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浙江版 考题展示 1.(2012淅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 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201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定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向分析 2011年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清朝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出塞》,设两问,第 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赋3分。这一问考査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 要求能从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入手,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全方位地评 价其特点。第二问: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赋4分。这一问考査对诗歌表现手 法的赏析能力,要求能够找准赏析点,掌握鉴赏术语,结合诗歌分析。 2012年与前两年略有不同,选用两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一首为唐朝钱珝的《未 展芭蕉》,一首为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第一题找两首 诗的共同点“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词表达 诗人的爱怜之情”。赋2分。第二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没有要 求是分析共同的表现手法还是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求考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赋 5分。 2011年考到了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等考点,2012年考到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等几个考点。从近三年命题的发展趋势看,考点丰富,角度多样,但“变化 中有“稳定”,即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歌感情的评价是“变中的不变”的 重点,也是2013年备考的主要方向。诗歌考查的其他考点会随着所选诗歌自身 的特点出现,复习需要全面。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在备考时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 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査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2013 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浙江版 考题展示 1.(2012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_一词表达 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2010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向分析 2011 年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清朝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出塞》,设两问,第 一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赋 3 分。这一问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 要求能从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入手,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全方位地评 价其特点。第二问: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赋 4 分。这一问考查对诗歌表现手 法的赏析能力,要求能够找准赏析点,掌握鉴赏术语,结合诗歌分析。 2012 年与前两年略有不同,选用两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一首为唐朝钱珝的《未 展芭蕉》,一首为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第一题找两首 诗的共同点“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 诗人的爱怜之情”。赋 2 分。第二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没有要 求是分析共同的表现手法还是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求考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赋 5 分。 2011 年考到了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等考点,2012 年考到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等几个考点。从近三年命题的发展趋势看,考点丰富,角度多样,但“变化” 中有“稳定”,即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歌感情的评价是“变中的不变”的 重点,也是 2013 年备考的主要方向。诗歌考查的其他考点会随着所选诗歌自身 的特点出现,复习需要全面。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在备考时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 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1.分析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 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 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 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 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 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 咏物诗 高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我们必须准 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分析语言 分析诗歌的语言包括“字(词)”“句”的分析及语言风格的赏析。 “字”的分析指的是“炼字题”,“句”的分析则包括意境解说、手法探究和情 感表达等多种考查角度。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 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从内容上来说,对任何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包含两层意义:对词语、句子理解的表 层含义和对内容情感理解体悟的深层意义。 首先是表层含义的理解。诗是诗化的文言文,必须在掌握一定文言实词和虚词的 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义,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并能根 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 其次是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诗 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 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 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 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 诗歌语言风格主要是指诗歌语言的整体特色,如沉郁顿挫、清新自然、平淡质朴、 浓艳绚丽、精警凝练等 对诗歌语句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对理解内容的表述需要一定 的语言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内容 3.分析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 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 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
1.分析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 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 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 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 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 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 咏物诗。 高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我们必须准 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分析语言 分析诗歌的语言包括“字(词)”“句”的分析及语言风格的赏析。 “字”的分析指的是“炼字题”,“句”的分析则包括意境解说、手法探究和情 感表达等多种考查角度。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 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从内容上来说,对任何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包含两层意义:对词语、句子理解的表 层含义和对内容情感理解体悟的深层意义。 首先是表层含义的理解。诗是诗化的文言文,必须在掌握一定文言实词和虚词的 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义,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并能根 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 其次是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诗 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 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 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 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 诗歌语言风格主要是指诗歌语言的整体特色,如沉郁顿挫、清新自然、平淡质朴、 浓艳绚丽、精警凝练等。 对诗歌语句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对理解内容的表述需要一定 的语言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内容。 3.分析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 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 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采用 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 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 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上述内容的分析鉴赏,又都往往会与对诗歌的意境欣赏结合起来。所谓“意境” 就是诗歌所用语言、所写形象里包蕴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观点态度等 对意境的把握要紧密结合诗歌语言、表达手法、形象特点,用知人论世、入境体 验的方法来分析推断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 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 “神”,由“形”入“神”,“神”寓于“形”,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成 了诗歌鉴赏考查的重要内容 该考点的考査点往往集中在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探究上,常见的题型设置和答题角 度有:诗眼概括型,意象导入型,题材识别型和知人论世型。 热点题型一分析结构与简析手法 【例题1】(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二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思路分析ε这道题考査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基本属于分析欣赏诗歌的 表达技巧的范畴。分析诗歌整体或局部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关 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今古河山无定据”, 是说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词奠 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借景抒情,境界开阔,写 战争的频繁和塞外的荒凉萧索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思路分析:这道题直接点明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做这类题目,首 先要找准赏析点;其次,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术语;再次,要结合具体诗歌语言进 行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 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在写景句中,三个意象叠加, 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两句词,四个“深”字, 加深了凄凉之感,读来颇有意蕴,而无重复多余之感。 参考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 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 孤寂、惆怅之情。 赏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是情语,词人感叹从古至今边塞上总是为了国土不 断争斗。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 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是景语,词人为 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战马在画角声中频繁往来。 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采用 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 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 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上述内容的分析鉴赏,又都往往会与对诗歌的意境欣赏结合起来。所谓“意境” 就是诗歌所用语言、所写形象里包蕴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观点态度等。 对意境的把握要紧密结合诗歌语言、表达手法、形象特点,用知人论世、入境体 验的方法来分析推断。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 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 “神”,由“形”入“神”,“神”寓于“形”,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成 了诗歌鉴赏考查的重要内容。 该考点的考查点往往集中在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探究上,常见的题型设置和答题角 度有:诗眼概括型,意象导入型,题材识别型和知人论世型。 热点题型一分析结构与简析手法 【例题 1】(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1~2 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思路分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基本属于分析欣赏诗歌的 表达技巧的范畴。分析诗歌整体或局部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关 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今古河山无定据”, 是说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词奠 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借景抒情,境界开阔,写 战争的频繁和塞外的荒凉萧索。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思路分析:这道题直接点明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做这类题目,首 先要找准赏析点;其次,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术语;再次,要结合具体诗歌语言进 行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 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在写景句中,三个意象叠加, 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两句词,四个“深”字, 加深了凄凉之感,读来颇有意蕴,而无重复多余之感。 参考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 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 孤寂、惆怅之情。 赏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是情语,词人感叹从古至今边塞上总是为了国土不 断争斗。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 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是景语,词人为 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战马在画角声中频繁往来。 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
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来去, 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 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见满目荒凉,唯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 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 仰天长叹……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 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不论是肝肠如 火的英雄,还是笑靥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 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 技法解密答题时要针对“表达技巧”兼顾三个问题 1.是什么,指运用了什么技巧,解题时要明确表达技巧,准确运用术语。 2.怎么样,指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技巧在 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3.为什么,指这一表达技巧在文中运用的目的,要阐释这一表达技巧的表达效 果以及对传达诗歌旨趣作者情感的作用。 热点题型二分析形象 【例题2】(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 特点 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由文中“幽竹”“寒花”,联想竹和菊的形 象特征——孤傲贞美,由文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一一高 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一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与新月辉 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 参考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 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髙风,一片 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 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髙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影其中。水本 是静止的,傍晩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入笔五字,描写风影立见 虚处传神。“深树”本为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 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 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着小园中的景物 可见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 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秋村黄 叶满,一半入斜阳”,用流水对,写园外的树景,却使站在小园中的诗人入目成
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来去, 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 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见满目荒凉,唯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 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 仰天长叹……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 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不论是肝肠如 火的英雄,还是笑靥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 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 技法解密答题时要针对“表达技巧”兼顾三个问题: 1.是什么,指运用了什么技巧,解题时要明确表达技巧,准确运用术语。 2.怎么样,指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技巧在 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3.为什么,指这一表达技巧在文中运用的目的,要阐释这一表达技巧的表达效 果以及对传达诗歌旨趣作者情感的作用。 热点题型二分析形象 【例题 2】 (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回答问题。 小 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 特点。 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由文中“幽竹”“寒花”,联想竹和菊的形 象特征——孤傲贞美,由文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高 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与新月辉 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 参考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 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 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 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影其中。水本 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入笔五字,描写风影立见 虚处传神。“深树”本为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 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 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着小园中的景物, 可见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 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秋村黄 叶满,一半入斜阳”,用流水对,写园外的树景,却使站在小园中的诗人入目成
趣。正因“山光窥短墙”的描绘,小园中人才看见满村秋色。此联,从园内伸向 园外,仍是承接上意而来,只是金针暗度,不露痕迹,章法上极有讲究。为何说 “一半入斜阳”?傍晚秋光,枫林似火,夕阳如金,林子那一半受到斜阳的照射, 黄叶化作一片金光;朝东那一半得不到夕阳的照射,早已染上了苍茫暮色。用这 半苍茫的暮色映衬那一半的闪烁金光,不也有一种装裱艺术的效果吗?“幽竹 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写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写初三 初四之月、凉秋九月之薄霜,显得高雅圣洁,白璧无瑕。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 诗人劲节高风;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 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象征诗人一片冰心。从时序看,诗的前四句写傍晚秋荣。 从对象看,前四句纯写景物,后四句由物及人。从诗意看,前四句以炼字炼句胜, 后四句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这首《小园》淡墨 勾勒,清新如画,景中见人不尚藻饰而风物之神情意态可见;不求工整富艳而风 骨凛然。其语言自然天成,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是一种“极炼如不炼”的艺术境 界,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此诗足以当之。 【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思路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从两个角度设问:写什么和怎样写。一方面 要结合诗句展示景物特征,如“海浪如云”“数声雷”“千山急雨”,可见气势 非凡,景象壮美;另一方面把握写景角度,如调动不同感觉(“如云”“看”视 觉角度,“数声雷”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修辞运用等等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 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 伟气势。 赏析: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 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 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 出来,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但这恰恰 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 人思而生奇趣。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 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 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 【例题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风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趣。正因“山光窥短墙”的描绘,小园中人才看见满村秋色。此联,从园内伸向 园外,仍是承接上意而来,只是金针暗度,不露痕迹,章法上极有讲究。为何说 “一半入斜阳”?傍晚秋光,枫林似火,夕阳如金,林子那一半受到斜阳的照射, 黄叶化作一片金光;朝东那一半得不到夕阳的照射,早已染上了苍茫暮色。用这 一半苍茫的暮色映衬那一半的闪烁金光,不也有一种装裱艺术的效果吗?“幽竹 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写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写初三 初四之月、凉秋九月之薄霜,显得高雅圣洁,白璧无瑕。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 诗人劲节高风;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 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象征诗人一片冰心。从时序看,诗的前四句写傍晚秋荣。 从对象看,前四句纯写景物,后四句由物及人。从诗意看,前四句以炼字炼句胜, 后四句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这首《小园》淡墨 勾勒,清新如画,景中见人不尚藻饰而风物之神情意态可见;不求工整富艳而风 骨凛然。其语言自然天成,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是一种“极炼如不炼”的艺术境 界,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此诗足以当之。 【例题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思路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从两个角度设问:写什么和怎样写。一方面 要结合诗句展示景物特征,如“海浪如云”“数声雷”“千山急雨”,可见气势 非凡,景象壮美;另一方面把握写景角度,如调动不同感觉(“如云”“看”视 觉角度,“数声雷”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修辞运用等等。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 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 伟气势。 赏析: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 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 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 出来,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但这恰恰 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 人思而生奇趣。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 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 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 【例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