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ll 中译本序言 期”。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专指第一次“产业革命” 长波”Ⅱ—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蒸汽和钢铁时 代”。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蒸汽是与上一时期的技术 发明有连贯性的。 “长波”III——从1897年到本世纪20年代末首次提出“长 波”理论为止(当时这个“长波”尚未最后结束),是所谓“电气、化学 和汽车时代”。 第二种周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均大约9年到10年的资本主 义经济周期,又称“尤格拉周期,由法国的克莱门·尤格拉于1860 年提出。在三种周期中,这一种是提出最早的。 第三种是平均大约40个月(将近三年半)的所谓“短周期 或“短波”,又称“基钦周期”,由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 出。 熊彼特还宜称,上述几种周期并存而且相互交织的情况,正好 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因为在他看来,从历史 统计资料表现出来的这种周期的变动特别是“长周期”的变动,同 各个周期内的生产技术革新呈现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概言之, 个“长波”大约包括有六个“中程周期”,而一个中程周期大约包含 有三个“短波”。熊彼特本人也认识到除了“长波”外,很难就“中 程周期”,更不能就“短波”,具体地指出,某一个周期的上升波动是 和某一种工业的发展或某一种生产技术的革新有关联的。 熊彼特的关于经济周期的思想观点和各个周期的具体内容, 在1939年出版的他的两大卷<经济周期≯一书里,有更加广泛的描 绘和详尽的发挥
中译本序言 (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或者说 他的“创新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大的特点 第一,熊彼特非常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并把这种“创新”或 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因而认为 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既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更没有资 本主义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看法颇有其可取之处。因为我们 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来就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 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来就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 最革命的最活跃的因素。这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即使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也仍然应该是这样。 第二,在分析中熊彼特极力强调“变动”和“发展”的观点强调 并采用了历史的方法;同时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 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一种变动,从而又强调了社 会经济制度“内在因素”的作用。这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中,是不 多见的。 第三,熊彼特还非常强调和重视“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 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 者。这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中,也是不多见的。 当代西方的一位著名的进步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早在40 年代就说过:“现代正统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系统理论分析中,从不
中译本序言 试图分析资本主义的演进过程。这点可说已成定论。但有一个 重要的例外,那就是熊彼特,他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在这方面离开 传统标准的一个突出代表。”①特别是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从不涉 及生产方法的变更,而他们所说的“经济发展”,主要甚至完全是指 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等在数量上的逐渐变迁。而熊彼特 的“创新理论”,则在于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来解释资本 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以图把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分 析两者结合起来。 斯威齐接着又指出:“熊彼特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具有某些 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概括地指出两者的相似之处以后,他又说“对 于熊彼特理论的简要概述足以表明,对于他,如同对于马克思 样,都把生产方法的变更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②但 是斯威齐立即又着重指出:“尽管熊彼特的上述观点同马克思的观 点存在着某些明显的相类似之处——对于这一点熊彼特自己也清 楚地认识到——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根本的理论上的差别。例 如,在熊彼特那里,就没有产业后备军的分析;他对劳资关系的 分析和处理,亦完全不同于马克思。”③熊彼特自己在本书中也说, 他的结构只涉及马克思研究范围的一小部分。④ 关于熊彼特和马克思的渊源问题,熊彼特的夫人伊丽莎白曾 经写道:“马克思在1883年逝世,这正是熊彼特本人和他所论述的 十大经济学家中最年轻的凯恩斯诞生的一年。熊彼特和马克思有 ①见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英文版,1942年,第94页。 ②同上书第94-95页 ③同上书第95页。 ④见熊彼特本书第67页的附注结尾部分
中译本序言 共同之点,那就是关于经济发展过程的看法。在他自己的经济 发展理论》里,熊彼特试图提出‘关于经济变迁不单是决定于推动 经济制度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各种外在因素的纯粹经济理 论’。在这一著作的日文版的绪言里,他说:读者可能会立刻明了 的一点,我在开始时是不清楚的,即这一概念和这一目的〔指熊彼 特自己的)是和构成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基础的概念和目的完 全相同的。实际上,马克思之所以有别于同时代或前代的经济学 家,正是因为他认为经济发展的特定过程是经济制度本身所产生 的这一看法。在任何其他方面,他只是采用或修改李嘉图经济学 的概念和命题;但是被放在次要的黑格尔背景里的经济发展概念, 却完全是他自己(指马克思——引者注)的创见。可能正是由于这 点,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才又都折回到他这里来,尽管他们可 能发现他有许多可以批评之处。①我们认为,在这一重大的共同 点上,熊彼特很可能于无形中受到过马克思的影响。但毕竟由于 世界观和立场不同,因而用伊丽莎白·熊彼特的话来说,“就引向 极不相同的结果:它使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而使熊彼特成为资本 主义的热心辩护人。”② 姑不论熊彼特悬通过他的同窗好友,还是通过马克思的著作 9 从而受到马克思学说观点的影响,也不论他所受这种影响的程度 如何,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或“创新理论”中的上述几大现点, 如强调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方法变革的观点,强调变动和发展的 ①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页 着宜号是引者加的。 ②同上书,第3页
中译本序言 观点,强调经济制度内在因素的观点,强调企业家创新功能的观 点,无疑大都是正确的。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的“四化” 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仍有很大的 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当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或“创新理论”,有其根本缺 陷,那就是它抹杀了生产关系及其变动,撤开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的矛盾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而上面所谈到的诸如“资本主 义”、“资本”、“企业家利润”、“利息”等等范畴,就都与资本主义的 生产关系无关,当然也就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说到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这是他的 “创新理论”的一种运用;换言之,这是他综合了以前和同时代的经 济学者根据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而得出的长短不同的经济周期 理论,并以“创新”作为中心线索,从而形成的长、中短“多层次”的 “三种周期”理论。这种理论本身,原是来自实际资料的一种分析 概括,因而可以提供我们作为研究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和经济 运行过程的参考。 至于熊彼特进一步运用技术的革新、新资源的利用以及新领 域的开发等等,来解释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对于这一点我们则必 须加以具体分析。如果说技术革新等因素对于形成经济周期的长 短方面有所影响,那这一点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可是,如果把技术 革新等因素看成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包括危机阶段在内)的 根源,那就是片面的和表面的,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所以我们 对待熊彼特关于经济周期形成的论点,如同对待他的其它一些论 点一样,不能笼统一概而论,而要采取两分法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