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人教通用)语文大二轮复习配套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1.(2014安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 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 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庯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 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 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 神秘莫测的人心—一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 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 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 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 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 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 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 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 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 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 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 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 白。譬如众多文艺晩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 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 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 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一一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一一而不是艺术 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 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 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一一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 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 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 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 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 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 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 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 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2015 高考(人教通用)语文大二轮复习配套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1. (2014 安徽,1—3,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 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 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 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 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 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 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 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 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 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 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 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 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 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 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 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 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 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 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 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 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 ——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 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 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 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 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 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 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 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 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 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第 23 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 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 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 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 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 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 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 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 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 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 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 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 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 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 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 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答案]1.1.D 2.C 3.A [解析]1.1.A.“大型文艺晚会中”不符合原文意思,据第①段“戏曲舞台 上……,3D电影院里……,魔术师……”可知,“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 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不只应用于“大型文艺晚会中”。B.“源于艺术生产中的 技术消费”不符合原文意思,据第②段“……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 费”可知,该项“艺术生产中”应为“工业社会”。C.“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 题的不足”不符合原文意思,依据为第④段“……预示了主题的贫乏一一这种贫 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不正确,第④段紧承第③段末尾来进行举 例论述,与第③段构成递进关系,但与第②段并不是递进关系。 3.“势必干扰……”不正确,变或然为必然,原文第③段第二句说“目迷五色可 能干扰……”。C.“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不正确,原文第②段末句 说“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D.“如果……,就能……,就 能……”不正确,原文第⑤段末句说“如此我们方可……”,其中“方”意为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 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 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 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 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 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 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 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 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 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 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 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 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 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 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答案] 1.1.D 2.C 3.A [解析] 1.1.A.“大型文艺晚会中”不符合原文意思,据第①段“戏曲舞台 上……,3D 电影院里……,魔术师……”可知,“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 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不只应用于“大型文艺晚会中”。B.“源于艺术生产中的 技术消费”不符合原文意思,据第②段“……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 费”可知,该项“艺术生产中”应为“工业社会”。C.“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 题的不足”不符合原文意思,依据为第④段“……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 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不正确,第④段紧承第③段末尾来进行举 例论述,与第③段构成递进关系,但与第②段并不是递进关系。 3.“势必干扰……”不正确,变或然为必然,原文第③段第二句说“目迷五色可 能干扰……”。C.“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不正确,原文第②段末句 说“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D.“如果……,就能……,就 能……”不正确,原文第⑤段末句说“如此我们方可……”,其中“方”意为
才”,由此可知原文为必要条件关系,该项的正确表述应为“只有……,才 能……,才能……”。 2.(2014辽宁,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 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 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 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 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 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 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 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 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 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 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 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 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 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 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 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 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 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 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 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 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 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 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 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 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 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 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 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 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 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 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才”,由此可知原文为必要条件关系,该项的正确表述应为“只有……,才 能……,才能……”。 2. (2014 辽宁,1—3,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 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 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 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 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 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 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 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 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 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 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 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 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 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 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 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 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 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 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 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 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 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 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 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 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 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 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 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 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 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 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 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 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 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 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 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 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 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 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 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 和西方晢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 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答案]2.1.C 2.B 3.B [解析]2.1.无中生有。“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误。由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可见此选项错误。 “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 好”与原文不符,它将伊壁鸠鲁的观点曲解,又将约翰·穆勒的观点杂糅其中。 3.以偏概全。只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才“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强调精神自由 的快乐”,不能说是“中国哲学” 3.(2014课标Ⅱ,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 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 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 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 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 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 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 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 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 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 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 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 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 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 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 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 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 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答案] 2.1.C 2.B 3.B [解析] 2.1.无中生有。“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误。由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可见此选项错误。 2. “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 好”与原文不符,它将伊壁鸠鲁的观点曲解,又将约翰·穆勒的观点杂糅其中。 3. 以偏概全。只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才“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强调精神自由 的快乐”,不能说是“中国哲学”。 3. (2014 课标Ⅱ,1—3,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 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 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 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 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 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 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
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 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 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 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 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 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末都城开封府的 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 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 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増湿润,肉食之 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 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 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 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 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 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 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 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 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 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 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 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 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 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 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 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 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 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 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 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 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 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 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 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 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 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 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 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 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 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 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 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 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 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 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 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 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 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 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 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 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 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 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 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 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 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