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种质特性的评估第二节、遗传多样性的评估第二十章、遗传资源的保护(1学时)第一节、保护的意义第二节、保护的原理与方法(二)习题作业按照教材《家畜育种学》每章所附的习题安排,此处不再另附。(三)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家畜育种学》刘榜主编2007年8月中国农业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生物统计学》张勤主编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数量遗传学》盛志廉吴常信编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3、统计遗传学:吴仲贤1977年科学出版社4、《动物遗传学》门正明主编1999年兰州大学出版社5、《家畜育种学》内蒙古农牧学主编198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6、《家畜育种学各论》张沅主编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7、《动物育种学总论》师守堃主编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8、《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王金玉主编1994年东南大学出版社9、《家畜育种学》张元主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四)教学大纲说明1、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生产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动物育种学是研究改良家畜遗传素质,提高生产性能水平,根据需求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通过利用杂种优势,高效优质地生产量多、质优、低耗的畜产品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据国际权威农业科学评价机构测评,在促进动物生产效率提高的诸多科技因素中,畜禽遗传育种工作的贡献率最大,超过了40%。因此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动物科技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课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动物育种学的理论,掌握动物育种的技术与方法,为未来从事畜禽育种实践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2、课程主要内容、重点和深度(1)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现有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开发和利用。(2)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等。(3)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4)家畜选配的方法和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5)提高家畜育种成效的规划方法。(6)现代育种新技术。重点:选择理论、个体遗传评定、选择方法、育种规化方法、杂种优势的利用等部分。课程还将高新技术,主要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新领域,诸如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作为提高部分加以介绍3、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家畜育种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学科,因此本课的开设需要有一定的前期知识,除了必要的数理化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外,特别要求学生在本课程开设前应系统地学习生物统计学、动物遗传学等课程尤其要求学生应提前选修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等课程,因此《动物育种学》应在《群体与数量遗传学》课开设的下一学期开设
第一节、种质特性的评估 第二节、遗传多样性的评估 第二十章、遗传资源的保护 (1学时) 第一节、保护的意义 第二节、保护的原理与方法 (二) 习题作业 按照教材《家畜育种学》每章所附的习题安排,此处不再另附。 (三)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家畜育种学》刘榜主编2007年8月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生物统计学》 张勤主编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数量遗传学》 盛志廉吴常信编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3、统计遗传学 吴仲贤 1977年科学出版社 4、《动物遗传学》 门正明主编 1999年兰州大学出版社 5、《家畜育种学》内蒙古农牧学主编 198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6、《家畜育种学各论 》 张沅主编 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7、《动物育种学总论》 师守堃主编 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8、《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 王金玉主编 1994年东南大学出版社 9、《家畜育种学》 张沅主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四)教学大纲说明 1、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生产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动物育种学是研究改良家畜遗传素质,提高生产性能 水平,根据需求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通过利用杂种优势,高效优质地生产量多、质优、低耗的畜产品的理 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据国际权威农业科学评价机构测评,在促进动物生产效率提高的诸多科技因素中,畜禽遗传育种工作的贡 献率最大,超过了40%。因此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动物科技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 的部分, 本课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动物育种学的理论,掌握动物育种的技术与方法,为未 来从事畜禽育种实践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2、课程主要内容、重点和深度 (1)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现有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开发和利用。 (2) 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 等。 (3)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 (4)家畜选配的方法和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 (5)提高家畜育种成效的规划方法。 (6)现代育种新技术。 重点:选择理论、个体遗传评定、选择方法、育种规化方法、杂种优势的利用等部分。 课程还将高新技术,主要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新领域,诸如标 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作为提高部分加以介绍。 3、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家畜育种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学科,因此本课的开设需要有一定的前期知识,除了必要的 数理化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外,特别要求学生在本课程开设前应系统地学习生物统计学、动物遗传学等课程, 尤其要求学生应提前选修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等课程,因此《动物育种学》应在《群体与数量遗传学》 课开设的下一学期开设
家畜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为了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育种学的理沦和技术:除必要学的课堂教学外,为了保证教学数量,实现培养目标,还应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上机和习题课。2010年《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说明:选用《家畜育种学》刘榜主编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并结合现代畜禽育种发展现状编写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如下:课程名称:动物育种学授课班级:动科08-1、2(汉)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38学时,实验16学时前期课程要求: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群体与数量遗传学。(一)大纲正文绪论1学时一、动物育种相关概念二、家畜育种简史三、家畜育种的特点及意义四、生物技术与现代动物育种3学时第一篇:育种对象第一章、品种(1学时)第一节、畜禽的起源与动物卵养、卵化第二节、家畜的品种(品系)第三节、国内外畜禽品种简介(2学时)第二章、家畜的性状第一节、经济性状第二节、生物学性状第三节、抗病性性第四节、基因组印记性状12学时第二篇:选种(2学时)第三章、选择的作用第一节、选种理论第二节、选择的作用第四章,数量性状的选择(3学时)第一节、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第二节、影响改良速度的因素第三节、数量性状选择方法第四节、数量性状选择技术的基本环节第五章、生产性能测定(1学时)第一节、生产性能测定的种类
家畜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为了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育种学的理沦和技术:除必要学的 课堂教学外,为了保证教学数量,实现培养目标,还应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上机和习题课。 2010年《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 说明:选用《家畜育种学》刘榜主编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并结 合现代畜禽育种发展现状编写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如下: 课程名称:动物育种学 授课班级:动科08-1、2 (汉)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其中:讲课38学时,实验16学时 前期课程要求: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群体与数量遗传学。 (一)大纲正文 绪论 1学时 一、动物育种相关概念 二、家畜育种简史 三、家畜育种的特点及意义 四、生物技术与现代动物育种 第一篇:育种对象 3学时 第一章、品种 (1学时) 第一节、畜禽的起源与动物驯养、驯化 第二节、家畜的品种(品系) 第三节、国内外畜禽品种简介 第二章、家畜的性状 (2学时) 第一节、经济性状 第二节、生物学性状 第三节、抗病性性 第四节、基因组印记性状 第二篇:选种 12学时 第三章、选择的作用 (2学时) 第一节、选种理论 第二节、选择的作用 第四章,数量性状的选择 (3学时) 第一节、数量性状遗传基础 第二节、影响改良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数量性状选择方法 第四节、数量性状选择技术的基本环节 第五章、 生产性能测定 (1学时) 第一节、生产性能测定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