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个大群类,与人生的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第01节褐云玛瑙螺(Achatinafulica)褐云玛瑙螺是南方常见种类,一般生活在菜园、果园、花园及房屋附近的隐蔽处。有时爬到灌木上。春、夏、秋都甚活跃,通常在晚上出来,因此晨、昏最为常见。它以绿色植物的叶、芽为食,大量繁殖时为害蔬菜、花生等甚剧。在寒冷和干燥的冬天,它就分泌粘液,使壳口封闭,多在枯叶或瓦砾堆中冬眠。一、外剖形态褐云玛瑙螺的驱干和外套膜全部隐藏在螺旋状的贝壳内,而头部和足部活动时伸出壳外,不活动时也缩进壳内。头部前端背侧具有2对触角,由于肌肉的牵引,可以伸缩自如。前对较短,称唇触角;后对较长,尖端各有一眼,称眼触角。前端腹面稍前处有口,口之后左右两各有一唇瓣。这些构造均是重要的感觉器官。足块状,宽大,后端较尖,有足腺(粘液腺)分泌粘液,以润湿皮肤,因此褐云玛瑙螺爬过的地方留有一条粘液的痕迹。生殖孔位于头前端右侧,右眼触角基部的下面。紧靠壳开口的边缘处,有外套膜边缘增厚的领。领部有呼吸孔,内通外套腔形成的肺室,为空气进出的地方,呼吸孔内侧有肛门和排泄孔。贝壳具7个螺层(每旋转1周,便构成1个螺层),相邻两螺层之间陷入的部分称为缝合线,顶端的一层称为螺顶。自壳表面具纵行的花纹,显著多彩。纵贯螺壳内的壳轴不成管状。壳能因不断生长而增大和增厚。褐云玛瑙螺外形褐云玛瑙螺螺壳纵剖二、内部构造1.消化系统消化器官包括口、口球、食道、嗪囊、睡液腺、胃、肝脏、肠、肛门等
第 8 章 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个大群类,与人生的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 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 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朝着 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第 01 节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褐云玛瑙螺是南方常见种类,一般生活在菜园、果园、花园及房屋附近的隐蔽处。有 时爬到灌木上。春、夏、秋都甚活跃,通常在晚上出来,因此晨、昏最为常见。它以绿色 植物的叶、芽为食,大量繁殖时为害蔬菜、花生等甚剧。在寒冷和干燥的冬天,它就分泌 粘液,使壳口封闭,多在枯叶或瓦砾堆中冬眠。 -、外剖形态 褐云玛瑙螺的躯干和外套膜全部隐藏在螺旋状的贝壳内,而头部和足部活动时伸出壳 外,不活动时也缩进壳内。 头部前端背侧具有 2 对触角,由于肌肉的牵引,可以伸缩自如。前对较短,称唇触 角;后对较长,尖端各有一眼,称眼触角。前端腹面稍前处有口,口之后左右两各有一唇 瓣。这些构造均是重要的感觉器官。 足块状,宽大,后端较尖,有足腺(粘液腺)分泌粘液,以润湿皮肤,因此褐云玛瑙 螺爬过的地方留有一条粘液的痕迹。生殖孔位于头前端右侧,右眼触角基部的下面。紧靠 壳开口的边缘处,有外套膜边缘增厚的领。领部有呼吸孔,内通外套腔形成的肺室,为空 气进出的地方,呼吸孔内侧有肛门和排泄孔。 贝壳具 7 个螺层(每旋转 1 周,便构成 1 个螺层),相邻两螺层之间陷入的部分称为 缝合线,顶端的一层称为螺顶。自壳表面具纵行的花纹,显著多彩。纵贯螺壳内的壳轴不 成管状。壳能因不断生长而增大和增厚。 褐云玛瑙螺外形 褐云玛瑙螺螺壳纵剖 二、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消化器官包括口、口球、食道、嗉囊、唾液腺、胃、肝脏、肠、肛门等
口在头的前端腹方。口之后有一膨大的口球,其内有颚和带状的齿舌。齿舌有软骨支持,其上有许多细齿,其内有肌肉,使齿舌能伸缩自如。齿舌伸出口外,可以刨食绿色植物的叶和其他食物,并可缩入齿舌囊中。口球之后连一食道。食道后为膨大的嗪囊,其上附贴着1对略带白色块状的睡液腺,并有2角有触觉作用,第二对触角是喉觉器官。平衡器埋没于足神经节中,乃具平衡作用的小泡状体,形状小,不易辨别。2.生殖系统第02节无齿蚌(Anodonta)无齿蚌又称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理在泥沙中,体后端的出水管、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代谢废物等机能。河蚌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背角无齿蚌(A.woodianawoodiana)及背圆无齿蚌(A.woodianapacifica)在我国分布很广。一、外部形态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项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腹线弧形,背线平直。绞合部无齿,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面生长线明显。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线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二、内部构造1,外套膜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小,边缘光滑。2.足足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于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3.肌肉
口在头的前端腹方。口之后有一膨大的口球,其内有颚和带状的齿舌。齿舌有软骨支 持,其上有许多细齿,其内有肌肉,使齿舌能伸缩自如。齿舌伸出口外,可以刨食绿色植 物的叶和其他食物,并可缩入齿舌囊中。口球之后连一食道。食道后为膨大的嗉囊,其上 附贴着 1 对略带白色块状的唾液腺,并有 2 角有触觉作用,第二对触角是嗅觉器官。平衡 器埋没于足神经节中,乃具平衡作用的小泡状体,形状小,不易辨别。 2.生殖系统 第 02 节无齿蚌(Anodonta) 无齿蚌又称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体后端的 出水管、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代谢废 物等机能。河蚌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背角无齿蚌(A. woodiana woodiana)及背圆无齿蚌(A. woodiana pacifica)在我国分布很广。 一、外部形态 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项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腹 线弧形,背线平直。绞合部无齿,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面生长 线明显。 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 3 肌痕,最大的一 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线为伸足 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 肌痕。 二、内部构造 1.外套膜 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 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 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 小,边缘光滑。 2.足 足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于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 3.肌肉
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antenorretractor),后缩足肌(pposterior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4.消化系统口位于前闭壳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团中,后入围心腔,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方、出水管附近。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存在。河蚌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5.呼吸器官在外套腔内蚌体两侧各具两片状的瓣鳃(lamina),外瓣鳃短于内瓣鳃。每个瓣鳃由内、外二鳃小瓣(lamellae)构成,其前后缘及腹缘愈合成"U"形,背缘为鳃上腔(suprabranchialchamber)。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branchialfilament)构成,表面有纤毛,各鳃丝间有横的丝间隔(interfilamentajunction)相连,上有小孔称鳃孔(ostrium)。二鳃小瓣间有瓣间隔(interlamellarjunction),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小管称为水管(watertube)。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几个质棍(chitinousrod)。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管进入外套腔,经鳃孔到鳃腔内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时经蚌体内的水可达40L,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颗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鳃尚可辅助摄食。外瓣鳃的鳃腔又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直至钩介幼虫形成。6.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心脏位于内脏团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成。心室向前、向后各伸出一条大动脉。向前伸的前大动脉(aorta)沿肠的背侧前行,向后伸的后大动脉沿直肠腹侧后行。以后各分支成小动脉(artery)至外套膜及身体各部最后汇集于血窦(外套窦、足窦、中央窦等),后入静脉,经肾静脉入肾,排除代谢产物,再经入鳃静脉入鳃,进行气体交换,经出鳃静脉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静脉入心耳,即外套循环
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 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 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antenor retractor),后缩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连于足,一端附 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 4.消化系统 口位于前闭壳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 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 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团中,后入围心腔,直肠穿过心室,肛 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方、出水管附近。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 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 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 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 存在。 河蚌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 5.呼吸器官 在外套腔内蚌体两侧各具两片状的瓣鳃(lamina),外瓣鳃短于内瓣鳃。每个瓣鳃由 内、外二鳃小瓣(lamellae)构成,其前后缘及腹缘愈合成“U”形,背缘为鳃上腔 (suprabranchial chamber)。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branchial filament)构成,表 面有纤毛,各鳃丝间有横的丝间隔(interfilamenta junction)相连,上有小孔称鳃孔 (ostrium)。二鳃小瓣间有瓣间隔(interlamellar junction),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 小管称为水管(water tube)。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 作用的几个质棍(chitinous rod)。 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管进入外套腔,经鳃孔到鳃腔内, 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外 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功能。每 24 小时经蚌体内的水可达 40L,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 微小食物颗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鳃尚可辅助摄食。外瓣鳃的鳃腔又是受精卵发育的 地方,直至钩介幼虫形成。 6.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 心脏位于内脏团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 成。心室向前、向后各伸出一条大动脉。向前伸的前大动脉(aorta)沿肠的背侧前行,向 后伸的后大动脉沿直肠腹侧后行。以后各分支成小动脉(artery)至外套膜及身体各部, 最后汇集于血窦(外套窦、足窦、中央窦等〕,后入静脉,经肾静脉入肾,排除代谢产 物,再经入鳃静脉入鳃,进行气体交换,经出鳃静脉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静脉入心 耳,即外套循环
无齿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无色,其与氧结合能力不及血红蛋白。一般软体动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过3mg。血液中含变形虫状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变形虫状细胞聚集,其伪足部分互相结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无纤维蛋白原)。7.排泄器官具一对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又称鲍雅诺氏器(organofBojanus),还有围心腔腺,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sorgan)。肾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形。前者在下,肾口开于围心腔;后者在上,肾孔开口于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各组织间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8.神经系统无齿蚌具有3对神经节。脑、足、脏3对神经节之间有神经连索相连接,脑脏神经连索较长,明显。(1)脑神经节:位于前闭壳肌下方、食道两侧为,很小,实为脑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合并形成,可称为脑侧神经节。(2)足神经节:在足的前缘靠上部,埋在足内,长形,左右二者结合在一起。(3)脏神经节:一对,已愈合,呈蝶状,位于后闭壳肌的腹侧的上皮下面,较大。蚌的感官不发达,位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司身体的平衡。脏神经节上面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另外在外套膜、唇片及水管周围有感觉细胞的分布。9.生殖和个体发育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腺体,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短,生殖孔开口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液作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在鳃腔中越冬。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幼虫具双壳,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幼虫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淡水中鲂(Rhodaus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如此蚌的钩介幼虫有机会接触劈,可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中,形成囊状。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达性成熟
无齿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无色,其与氧结合 能力不及血红蛋白。一般软体动物 100ml 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过 3mg。血液中含变形虫状 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变形虫状细胞聚集,其伪足 部分互相结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无纤维蛋白原)。 7.排泄器官 具一对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又称鲍雅诺氏器(organ of Bojanus),还有围心腔腺, 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s organ)。肾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 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形。前者在下,肾口开于围心腔;后者在上,肾孔开口于 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 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各组织间 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 8.神经系统 无齿蚌具有 3 对神经节。脑、足、脏 3 对神经节之间有神经连索相连接,脑脏神经连 索较长,明显。 (1)脑神经节:位于前闭壳肌下方、食道两侧为,很小,实为脑神经节和侧神经节 合并形成,可称为脑侧神经节。 (2)足神经节:在足的前缘靠上部,埋在足内,长形,左右二者结合在一起。 (3)脏神经节:一对,已愈合,呈蝶状,位于后闭壳肌的腹侧的上皮下面,较大。 蚌的感官不发达,位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司 身体的平衡。脏神经节上面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 器。另外在外套膜、唇片及水管周围有感觉细胞的分布。 9.生殖和个体发育 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腺体,精巢乳白色、卵巢淡 黄色。生殖导管短,生殖孔开口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 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液作 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经 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 在鳃腔中越冬。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 面盘幼虫)。幼虫具双壳,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钩,且具齿。腹部 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幼 虫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淡水中鳑鮍(Rhodaus 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 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如此蚌的钩介幼虫有机会接触鳑鮍,可寄生在鱼的鳃、鳍等 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中,形成囊状。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鱼 的养分。经 2-5 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 5 年方达性成熟
第03节乌贼(Sepia)乌贼俗称墨鱼,渔业捕捞量很大,肉鲜美,富营养。生活在温暖海洋中,游泳快速主要以甲壳类为食,也捕食鱼类及其他软体动物等。一、外部形态身体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3部分,躯干相当于内脏团,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质内壳。1.头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四周围具口膜,外围有5对腕。头两侧具一对发达的眼,构造复杂。眼后下方有一椭圆形的小窝,称觉陷,为嗅觉器官,相当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2.足已特化成腕和漏斗。腕10条,左右对称排列,背部正中央为第一对,向腹侧依次为2-5对,其中第4对腕特别长,末端膨大呈舌状,称为触腕(tentaculararm),可以捕食能缩入触腕囊内。各腕的内侧均具4行带柄的吸盘,触腕只在未端状部内侧有10行小吸盘,此称触腕穗(tentacularclub)。雄性左侧第5腕的中间吸盘退化,特化为生殖腕或称茎化腕(hectocotylizedarms)。可输送精英入雌体内,起到交配器的作用。漏斗位于头的腹侧,基部宽大,隐于外套腔内,其腹面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的软骨凹陷称闭锁槽(adheringgroove)。与外套膜腹侧左右的闭锁突(adheringridge)相吻合,如子母扣状,称闭锁器(adheringapparatus),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漏斗前端呈筒状水管,露在外套膜外,水管内有一舌瓣,可防止水逆流。当闭锁器开启,肌肉性外套膜扩张,海水自外套膜孔流入外套腔;闭锁器扣紧,关闭外套膜孔,外套膜收缩,压水自漏斗的水管喷出。此为乌贼运动的动力。3.驱躯干躯干呈袋状,背腹略扁,位于头后。外被肌肉非常发达的外套膜,其内即为内脏团。驱干两侧具鳍,鳍在驱干未端分离,鳍在游泳中起平衡作用。由于驱十背侧上皮下具有色素细胞,可使皮肤改变颜色的深浅。乌贼驱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驱干未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腹,相反一侧为背。但根据软体动物的体制与乌贼的形态比较,其前端应为腹侧,因足位
第 03 节乌贼(Sepia) 乌贼俗称墨鱼,渔业捕捞量很大,肉鲜美,富营养。生活在温暖海洋中,游泳快速, 主要以甲壳类为食,也捕食鱼类及其他软体动物等。 一、外部形态 身体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 3 部分,躯干相当于内脏团,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质 内壳。 1.头 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四周围具口膜,外围有 5 对腕。头两侧具一对发达 的眼,构造复杂。眼后下方有一椭圆形的小窝,称嗅觉陷,为嗅觉器官,相当腹足类的嗅 检器,为化学感受器。 2.足 已特化成腕和漏斗。腕 10 条,左右对称排列,背部正中央为第一对,向腹侧依次为 2-5 对,其中第4 对腕特别长,末端膨大呈舌状,称为触腕(tentacular arm),可以捕食, 能缩入触腕囊内。各腕的内侧均具 4 行带柄的吸盘,触腕只在末端舌状部内侧有 10 行小 吸盘,此称触腕穗(tentacular club)。雄性左侧第 5 腕的中间吸盘退化,特化为生殖腕或 称茎化腕(hectocotylized arms)。可输送精荚入雌体内,起到交配器的作用。 漏斗位于头的腹侧,基部宽大,隐于外套腔内,其腹面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的软骨凹陷 称闭锁槽(adhering groove)。与外套膜腹侧左右的闭锁突(adhering ridge)相吻合,如子 母扣状,称闭锁器(adhering apparatus),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漏斗前端呈筒状水 管,露在外套膜外,水管内有一舌瓣,可防止水逆流。 当闭锁器开启,肌肉性外套膜扩张,海水自外套膜孔流入外套腔;闭锁器扣紧,关闭外套 膜孔,外套膜收缩,压水自漏斗的水管喷出。此为乌贼运动的动力。 3.躯干 躯干呈袋状,背腹略扁,位于头后。外被肌肉非常发达的外套膜,其内即为内脏团。 躯干两侧具鳍,鳍在躯干末端分离,鳍在游泳中起平衡作用。由于躯十背侧上皮下具有色 素细胞,可使皮肤改变颜色的深浅。 乌贼躯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躯干未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 腹,相反一侧为背。但根据软体动物的体制与乌贼的形态比较,其前端应为腹侧,因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