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人教通用)语文大二轮复习配套试题:古代诗歌鉴赏 语文 1.(2014北京,7,7分)“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 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 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 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 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 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 分)() 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 [答案]1.①B②A③B [解析]1.①B.出自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 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并没有写出“明月”之景。A.出自晏殊的《中 秋月》:“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 孤。”“一轮”即用车轮比喻圆圆的月亮,圆月绕转庭梧,正值寒霜之际,显得格 外冷寂,羁旅异乡的客人在中秋之夜无法还乡,孤单而落寞。C.出自苏轼的《阳关 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 何处看。”“玉盘”比喻洁白晶莹的月亮。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 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升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D.出自李朴 的《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 里明。”“宝镜”比喻月亮像一面宝镜般明亮、透彻。在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 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是A 项,“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滩”,该句出自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B.“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意思是“当明月照射髙楼时不要独自依 倚”,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 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 月楼髙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C.“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恨 不得一夜就能飞到镜湖”,表达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D.“夜吟应觉月光寒”的意思是“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出自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 勤为探看
2015 高考(人教通用)语文大二轮复习配套试题:古代诗歌鉴赏 语文 1. (2014 北京,7,7 分)“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 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 是(3 分)(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 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 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 吟 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 分)( )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答案] 1.①B ②A ③B [解析] 1.①B.出自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 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并没有写出“明月”之景。A.出自晏殊的《中 秋月》:“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 孤。” “一轮”即用车轮比喻圆圆的月亮,圆月绕转庭梧,正值寒霜之际,显得格 外冷寂,羁旅异乡的客人在中秋之夜无法还乡,孤单而落寞。C.出自苏轼的《阳关 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 何处看。”“玉盘”比喻洁白晶莹的月亮。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 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升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D.出自李朴 的《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 里明。”“宝镜”比喻月亮像一面宝镜般明亮、透彻。在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 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是 A 项,“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滩”,该句出自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B.“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意思是“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 倚”,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 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 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C.“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恨 不得一夜就能飞到镜湖”,表达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D.“夜吟应觉月光寒”的意思是“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出自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 勤为探看
③《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月下联诗,史湘云说了句“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对了“冷月葬诗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 能对。好个‘葬诗魂’!” 2.(天津市蓟县邦均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陆游两首诗,回答后 面的问题。(6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小园四首(其二)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1)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分) (2)两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略加分析。(3分) [答案]2.(1)示例: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希望为国家出 力而不愿居闲的愤懑与无奈之情。(2分)前一首,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骑驴入川, 饮酒吟诗的远游征途情境,抒发了诗人内心因受排斥苦闷和不愿居闲成为诗人的 无奈;后一首通过诗人一生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晚年隐居乡里壮志 难酬的愁苦。(2分) (2)抒情方式上,前一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通过刻划诗人征途中骑驴饮 酒吟诗这一苦中作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征途远行的孤独、遭受排斥的愤闷和壮 志难酬的无奈,并通过反问和“远游无处不销魂”的直抒胸臆,来加强情感 (2分)后一首则是通过写景、叙事的方式间接抒情,诗歌前两句从听觉和视觉 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乡的田园之景,后两句则叙述自己一生前后的不同经历,在 对比中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希望与无奈。(2分) [解析]2.(1)《剑门道中遇微雨》作于1172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 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这首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 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 时常常“寝饭鞍马间”(《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 外最繁华的城市。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他此行是由前线 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诗人倍感怀才不遇,报国无 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小园四首 (其二)》写的是:村子周围到处都是斑鸠的咕咕啼叫声,田里的水上涨逼近漫 过刚刚长出的秧苗,我不远万里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却是从邻居的农夫那里学习 春耕。陆游一生关心国家,渴望搏杀疆场,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才回归田园,因 此,享受乡村美景,去过那种“却从邻父学春耕”的闲适生活,并非诗人本意, 而实属无奈。 (2)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 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 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 志等。 3.(重庆市五区2014届高三第一次学生学业调研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 回答问题。(7分) 秋怀 欧阳修
③《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月下联诗,史湘云说了句“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对了“冷月葬诗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 能对。好个‘葬诗魂’!” 2.(天津市蓟县邦均中学 2014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阅读下面陆游两首诗,回答后 面的问题。(6 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小园四首(其二)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⑴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 分) ⑵两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略加分析。(3 分) [答案] 2.(1) 示例: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希望为国家出 力而不愿居闲的愤懑与无奈之情。(2 分)前一首,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骑驴入川, 饮酒吟诗的远游征途情境,抒发了诗人内心因受排斥苦闷和不愿居闲成为诗人的 无奈;后一首通过诗人一生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晚年隐居乡里壮志 难酬的愁苦。(2 分) ⑵抒情方式上,前一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通过刻划诗人征途中骑驴饮 酒吟诗这一苦中作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征途远行的孤独、遭受排斥的愤闷和壮 志难酬的无奈,并通过反问和“远游无处不销魂” 的直抒胸臆,来加强情感; (2 分)后一首则是通过写景、叙事的方式间接抒情,诗歌前两句从听觉和视觉 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乡的田园之景,后两句则叙述自己一生前后的不同经历,在 对比中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希望与无奈。(2 分) [解析] 2.(1) 《剑门道中遇微雨》作于 1172 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 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这首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 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 时常常“寝饭鞍马间” (《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 外最繁华的城市。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他此行是由前线 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诗人倍感怀才不遇,报国无 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小园四首 (其二)》写的是:村子周围到处都是斑鸠的咕咕啼叫声,田里的水上涨逼近漫 过刚刚长出的秧苗,我不远万里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却是从邻居的农夫那里学习 春耕。陆游一生关心国家,渴望搏杀疆场,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才回归田园,因 此,享受乡村美景,去过那种“却从邻父学春耕” 的闲适生活,并非诗人本意, 而实属无奈。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 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 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 志等。 3.(重庆市五区 2014 届高三第一次学生学业调研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 回答问题。(7 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1)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 用?(3分) 答: (2)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 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3.(1)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名词叠用”亦可】手法, 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 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秋怀”重在“怀”,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 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 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 家归隐超然的生活。(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出儒家“忧国事”、道家 “望归隐”即可。4分,一点2分) [解析]3.(1)本小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注意答题三步骤: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③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小题考査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方法分五步:①看标题,② 看作者,③看序注,④找诗眼,⑤品意象 4.(浙江省宁波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1-22题。(7分)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汉文陵:汉文帝刘桓的陵墓,即霸陵,与秦始皇墓距离近 ②汴河:即大运河,即隋炀帝时疏浚开掘的通济渠 21.这两首诗从写作内容的角度看,都属于 诗,许浑的诗借 古墓而寄寓观点,皮日休的诗则借大运河表达对 和对开凿 运河的肯定。(3分,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 2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4.21.答案咏史诗(1分)隋炀帝荒淫生活的批判(2分) 22.答案许诗先描写眼前的髙坟,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势入浮云亦 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形成鲜明对照。同样是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①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1)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 用?(3 分) 答: (2)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 , 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 3.(1)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 、“名词叠用” 亦可】手法, 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 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3 分。手法 1 分,作用 2 分) (2)“秋怀” 重在“怀” ,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 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 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 家归隐超然的生活。(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出儒家“忧国事” 、道家 “望归隐” 即可。4 分,一点 2 分) [解析] 3.(1)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注意答题三步骤: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③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方法分五步:①看标题,② 看作者,③看序注,④找诗眼,⑤品意象。 4.(浙江省宁波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21-22 题。(7 分)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①。 汴河②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汉文陵:汉文帝刘桓的陵墓,即霸陵,与秦始皇墓距离近。 ②汴河:即大运河,即隋炀帝时疏浚开掘的通济渠。 21.这两首诗从写作内容的角度看,都属于 ▲ 诗,许浑的诗借 古墓而寄寓观点,皮日休的诗则借大运河表达对 ▲ 和对开凿 运河的肯定。(3 分,第一空 1 分,第二空 2 分。) 2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 [答案] 4.21.答案 咏史诗(1 分) 隋炀帝荒淫生活的批判(2 分) 22.答案许诗先描写眼前的高坟,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势入浮云亦 是崩” ,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形成鲜明对照。同样是
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对比路人之行为态度,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皮诗先以“尽道”与“至今”形成对比,对自古以来的观点进行辨析, 肯定运河之功。后用一个“若”字引出隋炀帝与大禹的对比,表达对隋炀帝荒 淫生活的批评。(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4.2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D。两首诗都属于咏史诗,诗的大意并不难懂,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难 概括出来。本题难度适中 2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析时 就是看分别是拿什么与什么对比,突出哪一方面,一般咏史诗都是为了怀古伤今。 5.(四川省南充市高2014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 题。(8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 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 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5.(1)答案“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 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 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4分 (②)答案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 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 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4分) [解析]5.(1)本题考査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 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 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 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 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 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 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 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 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 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 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 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6.(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对比路人之行为态度,表明自己的观点。 (2 分)皮诗先以“尽道” 与“至今” 形成对比,对自古以来的观点进行辨析, 肯定运河之功。后用一个“若” 字引出隋炀帝与大禹的对比,表达对隋炀帝荒 淫生活的批评。(2 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4.2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D。两首诗都属于咏史诗,诗的大意并不难懂,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难 概括出来。本题难度适中。 2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析时 就是看分别是拿什么与什么对比,突出哪一方面,一般咏史诗都是为了怀古伤今。 5.(四川省南充市高 2014 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 题。(8 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 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 ,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 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 二字的妙处。(4 分)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5.(1)答案 “悠悠” 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 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 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4 分) (2)答案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 树” 以及“雨” 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 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 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4 分) [解析] 5.(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 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 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 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 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 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 (李煜《清平乐》),一觉醒 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 移向 室外的“青苔” 、“红树” 。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 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 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 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 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 似乎也在默默 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6.(四川省乐山市高中 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的好?(4分) (②)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4分) [答案]6.(1)①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宣城秋境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 “山晚”“晴空”的澄彻明净,可任意纵目的畅快惬意。②用比拟,以“明镜” 写秋水的澄明和“晚晴”时的水光潋潋,用“彩虹”状双桥在夕阳下的倒影, 写出秋色斑斓的水光天气。③以动写静,“夹”不但写出宣城处于双溪之中的 轮廓,而且活化了溪流绕城而过的形象:“落”使地上桥影拥有从天而降的动 感,令人遐想。④江水,双桥相映成趣,互为烘托。“明镜”让彩虹的色彩更 为瑰丽,“彩虹”使“明镜”更为清澈晶莹。(能从两个角度,用贴切的表现 手法支持阐释即可) (2)①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 刻的孤寂溢于言表。(2分)②诗人有怀想、追慕谢公的绵绵情思;诗人才华卓 著而仕途困顿,与当年谢朓的命运如出一辙,临秋登谢朓之楼,思慕中有纠结, 纠结中有感叹,感叹中有悲苦;不被理解,孤寂和苦闷;秋风袭袭,正是诗人心 中凄风苦雨的写照。③诗人登髙所眺,人烟苍寒,橘柚黛青,梧桐泛黄,秋色冷 凉,沉重抑郁,凄怆荒寒;诗人追远怀人,思绪跨越古今,走得越远,受伤越深 深沉苦闷,五味俱陈。(②③两点,点到即可2分) [解析]δ.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 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 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 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 “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 “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 和宛溪。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 “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这两条 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 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 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 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 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诗人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 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 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解析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 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 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 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 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 的怀古了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的好?(4 分) (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4 分) [答案] 6.(1)①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宣城秋境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 “山晚” “晴空” 的澄彻明净,可任意纵目的畅快惬意。②用比拟,以“明镜” 写秋水的澄明和“晚晴” 时的水光潋潋,用“彩虹” 状双桥在夕阳下的倒影, 写出秋色斑斓的水光天气。③以动写静,“夹” 不但写出宣城处于双溪之中的 轮廓,而且活化了溪流绕城而过的形象;“落” 使地上桥影拥有从天而降的动 感,令人遐想。④江水,双桥相映成趣,互为烘托。“明镜” 让彩虹的色彩更 为瑰丽,“彩虹” 使“明镜” 更为清澈晶莹。(能从两个角度,用贴切的表现 手法支持阐释即可) ⑵ ①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 刻的孤寂溢于言表。(2 分)②诗人有怀想、追慕谢公的绵绵情思;诗人才华卓 著而仕途困顿,与当年谢朓的命运如出一辙,临秋登谢朓之楼,思慕中有纠结, 纠结中有感叹,感叹中有悲苦;不被理解,孤寂和苦闷;秋风袭袭,正是诗人心 中凄风苦雨的写照。③诗人登高所眺,人烟苍寒,橘柚黛青,梧桐泛黄,秋色冷 凉,沉重抑郁,凄怆荒寒;诗人追远怀人,思绪跨越古今,走得越远,受伤越深, 深沉苦闷,五味俱陈。(②③两点,点到即可 2 分) [解析] 6.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 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 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 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 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 “望” 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 ,下两句写 “山晚晴空” ;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 指句溪 和宛溪。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 “明镜” 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 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这两条 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 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 彩虹,而这“彩虹” 的影子落入“明镜” 之中去了。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 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 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诗人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 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 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解析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 点是在“北楼上” ;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 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 两个 字。“怀谢公” 的“怀” ,是李白自指,“谁念” 的“念” ,是指别人。两 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 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 的怀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