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9 格;他知道他必须支出自己多少的劳动(不论他是按纯粹的经济原 则来计算他自己劳动的价值,或他用比任何别人都完全不同的目 光来看待他在自己土地上的劳动);他知道耕作的方法—这一切 全都是根据长期的经验。也是根据经验,所有他向其购入的人也 知道他的需求的大小和强度。由于经济时期的“循环流转”——在 所有的经济节奏中这是最引人注目的——进行得比较迅速,由于 在每一个经济时期中发生的是基本上相同的事情,所以交换经济 的机制是以巨大的精确性运行着的。过去的经济时期支配着个人 的活动—和我们的情况一样—这不仅因为它们严厉地教育了 他必须作些什么,而且还因为有另一个理由。在每一个时期内农 民必须这样来生活:或者是直接依靠前一时期的物质产品,或者是 依靠用这种产品的收入所能获得的东西。并且,所有以前的时期 又使他卷入了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这是他所不能轻易摆脱 的。它们传给了他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所有这一切把他 牢牢地钉在他的轨道上。在这里出现了一种力量,它对我们具有 重大的意义,不久我们就要更加仔细地去研究它但在此刻我们只 须说明,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总是假定:在每一个经济时期中,每 一个人都是靠前一时期生产的货物来生活—只要生产延伸到过 去,或者说,只要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品继续不断地流动,那就是可 能的。我们这样说,只是为了使说明简化。 现在我们可以把农民的例子推广开来,并略为说得精确一些。 让我们假定:每一个人都售出自己的全部产品,而当他自己消费自 己的产品时,他就是自己的顾客,因为这种私人消费的确是由市场 价格决定的,即是说间接地由通过减少对自己产品的私人消费可
10 经济发展理论 以获得的其他货物的数量来决定的;反之,私人消费的数量按市场 价格来进行,就好象所说的这种数量实际上出现在市场上一样。因 此,所有的商人全都处于农民的地位。他们全都在同一时候既是 买主——为了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又是卖主。在这种分析中, 对工人也可以同样看待,即是说,他们的服务可以和其他能够出售 的东西列入同一类中。现在,既然每一个这样的商人—从他自 己来看—都根据他的经验来生产他的产品和寻找他的买主,就 象我们的农民一样,那末把所有的人放在一起来看,情形就必定完 全一样。除了发生干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干扰显然是可能发 生的)之外所有的产品都必须卖掉;因为它们的确是根据经验上 得知的销售可能性才生产出来的。 让我把这一点进一步说清楚。屠户出售的肉是多少,这要由 他的顾客,比如裁缝,将要购买多少肉并按什么价格购买来决定。 可是这又依存于后者的营业收入,这种收入又依存于后者的顾客 比如制鞋匠的需要和购买力,而制鞋匠的购买力又依存于他所为 之生产的人们的需要和购买力;如此等等,直到最后我们遇到那 些收入来自将自己的货物售与屠夫的人。这一经济天地所由组成 的数量上的相互连锁和相互依存关系是随处可以见到的,不论人 们选择什么方向去走动。不论你从什么地方进入这一点,不论你 从什么地方离开这一点,你在或许走了许许多多然而又是一定数 4量岁子以卮头来还是必须回到这个起点。这种分析既不会 自然而然地完全停也不会由于一种原因——即能更多地决定 他的因素而不是由我他的因素所决定的那一种因素—而走人 2:节途。 ∵:
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如果我们不用习惯的方式来表示消费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图 画就会更加全面。例如,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面包的消费者,而 不是土地、服务、铁等等的消费者。可是如果我们把人们看作也是 这些其他东西的消费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各种货 物在循环流转中所采取的途径。①现在很明显,每一种商品的每 个单位并不总是象它的先行者在前一个经济时期内所经历的生产 过程那样,经过同一的道路走向同一个消费者。但是我们可以认 为,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不致改变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我们可 以想象,年复一年地,生产力的永久泉源的每一次重新使用,目的 均在于达到同一个消费者过程的结果不论怎样总归相同,就象这 种事情发生了一样。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制度的某一处,一项需 求可以说是正在等待每一项供给,在这个制度中没有一个地方是 有商品而没有它的补充物即为人们所持有的其他商品,这些人会 根据从经验上确定的条件,用它来交换上面所说的货物。再根据 所有商品都能找到市场这一事实,可以说: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就 结束了;换言之,所有商品的卖主又以买主的身份出现,足够地去 购买这些货物,用来在下一个经济时期按照已经达到的水平维持 他们的消费和他们的生产设备,反之亦然。 可见,各个家庭或厂商的行为都是按照经验给定的数据和同 样由经验确定的方式来作出的。显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的经 济活动中不可能发生变化。数据可能改变 命火 了这种变化之后,就会立即按照它来行动辆爱一远 ①叁阅A.马歇尔:《原理》第Ⅵ编,以及他的演 代”,对他来说这个概念起着相同的作用
12 经济发展理论 可能地紧紧墨守习惯的经济方法,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屈从于 环境的压力。这样,经济制度就不会自行随意地发生变化,而是在 所有的时候都和以前存在的状态联系着。这可以称为“威泽尔的 继续性原则”。① 倘若经济制度实际上并不“自行”改变,那么,如果我们只是 假定它保持原状,我们并没有忽视任何对于我们现在的目的至关 重要的东西,我们这样作,也只是用理想的精确性来表达一个事实 而已。如果我们描述一个彻底没有变化的制度,我们确实是在作 出一种抽象,然而其目的只是为了表达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本质。 暂时我们将要这样作。这同正统的理论并不相悖,至多也只是同 习惯的说法有些不符,而后者却不能清楚地表述我们的论点。② 通过另一个途径,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一个社会在一个经 济时期内生产和销售的一切商品的总和,可以称为社会产品。为 了我们的目的,不必更加深入地去钻研这个概念的意义。③社会产 品本身并不是作为社会产品而存在的。它并不是系统活动的自觉 向往的结果,就象经济制度本身也不是一种按照统一计划运行的 经济”一样。然而这是一种有用的抽象。我们可以想象:在经济 时期的终了时,所有个人的产品在某个地方凑成了一大堆,然后根 ①最近在关于货币价值问题的著作《社会政策协会论文》,(1909年会议报告)中 加以阐述。 ②参阅《本质》,第Ⅱ编。 ③关于这一点,恃别要参阅亚当·斯密和A.马歇尔。这个概念差不多和经济 学一样古老;如大家熟知的,它有着一段多事的过去,这使得在使用它时必须谶慎。对 于有关的既念,还可参间费希尔,《资本与牧入A.瓦格纳<荑定基础;最后有皮古, 《优惠关税和保护关》在那里他大量利用了“国民总利得”这一概公。还可参阅他的 福利经济学》
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据某种原则将其分配。因为这个假设不包含对事实的重大改变, 它至今为止是完全可以容许的。然后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对 这个巨大的社会库藏作了一种贡献,后来又从它得到一些东西。 对每一种贡献,在制度的某一处有着与之相应的另一个人的请求 权;每一个人的份额都在某个地方随时准备着。由于所有的人均 从经验得知,为了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他们就必须贡献多少 (考虑到每一份额包含一定贡献这个条件);这个制度的循环流转 就结束了,所有的贡献和份额必须互相抵消,不论根据什么原则去 进行分配。至此为止所作的假设是:所有的相关数量都是由经验 给定的。 这幅图画可以加以提炼,用一个大家熟知的办法,使之能对经 济制度的运转提供更深入的见识。我们假定这种经验全不存在, 必须从头去重建它,就好象同一的人民,仍然有着同一的文化、 嗜好、技术知识和同一的消费品和生产货物的最初存量,②但是却 没有经验的帮助,他们必须通过自觉的和合理的努力,去找到自己 的办法,以达到最大可能的经济福利的目标。我们并不因此就认 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作出这种努力。我们只是想要突出经 济行为的基本原理,而不问所考察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实际心理 如何。④我们也不想要勾画出经济史的轮廓。我们想要分析的,不 这个方法是莱昂·瓦尔拉所用的 ②正如JB.克拉克的每一个读者所知道的,严格说来必须这样来看待这些 量:不是按照它们的自然形态一如多少张犁、多少双靴子,等等一而是作为累积的 生产力,它可以在任何时候没有损失地或没有康擦地变成想要的任何特定商品。 ③因此,对纯粹理论常常提出的这种反对意见不免是一种误解:说它假定享乐 主义的动机和完全合理的行为是在经济生活中实际上起作用的唯一力量。 ④诚然,稍后还得引用心理学以便说明实际的行为和它同合理图画的偏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