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必考部分 专题二十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 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 济、阴阳和谐的价值取向。“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 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认外在命运),主张依 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构成了“阳刚文化”的特色。几千年 来,这种“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 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同时,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 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刚毅果决,不屈不 挠,胸怀宽广,敢作敢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深邃 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迈的气概,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 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 面。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与“阳刚文化”相对的“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历代王朝 的扶持下也逐渐滋生起来,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反的影响。 阴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他有一个著名的 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庄子及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 张要以“心斋”“坐忘”,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相信可以凭借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老庄的阴柔思想虽然遭到荀子 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张“无欲” 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同的 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 法家的“法、术、势”主张则有点“阴刚”的味道。总之,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 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 但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董 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是这一转折的标志。他提出“贵阳而 贱阴”原则,并将其与“王道之三纲”联系在一起,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诸在上 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皆为其上阴。”这种比附和分割,显然是为推行其纲常 政治服务的。这样一来,“阳刚文化”就在这种比附和分割中被消解了。例如: 以男人为阳,以女人为阴,已然意味着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而以“在上者为阳, 在下者为阴”,则使绝大多数男人也被划入阴柔的行列,男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 处于妇女在家庭中同样的境地。可见,将“阳”归于“在上者”,将“阴”归于 “在下者”,同时又主张“贵阳而贱阴”,就无疑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因为人人都有“阴阳”两面,对下对上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因为“在下者”终究是绝大多数人,要求他们处
2015 届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必考部分 专题二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 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 济、阴阳和谐的价值取向。“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 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认外在命运),主张依 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构成了“阳刚文化”的特色。几千年 来,这种“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 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同时,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 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刚毅果决,不屈不 挠,胸怀宽广,敢作敢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深邃 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迈的气概,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 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 一面。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与“阳刚文化”相对的“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历代王朝 的扶持下也逐渐滋生起来,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反的影响。 “阴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他有一个著名的 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庄子及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 张要以“心斋”“坐忘”,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相信可以凭借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老庄的阴柔思想虽然遭到荀子 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张“无欲”, 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同的 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 法家的“法、术、势”主张则有点“阴刚”的味道。总之,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 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 但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董 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是这一转折的标志。他提出“贵阳而 贱阴”原则,并将其与“王道之三纲”联系在一起,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诸在上 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皆为其上阴。”这种比附和分割,显然是为推行其纲常 政治服务的。这样一来,“阳刚文化”就在这种比附和分割中被消解了。例如: 以男人为阳,以女人为阴,已然意味着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而以“在上者为阳, 在下者为阴”,则使绝大多数男人也被划入阴柔的行列,男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 处于妇女在家庭中同样的境地。可见,将“阳”归于“在上者”,将“阴”归于 “在下者”,同时又主张“贵阳而贱阴”,就无疑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因为人人都有“阴阳”两面,对下对上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因为“在下者”终究是绝大多数人,要求他们处
“阴”境而尚“柔”道,就会压抑多数人。即便是最高的“在上者”皇帝,在 “天”的下面也要“敬天法祖”,保持谦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通过 各种强制和教化推行这样的“抱阴守雌”文化,从心理和行为上压抑了社会上的 阳刚之气,造成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使“阴柔文化”实际上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姿态。 (节选自2012年6月15日《北京日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阳刚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 B.中国早期,“阳刚文化”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 C.“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开始滋生起来,给民族文化造成了另一种风格。 D.中华文化显现出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 E.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使“阴柔文化”走上了主导地 位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阳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B.老子的道家学说是“阴柔文化”的代表之一。 C.儒家与道家相同,都主张“尚柔 D.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是阳与阴的关系。 3.根据文意,说说“阳刚文化”与“阴柔文化”分别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哪 些影响? 4.文章说,“阳刚文化”“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 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你理解的“阳刚文化”的内涵有哪些?请古今各举 例,说说你对文章该观点的理解
“阴”境而尚“柔”道,就会压抑多数人。即便是最高的“在上者”皇帝,在 “天”的下面也要“敬天法祖”,保持谦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通过 各种强制和教化推行这样的“抱阴守雌”文化,从心理和行为上压抑了社会上的 阳刚之气,造成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使“阴柔文化”实际上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姿态。 (节选自 2012 年 6 月 15 日《北京日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阳刚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 B.中国早期,“阳刚文化”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 C.“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开始滋生起来,给民族文化造成了另一种风格。 D.中华文化显现出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 E.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使“阴柔文化”走上了主导地 位。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阳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B.老子的道家学说是“阴柔文化”的代表之一。 C.儒家与道家相同,都主张“尚柔”。 D.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是阳与阴的关系。 3.根据文意,说说“阳刚文化”与“阴柔文化”分别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哪 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文章说,“阳刚文化”“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 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你理解的“阳刚文化”的内涵有哪些?请古今各举一 例,说说你对文章该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以史为鉴与以史为乐 周黎明 严格说,一般的历史片,历史是手段,戏剧才是目标,再忠于史实的电影人也不 必成为历史学家,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故事讲好。电影人跟小说家一样,有虚构的 权力,但如何使用这个权力却能决定影片的档次。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用真 实的历史背景叠加虚构的爱情故事,强化了观众的感情投入。在这个故事里,历 史是为爱情服务的。李仁港的《鸿门宴》和陆川的《王的盛宴》讲的是同一个历 史故事,前者按照现代观念编撰了很多细节,让故事更加吸引人,尤其是吸引年 轻人,而后者力图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娱乐性或观赏性的角度,似乎《鸿 门宴》比《王的盛宴》更胜一筹,而后者更努力于多义性的阐释 正因为所有的历史片、历史剧均不是百分之百的历史,故哪些细节采用史料、哪 些采用虚构,能看出创作者的功力。功力不足者,没弄清历史真相便瞎编乱造, 难免要弄出一些张冠李戴的事儿来;认真负责的创作者,会先把历史研究透,然 后再决定在哪个环节动手术。《一九四二》中的“二战”背景,尤其是蒋介石在 重庆所听的报告,把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进行了压缩,这显然不是编剧没查阅史 书,而是剧情需要如此浓缩,若真按照事件的顺序一一呈现,那就需要电视连续 剧这种艺术形式了。《勇敢的心》对发生在13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做了相当 大的细节改动,但从本质讲,它体现了当年英雄为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精神 故连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也欣然接受了电影的“改造” 有时,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歪曲历史,只是调整了侧重点,将史料中某 些细节加以放大,以增强视听刺激。迈克尔·贝的《珍珠港》极其详尽地再现了 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过程,未见有大的杜撰,但整体效果如同电子游戏,无数的伤 亡却无法引发观众的悲悯。同样描写“二战”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有大段战 争场面,但效果截然不同,可谓震撼人心。细究起来,同样是反映战争暴力,前 者偏卡通化,后者非常写实,揭露了战争的残忍。对比《一九四二》中日军飞机 轰炸撤退的中国军队及难民那几段,画面略微多了一点,使得观众心理从悲痛愤 怒走向麻木;若再多一点,便有娱乐化之嫌了,也有别于影片总体的节制风格。 我们拍摄的某些近现代题材的历史片,充满了说教味道,既不好看,亦无深意。 近年来,这类影片开始向类型化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因为类型化至少 能提高观赏价值,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片除了明星阵容 还有历史辅导教材的功能。但比这更高的境界是写人,通过描写活生生的人,来 呈现历史的必然。最好的戏剧,都是人物推动剧情,而不是剧情驱动人物,那些 惊天动地的宏大事件更是如此。因此,我们的重大题材历史片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真正的经典作品必须同时经受时间和地域的考验,不仅过了纪念日依然不会过 时,而且要能打动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观众。 我无意贬低以史为乐的影片,毕竟多数观众进影院是为了消遣。多数情况下,以 史为乐的影片要比以史为鉴的影片更加卖座。拍摄一部认真的历史片需要深厚的 积累和极大的勇气,很可能吃力不讨好。历史片投资较高,若不加入娱乐元素, 观众可能敬而远之。因此,电影人往往待功成名就、为片商赚足钱以后,才敢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以史为鉴与以史为乐 周黎明 严格说,一般的历史片,历史是手段,戏剧才是目标,再忠于史实的电影人也不 必成为历史学家,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故事讲好。电影人跟小说家一样,有虚构的 权力,但如何使用这个权力却能决定影片的档次。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用真 实的历史背景叠加虚构的爱情故事,强化了观众的感情投入。在这个故事里,历 史是为爱情服务的。李仁港的《鸿门宴》和陆川的《王的盛宴》讲的是同一个历 史故事,前者按照现代观念编撰了很多细节,让故事更加吸引人,尤其是吸引年 轻人,而后者力图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娱乐性或观赏性的角度,似乎《鸿 门宴》比《王的盛宴》更胜一筹,而后者更努力于多义性的阐释。 正因为所有的历史片、历史剧均不是百分之百的历史,故哪些细节采用史料、哪 些采用虚构,能看出创作者的功力。功力不足者,没弄清历史真相便瞎编乱造, 难免要弄出一些张冠李戴的事儿来;认真负责的创作者,会先把历史研究透,然 后再决定在哪个环节动手术。《一九四二》中的“二战”背景,尤其是蒋介石在 重庆所听的报告,把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进行了压缩,这显然不是编剧没查阅史 书,而是剧情需要如此浓缩,若真按照事件的顺序一一呈现,那就需要电视连续 剧这种艺术形式了。《勇敢的心》对发生在 13 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做了相当 大的细节改动,但从本质讲,它体现了当年英雄为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精神, 故连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也欣然接受了电影的“改造”。 有时,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歪曲历史,只是调整了侧重点,将史料中某 些细节加以放大,以增强视听刺激。迈克尔·贝的《珍珠港》极其详尽地再现了 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过程,未见有大的杜撰,但整体效果如同电子游戏,无数的伤 亡却无法引发观众的悲悯。同样描写“二战”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有大段战 争场面,但效果截然不同,可谓震撼人心。细究起来,同样是反映战争暴力,前 者偏卡通化,后者非常写实,揭露了战争的残忍。对比《一九四二》中日军飞机 轰炸撤退的中国军队及难民那几段,画面略微多了一点,使得观众心理从悲痛愤 怒走向麻木;若再多一点,便有娱乐化之嫌了,也有别于影片总体的节制风格。 我们拍摄的某些近现代题材的历史片,充满了说教味道,既不好看,亦无深意。 近年来,这类影片开始向类型化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因为类型化至少 能提高观赏价值,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片除了明星阵容, 还有历史辅导教材的功能。但比这更高的境界是写人,通过描写活生生的人,来 呈现历史的必然。最好的戏剧,都是人物推动剧情,而不是剧情驱动人物,那些 惊天动地的宏大事件更是如此。因此,我们的重大题材历史片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真正的经典作品必须同时经受时间和地域的考验,不仅过了纪念日依然不会过 时,而且要能打动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观众。 我无意贬低以史为乐的影片,毕竟多数观众进影院是为了消遣。多数情况下,以 史为乐的影片要比以史为鉴的影片更加卖座。拍摄一部认真的历史片需要深厚的 积累和极大的勇气,很可能吃力不讨好。历史片投资较高,若不加入娱乐元素, 观众可能敬而远之。因此,电影人往往待功成名就、为片商赚足钱以后,才敢涉
足此类项目。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时,均做好 了赔钱的心理准备,而冯小刚则明确表示,拍《一九四二》是他从影的最大心愿, 等了19年才实现,显然是靠他一路飘红的票房纪录。通俗地说,他们已经输得 起了,所以才敢把影片处理得偏“闷”,不刻意追求娱乐性。一些试图兼顾思想 性和娱乐性的历史片,反而两头不讨好,既把历史庸俗化,又没法给足观众乐子。 从这个角度,纯粹以史为鉴的影片令人起敬,它们不是迎合观众,而是引导观众 去思考历史,防止悲剧再现。敢于拍这种影片的人,至少体现出艺术家的责任感 (节选自2012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以史为鉴与以史为乐的历史片都有虚构成分 B.以史为乐的影片更注重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C.历史片虚构的好坏,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功力。 D.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歪曲历史。 E.历史片若不加入娱乐元素,观众就会敬而远之。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以史为鉴”的历史片特点的一项是( A.将史料中某些细节放大,以增强视听刺激 B.致力于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研究。 C.注重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D.表现人的精神,引导观众思考历史。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敢于拍这种影片的人,至少体现出艺术家的责任感”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根据文意,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当前国产的“以史为乐”的历史片还应该 在哪些方面努力
足此类项目。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时,均做好 了赔钱的心理准备,而冯小刚则明确表示,拍《一九四二》是他从影的最大心愿, 等了 19 年才实现,显然是靠他一路飘红的票房纪录。通俗地说,他们已经输得 起了,所以才敢把影片处理得偏“闷”,不刻意追求娱乐性。一些试图兼顾思想 性和娱乐性的历史片,反而两头不讨好,既把历史庸俗化,又没法给足观众乐子。 从这个角度,纯粹以史为鉴的影片令人起敬,它们不是迎合观众,而是引导观众 去思考历史,防止悲剧再现。敢于拍这种影片的人,至少体现出艺术家的责任感。 (节选自 2012 年 12 月 25 日《人民日报》)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以史为鉴与以史为乐的历史片都有虚构成分。 B.以史为乐的影片更注重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C.历史片虚构的好坏,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功力。 D.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歪曲历史。 E.历史片若不加入娱乐元素,观众就会敬而远之。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以史为鉴”的历史片特点的一项是( ) A.将史料中某些细节放大,以增强视听刺激。 B.致力于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研究。 C.注重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D.表现人的精神,引导观众思考历史。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敢于拍这种影片的人,至少体现出艺术家的责任感”?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根据文意,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当前国产的“以史为乐”的历史片还应该 在哪些方面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专题二十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线原创】 、1.BC解析:A项太绝对,原文说“‘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 傲的精神境界。”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 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E项夸大作用,原文是“从汉代‘独 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 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是这一转折的标志。 2.B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几千年来,这种‘阳刚文化’……造就了 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他们……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 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C项是非颠倒,原 文是“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 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D项只是董仲舒等人为维护纲常政治所 持的观点。 3.(1)①“阳刚文化”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 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②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 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2)①“阴柔文化”造就了部分读书人懂得谦抑,淡泊名利,独善其身的思想; ②造成了对妇女、下层人士的歧视和压迫的不良思想;③从心理和行为上压抑了 社会上的阳刚之气,让大多数人感到压抑,甚至造成分裂的人格。 4.示例:(1)“阳刚文化”的内涵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刚毅果决,不屈不挠:胸怀宽广,敢作敢为。(2)被列宁称为“中国 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敢作敢为,坚持变法,矢志不渝:现代作家朱自清 宁死不买美援面粉,他对妻子说:“人穷志不穷,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决不乞求美国的所谓恩赐。”正是中国的“阳刚文化”影响了他们的精神与气 质,造就了他们的不朽功业与伟大气魄。 二、1.DE解析:D项夸大范围,原文是“有时,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 歪曲历史”。E项混淆偶然和必然,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历史片投资较髙,若 不加入娱乐元素,观众可能敬而远之” 2.A解析:A项张冠李戴,这是“某些以史为乐的历史片”的特点,原文是“有 时,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歪曲历史,只是调整了侧重点,将史料中某些 细节加以放大,以增强视听刺激”。 3.①“这种影片”指纯粹以史为鉴的影片,这种影片不迎合观众,不为经济利 益,而是引导观众去思考历史,防止悲剧再现;②拍摄这样的历史片,需要认真 的态度,深厚的积累和极大的勇气;③敢于拍这种影片的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致力于通过描写活生生的人,来呈现历史的必然。 4.①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尽量弄清历史真相,把历史硏究透,在此基础上再 虚构;②放大细节,“改造”历史,增加娱乐元素,增强视听效果,但不要把历 史庸俗化;③宣传时应坦承哪些是虚构的部分,不要糊弄观众:④了解国情民情, 了解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尊重观众的审美习惯
专题二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线原创】 一、1.BC 解析:A 项太绝对,原文说“‘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 傲的精神境界。”D 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 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E 项夸大作用,原文是“从汉代‘独 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 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是这一转折的标志。” 2.B 解析:A 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几千年来,这种‘阳刚文化’……造就了 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他们……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 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C 项是非颠倒,原 文是“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 ‘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D 项只是董仲舒等人为维护纲常政治所 持的观点。 3.(1)①“阳刚文化”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 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②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 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2)①“阴柔文化”造就了部分读书人懂得谦抑,淡泊名利,独善其身的思想; ②造成了对妇女、下层人士的歧视和压迫的不良思想;③从心理和行为上压抑了 社会上的阳刚之气,让大多数人感到压抑,甚至造成分裂的人格。 4.示例:(1)“阳刚文化”的内涵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刚毅果决,不屈不挠;胸怀宽广,敢作敢为。(2)被列宁称为“中国 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敢作敢为,坚持变法,矢志不渝;现代作家朱自清 宁死不买美援面粉,他对妻子说:“人穷志不穷,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决不乞求美国的所谓恩赐。”正是中国的“阳刚文化”影响了他们的精神与气 质,造就了他们的不朽功业与伟大气魄。 二、1.DE 解析:D 项夸大范围,原文是“有时,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 歪曲历史”。E 项混淆偶然和必然,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历史片投资较高,若 不加入娱乐元素,观众可能敬而远之”。 2.A 解析:A 项张冠李戴,这是“某些以史为乐的历史片”的特点,原文是“有 时,以史为乐的历史片并不篡改或歪曲历史,只是调整了侧重点,将史料中某些 细节加以放大,以增强视听刺激”。 3.①“这种影片”指纯粹以史为鉴的影片,这种影片不迎合观众,不为经济利 益,而是引导观众去思考历史,防止悲剧再现;②拍摄这样的历史片,需要认真 的态度,深厚的积累和极大的勇气;③敢于拍这种影片的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致力于通过描写活生生的人,来呈现历史的必然。 4.①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尽量弄清历史真相,把历史研究透,在此基础上再 虚构;②放大细节,“改造”历史,增加娱乐元素,增强视听效果,但不要把历 史庸俗化;③宣传时应坦承哪些是虚构的部分,不要糊弄观众;④了解国情民情, 了解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尊重观众的审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