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1120342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 英文名称:Internet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学时 学 分:2学分 适用对象:广告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杏 先修课程:广告学概论、传播学、广告媒体研究 二、课程简介 互联网的兴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我国互联网对公众开放也仅仅十多年的 历史,但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而且它还改变了经济模式。《网 络传播与新媒体》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媒介形态变化,互联 网的特点:互联网的功能: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 影响:互联网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互联网的监管;互联网上的伦理道德 问题等 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们深入理解网络传播的原理和特征,能够理性 分析网络传播中的各类现象,并高效开展传播实践,培养同学们理性使用互联网, 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网民。同时,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尤其是有关网络传播的原理、应用和基本规律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网 络传播现象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网络传播现象的能力,掌握解决网络传播 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思维准备。 The rise of the Intemet,although only a short span of 30 years,but it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way we live,work,and it has changed the economic model.The main content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clude: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Intemet The change of media for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et:Web page editing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media;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raditional media:The existence of network media: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met on People's Daily life,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met on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Regulation of the Internet;Ethical issues on the Internet.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aspects,the students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et especiall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rational use of the Internet to become a moral and literate netizen.At the same time,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basic theories,especially the principles,application and basic
《网络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1120342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 英文名称:Internet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32 学时 学 分: 2 学分 适用对象: 广告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广告学概论、传播学、广告媒体研究 二、课程简介 互联网的兴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我国互联网对公众开放也仅仅十多年的 历史,但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而且它还改变了经济模式。《网 络传播与新媒体》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媒介形态变化,互联 网的特点;互联网的功能;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 影响;互联网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互联网的监管;互联网上的伦理道德 问题等。 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们深入理解网络传播的原理和特征,能够理性 分析网络传播中的各类现象,并高效开展传播实践,培养同学们理性使用互联网, 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网民。同时,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尤其是有关网络传播的原理、应用和基本规律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网 络传播现象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网络传播现象的能力,掌握解决网络传播 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思维准备。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lthough only a short span of 30 years, but it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way we live, work, and it has changed the economic model. The main content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Internet; The change of media for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net; Web page editing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media;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raditional media; The existence of network media;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People's Daily lif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Regulation of the Internet; Ethical issues on the Interne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aspects, the students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ational use of the Internet to become a moral and literate netizen.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basic theories, especially the principles, application and basic
rule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atest Intemet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Develop the students'ability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master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and provide mental preparation for future study,research and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学目的: 秉承“立德树人”的全面育人理念和目标,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两手抓,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肩负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专业传播人才。 思政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能理性分析纷杂的网络传播现象、 合理使用新媒体:能甄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多元信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地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专业教育目标:培养网络时代具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优秀传播人才。 知识上,掌握网络传播特点、最新技术和应用、基础和前沿理论:能力上,掌握 新媒体传播技巧,能够在对外宣传、文化传播、企业品牌传播上运用新工具、新 方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顺利推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开发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理解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根本特征 掌握网络媒体发展的历程,了解网络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变迁过程和现状,以及发 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煤体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1.主要内容 《连线》杂志“新媒体”定义“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 播,Communication to all,bya”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指的是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人们为了达到所有人对所有人沟通 信息的目的,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崭新的信息载体的总称。不同形态数字新媒体的 集合以及由此发的关联产业的集合体就是数字新煤体产业。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是基于数字传播技术所衍生出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其信息的生产,传输,使用等跟传统媒体有联系和区别,联系在于新媒体是对传
rule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atest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master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provide mental preparation for future study, research and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必修课 教学目的: 秉承“立德树人”的全面育人理念和目标,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两手抓,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肩负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专业传播人才。 思政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能理性分析纷杂的网络传播现象、 合理使用新媒体;能甄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多元信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地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专业教育目标:培养网络时代具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优秀传播人才。 知识上,掌握网络传播特点、最新技术和应用、基础和前沿理论;能力上,掌握 新媒体传播技巧,能够在对外宣传、文化传播、企业品牌传播上运用新工具、新 方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顺利推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开发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理解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根本特征; 掌握网络媒体发展的历程,了解网络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变迁过程和现状,以及发 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1.主要内容 《 连 线 》 杂 志 “ 新 媒 体 ” 定 义 “ 由 所 有 人 面 向 所 有 人 进 行 的 传 播,Communication to all,by all”。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指的是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人们为了达到所有人对所有人沟通 信息的目的,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崭新的信息载体的总称。不同形态数字新媒体的 集合以及由此引发的关联产业的集合体就是数字新媒体产业。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是基于数字传播技术所衍生出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其信息的生产,传输,使用等跟传统媒体有联系和区别,联系在于新媒体是对传
统媒体信息内容传播的征续,集成了传统媒体信息内容,区别在千新限体业内容 运营、形态务模式、信息的传输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使得传者和受众的界限日 益模糊,支持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是信息传者和接受者双方平等的新传播方式的构 建,是媒体旧格局的解构与重聚,是信息内容生产流程再造与管理创新,是信息 传输网络的融合与博弈的产物,更是以个人、家庭、行业和政府的信息需求为动 力的,所构建的崭新的信息生产、消费与交流平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新媒体的定义和内涵 3.问题与应用 掌握新媒体的特征,能够区分什么是传统媒体什么是新媒体,能够说明其本 质区别是什么。 分析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契 合性;并且阐释新媒体时代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了解新媒体传播特性对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和传播所提供的机遇,以李子柒 等个人海外社交煤体账号为案例,分析对个人社交账号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 影响。 第二节互联网技术及发展历程 1.主要内容 网络发展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一一网络技术一一移动通讯技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 3.问题与应用 了解每一个项技术的发明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三节互联网应用及发展历程 1.主要内容 (一)国际互联网萌芽阶段的几大里程碑 (二) 我因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WEB1.0--WEB2.0--WEB3.0 3.问题与应用 掌握WEB1.0--WEB2.0--WEB3.0三个阶段的互联网发展特点
统媒体信息内容传播的延续,集成了传统媒体信息内容,区别在于新媒体业内容 运营、形态务模式、信息的传输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使得传者和受众的界限日 益模糊,支持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是信息传者和接受者双方平等的新传播方式的构 建,是媒体旧格局的解构与重聚,是信息内容生产流程再造与管理创新,是信息 传输网络的融合与博弈的产物,更是以个人、家庭、行业和政府的信息需求为动 力的,所构建的崭新的信息生产、消费与交流平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新媒体的定义和内涵 3. 问题与应用 掌握新媒体的特征,能够区分什么是传统媒体什么是新媒体,能够说明其本 质区别是什么。 分析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契 合性;并且阐释新媒体时代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了解新媒体传播特性对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和传播所提供的机遇,以李子柒 等个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为案例,分析对个人社交账号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 影响。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及发展历程 1.主要内容 网络发展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 3. 问题与应用 了解每一个项技术的发明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应用及发展历程 1. 主要内容 (一)国际互联网萌芽阶段的几大里程碑 (二)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WEB1.0——WEB2.0——WEB3.0 3. 问题与应用 掌握 WEB1.0——WEB2.0——WEB3.0 三个阶段的互联网发展特点
第四节互联网发展趋势 1.主要内容 (一)IPV6与物联网 (仁)网格计算与云计算 (仁)语义网 (四)虚拟现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语义网 3.问题与应用 结合我国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的介绍,理解我国科技强国 战略的意义。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 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 位,并进行专章部署的必要性所在。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题: 1.网络技术发展对网络媒体发展的影响如何? 2.我国互联网应用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3.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4.李子柒等个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集中讲授、提问互动等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性和传播知识的效率 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演示手段辅助教学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网络媒体的多重属性一一即技术平台、传播 媒介、经营平台以及虚拟社会的属性:理解其技术平台属性决定了其传播、经营 和虚拟社会等特征。了解网络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群体 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以及其有别于现实社会或传统媒体的 根本原因。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理性认识和客观分析网络上纷繁复杂的 传播现象,避免对网络信息不加思考的听信和盲从。 (二)教学内容:
第四节 互联网发展趋势 1. 主要内容 (一)IPV6 与物联网 (二)网格计算与云计算 (三)语义网 (四)虚拟现实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语义网 3. 问题与应用 结合我国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的介绍,理解我国科技强国 战略的意义。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 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 位,并进行专章部署的必要性所在。 (三)思考与实践 思考题: 1.网络技术发展对网络媒体发展的影响如何? 2.我国互联网应用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3.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4. 李子柒等个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集中讲授、提问互动等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性和传播知识的效率 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演示手段辅助教学 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网络媒体的多重属性——即技术平台、传播 媒介、经营平台以及虚拟社会的属性;理解其技术平台属性决定了其传播、经营 和虚拟社会等特征。了解网络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群体 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以及其有别于现实社会或传统媒体的 根本原因。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理性认识和客观分析网络上纷繁复杂的 传播现象,避免对网络信息不加思考的听信和盲从。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网络传播的多重属性 1.主要内容 互联网媒体自身具备多元属性,是技术平台、传播媒介、经营平台和虚拟社 会属性的相互融合和交叉作用。 技术平台属性一一作为技术工具的媒介,互联网从诞生到今天都和技术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互联网络不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技术平台。技术对于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两方面:汇聚和分权。 传播媒介属性一一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具备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 性和网状化特点。复合体现在网络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体 融合、传播功能的多重性,“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连 通性体现在从结构上来说,节点与节点是相通的:由于超链接的存在,信息之间 是相通的:网络更高层面的连通是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受众之间也是连通的。 开放性体现在传播格局的开放性、传播过程的开放性。网络传播中间经过的环节 数量可以无限地增加,即传播级数无限增加。多级流动证伸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在此过程中,信息影响变得更加复杂化。传播路径的网状化,即信息不是沿着 条线性路径传播的,而是在进行着网状扩散。 经营平台属性 一作为信息经济的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主的。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 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 为核心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虚拟社会属性一一虚拟社会属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本质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网络媒介的传播属性中的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和网状化。 3.问题与应用 能够利用网络传播属性特点分析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的传播途径和发展变化 趋势。 1)针对国际社交媒体上各国网民对疫情的各类言论,探讨对网络多元信息 的理性辨别。 2)根据网络传播特点探讨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木形病 1.主要内容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多重属性 1. 主要内容 互联网媒体自身具备多元属性,是技术平台、传播媒介、经营平台和虚拟社 会属性的相互融合和交叉作用。 技术平台属性——作为技术工具的媒介,互联网从诞生到今天都和技术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互联网络不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技术平台。技术对于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两方面:汇聚和分权。 传播媒介属性——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具备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 性和网状化特点。复合体现在网络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体 融合、传播功能的多重性,“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连 通性体现在从结构上来说,节点与节点是相通的;由于超链接的存在,信息之间 是相通的;网络更高层面的连通是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受众之间也是连通的。 开放性体现在传播格局的开放性、传播过程的开放性。网络传播中间经过的环节 数量可以无限地增加,即传播级数无限增加。多级流动延伸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在此过程中,信息影响变得更加复杂化。传播路径的网状化,即信息不是沿着一 条线性路径传播的,而是在进行着网状扩散。 经营平台属性——作为信息经济的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主的。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 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 为核心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虚拟社会属性——虚拟社会属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本质属 性。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网络媒介的传播属性中的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和网状化。 3. 问题与应用 能够利用网络传播属性特点分析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的传播途径和发展变化 趋势。 1)针对国际社交媒体上各国网民对疫情的各类言论,探讨对网络多元信息 的理性辨别。 2)根据网络传播特点探讨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1. 主要内容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