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 的好坏决定的呢?我认为不能,因为天性无所谓好坏,因此由之决 定的命运也无所谓好坏。明确了这一点,可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的天性 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也常被翻译成:“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 守护神。”的确,一个人一旦认清了自已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 什么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了,如同有神守护一样,不会 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 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 丝亳无损。 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 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 益?”他在向其门徒透露自己的基督身份后说这话,可谓意味深 长。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 我。这个自我即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只要我们能守住它,就差不多 可以说上帝和我们同在了。守不住它,一味沉沦于世界,我们便会 浑浑噩噩,随波飘荡,世界也将沸沸扬扬,永无得救的希望。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 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 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 此变得如此相似。 自古以来,哲人们一直叮咛我们:“认识你自己!”卡莱尔却主 张代之以一个“最新的教义”:“认识你要做和能做的工作!”因为 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认识自己,而通过工作则可以使自己成为完人。 027
生命感 我承认认识自己也许是徒劳之举,但同时我也相信,一个人倘若从 来不想认识自己,从来不肯从事一切尢望的精神追求,那么,工作 决不会使他成为完人,而只会使他成为庸人。 一个人之所以不爱自己,甚至厌烦自己,是因为缺乏灵性即精 神性。这样的人不够有灵性以自娱,于是感到无聊,希望在琐碎的 日常劳作——所谓为他人生活—中忘掉这个空虚的自我。 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 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 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他带着对自己的怨恨到别人那 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 露出来,加人以损伤。受惠于一个自怨自艾的人,还有比这更不舒 服的事吗? 人与人之间有同情,有仁义,有爱。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 慈悲和舍己救人的豪侠。但是,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 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这 个意义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世上最关 心他的也还是他自己。要别人比他自己更关心他,要别人比关心 每人自己更关心他,都是违背作为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本质的。 结论是:每个人都应该自立。 一个人为了实现自我,必须先在非我的世界里漫游一番。但 是,有许多人就迷失在这漫游途中了,沾沾自喜于他们在社会上的 小小成功,不再想回到自我。成功使他们离他们的自我愈来愈远, 终于成为随波逐流之辈。另有一类灵魂,时时为离家而不安,漫游 愈久而思家愈切,唯有他们,无论成功失败,都能带着丰富的收获 返回他们的自我。 028
人生境界 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 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 悲的境地。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 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他们一窝蜂挤在那糸路上,互相竞争、推攘、阻挡、饯踏。前面 有什么?不知道。既然大家都朝前赶,肯定错不了。你悠然独行 不慌不忙,因为你走在自己的路上,它仅仅属于你,没有人同你争。 尽管世上有过无数片叶子,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叶子 都终将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已的绿芽。 此刻我心中涌现出一此多么生动的感觉,使我确信我活 着,一正是我,不是别人,这个我不会和别人混同。于是我想,在 我的生命中还是有太多的空白,那时候感觉沉睡着,我浑浑噩噩 与芸芸众生没有什么两样。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我们没 有工夫读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草率。 独处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 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 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山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 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 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 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 O)9
生命感悟∷ 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 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 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 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 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 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 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 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 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 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 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 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 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 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 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 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 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 0).3O
人生境界 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 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已也感觉到了自己的 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 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 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有的人只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 说,一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这样的人终究是肤浅的。人必须学会 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 度的内心世界。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 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 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 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 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 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 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我敢担保历史 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出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的这个论断,证明某 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托尔斯泰在谈到独处和交往的区别时说:“你要使自己的理 性适合整体,适合一切的源,而不是适合部分,不是适合人群。”说 得好。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 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相 反,在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断。人群聚集之 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烟云,没有上帝和永恒。 也许可以说,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