述 6.2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6.3 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知识点: 1.社会制度的定义及分析的视角、社会制度的 类型、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分析。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制度的多重功 能。 3.社会制度的变迁动力、社会制度的变迁过 程、社会制度的选择与创新。 自学内容:请阅读 1.普通法传统中的自然正义原则.杨寅.华东 政法大学学报.2000-03-20 2.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俞 可平.中国社会科学.2006-01-10 3.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郑 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04-10 课堂作业: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1.中观宏观微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是如
何的?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怎样理解社会制度的本质与类型?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基本立 场和基本原则? 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如何? 4.怎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社会制 度变迁的动力? 5.怎样分析在社会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和选 择性? 第七章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自学内容:请阅读 7.1阶级与阶层 1、农村女性的社会流动:基于婚姻匹配的认 72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演变 识.韦艳,蔡文祯.人口研究.2014.07.29 7.3社会流动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融合 知识点: 一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江 1阶级、阶层概念的区别于阶级、阶层分析、 苏省数据的分析汤兆云,张憬玄.江苏社会 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 科学2017.09.15 话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对西方社会 课堂作业: 分层理论的评析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2旧中国的阶级、阶层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的 堂讨论: 阶级、阶层、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 1.什么算是合理的社会流动速度? 阶级、阶层结构的协调 2社会流动的速度放缓,是否必然驱动出社 3社会流动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社会流动的 会阶层固化? 理论、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阶级、阶层理论的基 本观点。 2.试对比旧中国与新中国的阶级、阶层结 构。 3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的 变化? 4.如何实现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协调? 5.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流动的特 点。 第八章社区与城市化 自学内容:本章节无自学内容 81社区概述 课堂作业: 82中国的农村社区及其发展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83城市化与中国的城市社区发展 课堂讨论: 8.4统筹城乡发展 1.起源于德国的睦邻友好运动对中国社区 知识点: 建设是否有启示意义? 1社区的定义、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2.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目标是如何 2.新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的? 村与农村社区的发展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3城市化、我国城市社区建设 1筒述马克思、恩格斯阶级、阶层理论的基 4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统筹城乡发展 本观点。 24
24 何的?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怎样理解社会制度的本质与类型?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基本立 场和基本原则? 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如何? 4.怎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社会制 度变迁的动力? 5.怎样分析在社会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和选 择性? 第七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7.1 阶级与阶层 7.2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演变 7.3 社会流动 知识点: 1.阶级、阶层概念的区别于阶级、阶层分析、 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 话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对西方社会 分层理论的评析 2.旧中国的阶级、阶层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的 阶级、阶层、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 阶级、阶层结构的协调 3.社会流动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社会流动的 理论、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自学内容:请阅读 1、农村女性的社会流动:基于婚姻匹配的认 识.韦艳,蔡文祯.人口研究. 2014.07.29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融合 ——基于 2014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江 苏省数据的分析.汤兆云,张憬玄.江苏社会 科学 .2017.09.15 课堂作业: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1.什么算是合理的社会流动速度? 2.社会流动的速度放缓,是否必然驱动出社 会阶层固化?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阶级、阶层理论的基 本观点。 2.试对比旧中国与新中国的阶级、阶层结 构。 3.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的 变化? 4.如何实现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协调? 5.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流动的特 点。 第八章 社区与城市化 8.1 社区概述 8.2 中国的农村社区及其发展 8.3 城市化与中国的城市社区发展 8.4 统筹城乡发展 知识点: 1.社区的定义、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2.新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与农村社区的发展 3.城市化、我国城市社区建设 4.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统筹城乡发展 自学内容:本章节无自学内容 课堂作业: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1.起源于德国的睦邻友好运动对中国社区 建设是否有启示意义? 2.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和目标是如何 的?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阶级、阶层理论的基 本观点
2.试对比旧中国与新中国的阶级、阶层结 构。 3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的 变化? 4.如何实现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协调? 5.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流动的特 点。 第九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 自学内容:请阅读 9.1社会发展概述 1、移社会之风易政治之俗一以培育社会 9.2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资本推进政治生态建设」 9.3社会工作 王天楠.理论与改革.2017-05-15 知识点: 2、论社会治理话语重构问题张康之.南京 1社会发展的概念、社会发展原理、社会发展 社会科学2017-03-10 观、社会发展的基本类型 课堂作业: 2社会问题概述、当代主要社会问题、正确认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识和处理社会问题 课堂讨论: 3社会公正的含义、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社 1.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边界在哪里? 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2.如何看待西方社会的补偿性正义?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2.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 3.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社会 问题有哪些主要特征? 5.怎样理解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如何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 经验? 第十章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 自学内容:请阅读 10.1社会建设 1、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孙立平 10.2社会政策 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中国社会科 10.3社会管理 学.1994.03.10 10.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李强 知识点: 社会学研究.1999.05.20 1社会建设的概念、社会建设的理论 课堂作业: 2.社会政策概述、社会政策的构成与作用、社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现代社会风险与社会保 课堂讨论: 障制度 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是设么? 3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社会管理的组织和制 2社会管理的根本手段有哪些? 度、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意义、目标、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 任务、途径和过程 本观点? 2.为什么说社会政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 的产物? 25
25 2.试对比旧中国与新中国的阶级、阶层结 构。 3.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的 变化? 4.如何实现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协调? 5.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流动的特 点。 第九章 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 9.1 社会发展概述 9.2 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9.3 社会工作 知识点: 1.社会发展的概念、社会发展原理、社会发展 观、社会发展的基本类型 2.社会问题概述、当代主要社会问题、正确认 识和处理社会问题 3.社会公正的含义、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社 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自学内容:请阅读 1、移社会之风易政治之俗——以培育社会 资本推进政治生态建设. 王天楠 .理论与改革.2017-05-15 2、论社会治理话语重构问题.张康之 .南京 社会科学.2017 -03-10 课堂作业: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1.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边界在哪里? 2.如何看待西方社会的补偿性正义?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2.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 3.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社会 问题有哪些主要特征? 5.怎样理解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如何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 经验? 第十章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 10.1 社会建设 10.2 社会政策 10.3 社会管理 1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识点: 1.社会建设的概念、社会建设的理论 2.社会政策概述、社会政策的构成与作用、社 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现代社会风险与社会保 障制度 3.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社会管理的组织和制 度、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意义、目标、 任务、途径和过程 自学内容:请阅读 1、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孙立平, 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中国社会科 学 .1994.03.10 2、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李强. 社会学研究 .1999.05.20 课堂作业: 本章节无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是设么? 2.社会管理的根本手段有哪些? 课外作业:(任选其一)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 本观点? 2.为什么说社会政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 的产物?
3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的关系是什么? 4.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 意义? 5为什么说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 生? 附注:实验教学安排见《社会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 实 习题课 小 1 社会学概论导论 8 0 0 目标1 2 社会学研究方法 16 8 0 24 目标1、目标2、 3 个人与社会 4 0 0 4 目标5 4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4 0 0 目标6、目标7 5 社会组织 4 0 0 4 目标6、目标7 6 社会制度 4 0 0 目标6、目标7 7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4 0 0 目标6、目标7 8 社区与城市化 4 0 0 目标6、目标7 9 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 4 0 0 4 目标6、目标7 10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 0 0 目标6、目标7 合计 64 8 0 56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社会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穿插讨论教学和问答教学,具体内容包括: 1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复杂,教材语言高度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以讲授 为主,穿插讨论教学和问答教学。各方法全程教学预计比重为:讲授占百分之六十、讨论教学 占百分之三十五以及问答教学占百分之五。 2.教学手段上以传统的板书讲述为主,部分内容结合使用电教手段如多媒体、电教片等辅助教 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易于接受。 3讲授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解。 4.一部分讨论教学会穿插在讲授课程中,提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大型、典型、具有实效性案例的讨论原则上以3次及以上为基准,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注意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讨论时,给学生以充分自主,不对与错的直接评价,而是引导学生 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讨论结束时教师做总结。 5.另一部分讨论教学则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对某一特定选题的调研,用小组讲解汇报的方 式进行。将接近5个学时的课堂交由学生组织,引导学生的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辩能力,在 26
26 3.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的关系是什么? 4.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 意义? 5 为什么说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 生? 附注:实验教学安排见《社会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1 社会学概论导论 8 0 0 计8 目标 1 2 社会学研究方法 16 8 0 24 目标 1、目标 2、 目标 3、目标 4 3 个人与社会 4 0 0 4 目标 5 4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4 0 0 4 目标 6、目标 7 5 社会组织 4 0 0 4 目标 6、目标 7 6 社会制度 4 0 0 4 目标 6、目标 7 7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4 0 0 4 目标 6、目标 7 8 社区与城市化 4 0 0 4 目标 6、目标 7 9 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 4 0 0 4 目标 6、目标 7 10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 4 0 0 4 目标 6、目标 7 合 计 64 8 0 56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社会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穿插讨论教学和问答教学,具体内容包括: 1.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复杂,教材语言高度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以讲授 为主,穿插讨论教学和问答教学。各方法全程教学预计比重为:讲授占百分之六十、讨论教学 占百分之三十五以及问答教学占百分之五。 2.教学手段上以传统的板书讲述为主,部分内容结合使用电教手段如多媒体、电教片等辅助教 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易于接受。 3.讲授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解。 4.一部分讨论教学会穿插在讲授课程中,提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大型、典型、具有实效性案例的讨论原则上以 3 次及以上为基准,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注意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讨论时,给学生以充分自主,不对与错的直接评价,而是引导学生 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讨论结束时教师做总结。 5.另一部分讨论教学则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对某一特定选题的调研,用小组讲解汇报的方 式进行。将接近 5 个学时的课堂交由学生组织,引导学生的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辩能力,在
一定程度上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对项目流程的控制能力。 6问答教学分成两部分,分别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开始和结尾。 7安排在课程初期的问答教学目的为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及重点需求,引导学生的学习 自主性,启发学生对新命题的思维自由度,同时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情况,并 及时修正教学学时的分配。安排在课程未期的问答教学主导思想为培养学生解决随机新问题的 能力,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为教师累积对自身教育方法修正的素材。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闭卷考试和作业考核),中期考核(闭卷考试),期未考核(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调查报告)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按以下5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考勤占5%,作业占10%,平时测验5%)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课内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 八、推荐教树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编著,人民出版社、高等教有出版社,2011年第5版。 参考书:E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E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E.涂尔干社会学与哲学.梁栋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参考书: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参考书: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撰写人: 审核人: 正愁变整 斜浅城卡年心叫g的 分管字(整☆绑寄 文学与新间传播学院 2018年7月1日 27
27 一定程度上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对项目流程的控制能力。 6.问答教学分成两部分,分别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开始和结尾。 7.安排在课程初期的问答教学目的为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及重点需求,引导学生的学习 自主性,启发学生对新命题的思维自由度,同时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情况,并 及时修正教学学时的分配。安排在课程末期的问答教学主导思想为培养学生解决随机新问题的 能力,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为教师累积对自身教育方法修正的素材。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闭卷考试和作业考核),中期考核(闭卷考试),期末考核(闭卷考试), 实践考核(调查报告)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按以下 5 项考核指标进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其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其中考勤占 5%,作业占 10%,平时测验 5%)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 课内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1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编著,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版。 参考书:E.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参考书:E.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参考书:E.涂尔干.社会学与哲学. 梁栋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参考书: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参考书: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参考书: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 参考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参考书: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 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 撰写人: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