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 是经济过程怎样从历史上发展到我们现在实际看到的那样,而是 它在任何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机制或机体的运转。 这个分析提醒我们,要详细阐述并实际应用我们现在全都熟 悉的概念工具。经济活动可能有任何的动机,甚至是精神方面的 动机,但它的意义总是在于满足需要。因此我们从需要这个事实 得出的那些概念和命题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效用 的概念以及从而引出的边际效用,或者用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名词 来说就是“选择系数”。我们进而提出某些原理,即关于资源在各 种可能用途的范围内分配的原理,关于货物相互间的补充性和竞 争性的原理,并且我们可以合乎理性地引伸出交换比率、价格和古 老的源于经验的“供求法则”。最后我们达到价值体系及其均衡条 件的初步思想。① 从一个方面说,生产是由物质客体的畅质属性和自然过程所 决定的。在这方面,就经济活动来说,可以象约翰·所说的,② 它只是冖个观察自然过程的结果并加以充分利用的问题。自然事 实的领域究竟有多少与经济学有关,是难于一言而尽的。根据人 们所针对或向往的理论类型,象(物质)收益递减规律这样的东 西,对于具体的经济结果,可能有很大意义,也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在一个事实对于人类福利的重要性与它在经济理论中的解释作用 方面的重要性之间,并没有联系。但是我们自然可能象庞巴维克 以后各章中我们的论证主要转向一类这样的偏高—习惯的力量和非享乐主义的动 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这里我可以请读者去参考关于边际效用理论及其后继者的全部文献 2参阅米克斯特所编的他的著作,书名为《资本的社会学理论》这一著作的强 大的洞熹力和创见仍然值得现代学者一读
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15 的例子所表明的那样,①在任何时刻都会被迫去把新的技术事实 引进我们的工具中。关于社会组织的事实就不属于同一类。但在 处于经济理论的领域之外,只是作为后者的“数据”这一点上,社会 组织却和技术事实处于相同的地位。② 事情的另一方面,即我们可以对生产的核心比对它的物质的 和社会的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的方面,就是每一生产行为的 具体目的。经济人在生产时所追求的目的(它说明了生产的基本 起因),给生产的方法和数量打下了它的清楚的烙印。它必然会在 给定的资料和客观的需要的结构内决定着生产“什么”和“为什么” 生产,这显然是不用提出论据来证明的。这个目的只能是创造有 用的东西,创造消费品。在一种非交换的经济内,它只能是在制度 范围内为了消费的效用问题。在这种场合,每一个人都是直接为 了消费,即为了满足他的需要,而从事生产。而对这种产品的需要 的性质和强度,在实际可能性的限度内,显然起着决定的作用。给 定的外部条件和个人的需要是经济过程的两个决定因素,二者共 同决定着结果。生产尾随着需要;它可以说是被需要拉着走的。但 就一种交换经济来说,在细节已作必要修正的前提下,情形也正好 是这样。 生产的这第二个“方面”,使得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它 必须同生产的纯粹技术问题区别开来。它们之间有一种对立,这 种对立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在一个企业的技术经理和商业经理之 ①他的收益随着生产时期的长度而增长的规律,在我看来,似乎是把时间因素 明白地引入生产方程式的一种成功的尝试。 ②由于这一点,也还由于其他的理由,约翰·穆勒关于生产和分配的鲜明区分, 在我看来,是有些不能令人满怠的
16 经济发展理论 间的个人对立上常常看到的。我们常常看到,一方建议的生产过 程的改变为另一方所拒绝;例如,工程师可能建议采用一种新的工 艺,而商业方面的领导则以其不会得利为理由而加以拒绝。工程 师和商人都可能这样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的目的是在恰当地 管理企业,他们的判断就是来自关于这种恰当性的知识。除了误 解和对事实的不了解等等之外,判断的不同就只能来自这一事实: 对于恰当性每人都有一种不同的看法。商人所说的恰当性,意义 是很清楚的。他指的是商业利益,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他的看法: 为提供机器所需用的资源,如果用在别处,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商业领导人的意思是:在一个非交换经济中,生产过程中的这样 种改变不会增加需要的满足,而是相反,它会减少这种满足。如果 事情的确是如此,那么技术人员的意思又是什么呢,他所想到的恰 当性又是怎样的呢?如果需要的满足是全部生产的唯一目的,那 么把资源用在损害它的措施上的确就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了。商业 领导人不听从工程师的话是对的,只要他的抗议在客观上是正确 的话。我们不考虑在技术上使生产工具臻于完善所带来的半艺术 性的快乐。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当技术因素同经济因 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独立存在和意义,以 及工程师的观点的健全性。因为,虽然经济目的支配着实际使用 的技术方法,搞清楚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不考虑实际障碍还是很有 意义的。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对这一点看得十分清楚。假定一部蒸 汽机在它所有的部件上都符合经济上的恰当性。鉴于这种恰当 性,对它已经作了充分的利用。那么,如果通过用更多地对它加 热让更多的有经验的人去操作它对它加以改善等方法去在实际
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17 上更大地加以利用,如果这样作不能得到好处的话,那就没有什么 意义了;即是说,如果能预先见到,燃料,更聪明的人,改进,以及原 料的增加,得到的好处会比花费的成本更大的话。但考虑→下,在 什么条件下机器能做更多的工作,能够多做多少,按现有的知识能 进行何种改进等等,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样一来,所有这一切 措施就能准备就绪,以待它们一旦变得有利时就立即付诸实施。经 常把理想同实际比较,以便使可能性的放弃不是由于无知,而是根 据考虑成熟的经济理由,那也是很有用处的。总之,在一定的时候 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这些方法 不仅包含有经济内容的想法,而且也包含有物质内容的想法但后 者有它们的问题和它们自己的逻辑,把这些彻底地想清楚—首 先不去考虑经济的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那是技术的目的; 只要经济因素不另作指示,将其付诸实施就是技术意义的生产。 就象归根到底还是权宜之计支配着技术的以及经济的生产 而两者的区别则在于这种权宜之计的性质不同一样,一种略为不 同的思想路线首先向我们指明了一个根本的类似,然后又指明了 个同样的区别。从技术上以及从经济上考虑,生产并没有在物 质的意义上“创造出”什么东西。在两种场合,它都只能影响或控 制事物和过程—或者说“力量”。为了以后的论证,我们现在需 要一个概念,它包括这种“利用”和这种“影响”。它们包括许多不 同的利用货物和对货物采取行动的方法;包括所有各种位置上的 变化,以及机械的化学的和其它的过程中的变化。但它总是这样 个问题:改变我们的需要得以满足的现存状态,改变事物和力 量的相互关系,把某些东西组合起来和把其他一些东西拆散开来
18 经济发展理论 从技术上以及从经济上考虑,生产意味着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内把东西和力量组合起来。每一种生产方法都意味着某种这样的 特定组合。不同的生产方法只有通过组合的方式才能加以区别, 即是说或者是根据所组合的客体,或者是根据它们的数量之间的 关系。每一个具体的生产行为,都为我们体现了这样一种组合,对 我们就是这样一种组合。这一概念甚至可以推广应用于运输等 等,总之从广义说可以应用于称为生产的每一件事情。对于每一 个企业本身,甚至对于整个经济制度的生产条件,我们都将看成是 “组合”。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分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是经济的组合和技术的组合彼此并不是一致的,前者涉及 现有的需要和手段,后者涉及方法的基本思想。技术生产的目的 诚然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技术只是为所需要的货物去发展生产 的方法。经济的现实不一定会把方法贯彻执行到达于它们的逻辑 结论,并臻于技术上的完善而只是使执行服从于经济的观点。技 术理想—它是不考虑经济条件的—这就受到了修正。经济的 逻辑胜过了技术的逻辑。结果,我们在自己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所 看到的,是劣质绳索而不是钢缆,是不良的挽畜而不是比赛的良 驹,是最原始的手工劳动而不是完美的机器,是笨拙的货币经济而 不是支票流通,如此等等。经济上的最佳和技术上的完善二者不 一定要背道而驰然而却常常是背道而驰的,这不仅是由于愚昧和 懒惰,而且是由于在技术上低劣的方法可能仍然最适合于给定的 经济条件。 生产系数代表在一单位产品中各种生产要素货物的数量关 系,因此它是组合的主要特征。在这一点上,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