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言 总的说来,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界 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 著。当然,就全世界整个经济学界而言,只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才 是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剖析和阐明资本主义的产生、 发展和趋于灭亡规律的巨著。1942年,美国保罗·斯威齐的≮资 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一书出版,这是西方经济学界进步学者试图运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比较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的理论的少数著作之一但必须指出,这几本著作主要都是以早 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另一方面,虽然早在本世纪 40年代,就有研究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 少数专著或论文问世,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年代和60 年代,对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研 究才勃然兴起,“发展经济学”从此成为一门专门学科。近一二十 年来,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书刊 与日俱增;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 目前,我国介绍、评述和翻译国外关于发展经济学的论著日益 增多;同时,研究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问题也提到 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知道,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 发展生产力是重要目标,技术革新是关键步骤,企业家创业精神要 大力提倡。而这些,尽管观点不同,却都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书的主要内容。为此,把这本书译成中文出版,与我国读者见 面,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张培刚
目录 英文版序言……… 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5)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64) 第三章信贷与资本……………(06 第四章企业家利润… (142) 第五章资本的利息 …(175) 第六章经济周期 …(236) 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 (284) 译名对照表 (305)
英文版序言 在这本书中提出的有些思想,可以远溯到1907年;但到了 1909年,所有这些思想和见解都已经整理就绪,当时一个关于资 本主义社会的纯经济特性的这种分析的总的框架已经形成,自后 一直没有重大的更动。本书第一次以德文出版于1911年秋天。 在它绝版了十年之后,当时我多少有点勉强地同意了刊行第二版, 删掉了第七章,重写了第二章和第六章,并在这里和那里减编或增 添了一些内容。这是在1926年。德文第三版只是重印第二版,现 在的英文译本也是以德文第二版为依据的。 如果我要说我在本书再版时除了在说明方面之外没有进行任 何更改,是由于我相信书中所论各点都是完善的,那我就是对此书 第一次问世后我所做的和所想的,下了一个非常有害的判断。尽 管我的确认为书中的纲要—或者可以叫做“看法”或“观点” 和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也有许多地方我现在有另外的见解。 我只提出一个地方,作为例子来说明。当经济周期理论第一次形 成时,读者可以在第六章看到我以为不成问题的是,只存在一种 单一的波浪式运动,也就是尤格拉所发现的那种周期。我现在相 信,至少有三种这样的波浪式运动,可能还不止三种;而当前面临 于经济周期理论家的最重要的问题,恰好在于把它们各自分开,并 描述它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但在本书后来的版本
经济发展理论 中,我并没有把这一要素引用进来。因为书籍如同孩子们一样, 旦离开了父母亲的家,就成为独立的人。它们过着它们自己的生 活,而作者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去干预那些离开了家的局外人, 将会是不恰当的。这本书已经闯出了它自己的路,不管是对还是 错,它已经在它的时代和领域里赢得了它在德国文献中的地位。 对我来说,似乎最好是尽可能地不让它受到干扰。要不是由于我 的杰出的朋友陶西格教授的建议和鼓励,我简直就没有想到要出 一个英文译本。 为了同样的理由,我没有遵照我的伟大的导师庞巴维克的样 子办事:他以无限的细心,在他出书以后的版本中,记下了每一个 反对和批评的意见,并加上了他自己的评论。但是,我对于那些给 我以荣幸对我的论点提出仔细批评的人,我却把争论限制在最低 限度,这决不是我对他们缺乏任何的敬意。不过,我必须承认,我 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一种在实质性问题上据我看来具有说服力的反 对意见。 就目的和方法言,本书显然是“理论性的”。这里不是作为方法 上一种信仰表白的地方。或许我可以说,关于“事实的”研究和“理 论的”研究的关系,我现在的想法倒是和1911年有些不同。但是 我仍然深信,我们的科学,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不能丢掉我们称 之为“理论”的所谓精练的常识,它提供我们以考察事实和实际问 题的工具。不管新的成堆的未经分析的事实,特别是统计上的事 实,对我们的理论工具的关系是如何重要—毫无疑问,日益增新 的事实材料的宝藏必定不断地启示新的理论模式,从而广泛地和 默然地改进任何现有的理论结构——在任何给定的阶段,具有一
英文版序言 些理论知识则是处理新的事实,也就是处理尚未体现在现有理论 中的事实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这些知识是粗浅的和下意识的,那 么它可说是一种坏的理论,但仍然不失为一种理论。举例来说,我 至今尚未能说服自己,让我相信诸如利息的来源一类的问题是既 不重要的,又不令人感兴趣的。这类问题可以被这样看待,但无论 如何,那只是由于著作者的过错。尽管如此,但我仍然希望,不久 就能通过在货币与信贷方面,在利息方面,以及在经济周期方面的 些更加“现实的”研究,提供现在这里正感缺乏的详尽资料。 书中的论点,形成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但这并非由于有任 何事先考虑周密的计划。差不多25年以前,当我开始研究利息理 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时,我并不怀疑这些课题将会彼此互有联系,并 与企业家的利润、货币、信用等等有密切关联,而且这些恰好以当 时的论点潮流向我显示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不久就变得很清 楚,所有这些现象——以及许多次要现象—都不过是另一个特 殊过程所引发的事件,而那种将会解释这些现象的简单原理也将 会解释另一个特殊过程本身。结论表明,这一批理论倒是对我们 很有益地并可与均衡理论相对应,而均衡理论不论明显地或含蓄 地曾经总是,而现在仍然是,传统理论的核心。我最初使用了“静 态”和“动态”这样的名词来表示这两种结构,但是我现在—做从 弗瑞希教授——一明确地不再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们。它们已经被 别的名词代替了,这些名词看起来或许有些粗陋。但是,我仍然坠 持这种区别,因为我已经反复不断地发现它对于我当前的工作是 有帮助的。这种情况,即使在经济学范围之外在我们可以称之为 文化演进的理论中,也被证实是这样;而这种演进理论,在重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