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言 本主义的产生,熊彼特都作了开创性的精辟的论述,既是理论上的 探讨,也是历史发展过程的概述。第三、四、五各章则进一步分别 阐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我们可以概括 地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在书中,熊彼特首先用静态方法分析了“循环流转”,假定在经 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 于其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 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生产过程只是循环往返,周而复始。 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即使在简 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照样能获得利润,掠取剩余价值。可是 在这里,熊彼特却否认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以及在这种 情况下所存在的剩余价值剥削及其转化形式利润和利息。 然后,熊彼特从“动态”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创新”和资本 主义。他在这里通过引进“企业家”和“创新”而导出了资本主义。 这些内容就是书中第二章所阐述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也是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体。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 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 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 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 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
中译本序言 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S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按 照熊彼特的看法,“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 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我们认为,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 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他借用生物学上的术语,把那种所谓“不 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 构”的这种过程,称为“产业突变”。并说“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 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应特别予以注重。所以在熊彼特 看来,“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离开了这些,就没有资本主义。在这里,熊彼特虽然强调了生产技 术革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用了“变 动”和“发展”的观点,但却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 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 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 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 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 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我们知 道,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 里,熊彼特却完全歪曲了资本的实质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 剥削关系。 接着熊彼特又分析了“企业家利润”及“利息”的产生。按照 熊彼特的观点,只有在实现了“创新”的“发展”情况下,才存在企业
中译本序言 家,才产生利润,才有资本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其总支 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在熊彼特看来,这是企 业家由于实现了“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 酬”。 关于“利息”的形成,熊彼特提出了三大要点:第一,利息实质 上来自“剩余价值”或“余额价值”。在正常的经济生活里,除了上 述“余额”或“剩余”外,没有别的东西能产生利息。而这种“余额”或 剩余”,如前所述,乃来自“创新”所引起的“经济发展”。因此,在 “循环流转”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没有“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就不会 有利息。第二,“发展”带来的“余额”或“剩余”价值,一般分为两类 类是企业家利润;一类是同“发展”本身相联系的结果。显然,利 息不能来自后者因此利息只有来自也必须来自“企业家利润”。 利息便是从这种报酬中支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第三, 在一种通行“交换经济”也就是“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利息不是暂 时的,而是一种永久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息理论上,熊彼特 的“创新”和“制度”利息论则与他的老师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 大相异趣。他们师生二人,也曾为这一问题有过多次为经济学界 所注目的争论。姑不论两人的论点谁对谁错或两者皆错,这种争 辩的精神却颇有可取之处。 这里,熊彼特所谓的“企业家利润”,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超 额利润”。但即使是这种利润,也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表现形 式,是企业资本家的一种剥削收入,而不是什么“应得的合理报 ”。利息是从“企业家利润”中支付的,不言而喻也是一种剥削收 入
中译本序言 在本书最后第六章中,熊彼特运用他的“创新理论”分析了经 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 组合”的出现,不是象人们按照“概率论的一般原理”所预料的那样 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时间序列之上,而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的,有 时“群聚”( In groups or swarms,即“成组”或“成群”),有时稀疏, 这样就产生了“商业循环”或“经济周期”。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济发展 的影响就有大小久暂之分,这就形成了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动。 但是我们要特别指出,到1926年《经济发展理论>德文修订再 版时为止,熊彼特尚未发展到“多层次”的“三种周期”理论;当时他 的心目中所考虑的,主要也还是为期大约9年到10年的“尤格拉 周”,也就是仍为单一的经济周期理论。不过,熊彼特当时已经表 现出对他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不甚满意的情绪。他在本书第六章 经济周期”的开头就写道:“关于危机的理论,更正确地说,关于经 济重复变动的理论,甚至还不象已经阐述了的关于企业家功能,信 用资本货币市场利润和利息等理论那样,有一个对主题比较令 人满意的表述。”他又写道:“我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只是一个骨架; 我自己所许诺的彻底研究尚未完成,而且按照我的工作计划象这 样的情况还要持续一段长的时期。”直到1939年,熊彼特的英文两 大卷,共1100余页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 和统计的分析》一书,才在美国出版问世;完成了他的颇具特色的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三个周期”理论。但是我们又必
中译本序言 须指出,在此以前,也就是本世纪30年代初期,熊彼特对于经济周 期理论已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构造端倪。尽管在1934年3月本书 英译本出版时,他并未对第六章作任何改动,但在一年之后即1935 年5月,他却在美国《经济统计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经济变动的分 析”一文,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多层次的“三个周期”理论的主要 轮廓,这可以说是后来两大卷《经济周期理论≯的雏形。 鉴于熊彼特的两大卷<经济周期理论》一书篇幅浩繁,一时在 我国恐怕还难以有中译本出现,同时,为了补充本书第六章对经济 周期分析之不足,我们决定将熊彼特的“经济变动的分析”一文, 译成中文,作为本书的“附录”一同发表。读者如果将“附录”和第 六章结合起来阅读,就可以获得熊彼特“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的 概貌。 从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一文可以看出,熊彼特的“多层次” 经济周期理论,是综合了前人的论点、加上自己的见解而融贯形成 的。他首次提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长、 中短“三种周期”的理论。 第一种是经济“长周期”,或称“长波”,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 期”,由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首先 提出,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每一个周期历时50年或略长一点。 在这里,熊彼特沿袭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说法,把近百余年来资本主 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进一步分为三个“长波”,而且用“创新理论”作 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应用,以及生产技术 的突出发展,作为各个“长波”的标志。 “长波”I—从大约1783年到1842年,是所谓“产业革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