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化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一一新经济政策缓和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 第四,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以上也是列宁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这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再 把农民仅仅视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其次,不再把 商品经济视为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为社会主义的俄国” 第三,个人利益、市场原则是比国家强制更为有效的促进生产走向联合的力量。 (2)新经济政策的建设模式 具体内容为:·在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给农业经济“松绑”,调动农村蒡 动者的积极性,解决城乡间的矛盾,巩固苏俄的工业经济基础。 ·在流通中允许贸易自由一—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存在 ·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到实行部分工业企业私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在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计划委员会,开始运用价值规律 货币、信贷、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3)新经济政策的成就:生产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主 义政权稳固。 ·新经济政策引起的争论 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动派: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即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列宁 对此进行反驳一一迂回的主动退却 国内外反动派:蜕化,变质 人民内部的争论:普遍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放弃了革命原则,搞资本主义。尤其是对 实行“租让制”想不通。列宁说,“如果我们不把资本吸收到租让企业中来,就表明我们在 经济上没有一点求实精神。”“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抱幻想而正视现实,他就应该懂得这个 道理。”“必须下决心同旧的习惯决裂,甚至要根除顽症”一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 对于有人认为,搞“租让制”吃亏的思想,列宁指出,“……在考虑租让政策时相在合同中 体现出共产主义原则,这种人也快要进疯人院了。”只要有党的领导和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就能捍卫,不必为资格所赚取的利润而惊惶失措。等等,列宁都对这些 思想逐个进行反驳 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一直施行到1929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是单个政策的相加 是以土地一农民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它涉及到国家与农民的土地关系、城乡关系、工商 业关系、金融—一财政体制、劳动—一报酬体制、国家宏观调控、等等一系列根本大政方针 的改造。其解决的是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创建了光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高放:从新经济政策可以认识到,列宁初步认识到像俄国这样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 义的特殊规律,然而,还没有来得及掌握这个特殊规律(经济建设理论系统化),列宁就去 世了。后来的苏共领导人没有对此继续探索,而且越来越背高这一特殊规律,深陷于教条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最后,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列宁去世的太早,要不, 社会主义会是另一番天地。) 二、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斯大林在党内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 在列宁去世前后,联共(布)党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两个问题极需解决,一是列宁 的接班人:二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路线(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路线并未完全成型,党内的反 6
6 合作化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新经济政策缓和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 第四,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以上也是列宁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这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再 把农民仅仅视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其次,不再把 商品经济视为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为社会主义的俄国”; 第三,个人利益、市场原则是比国家强制更为有效的促进生产走向联合的力量。 (2)新经济政策的建设模式 具体内容为:• 在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给农业经济“松绑”,调动农村劳 动者的积极性,解决城乡间的矛盾,巩固苏俄的工业经济基础。 • 在流通中允许贸易自由——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存在。 • 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到实行部分工业企业私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 在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计划委员会,开始运用价值规律、 货币、信贷、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 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3)新经济政策的成就:生产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主 义政权稳固。 • 新经济政策引起的争论 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动派: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即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列宁 对此进行反驳——迂回的主动退却。 国内外反动派:蜕化,变质 人民内部的争论:普遍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放弃了革命原则,搞资本主义。尤其是对 实行“租让制”想不通。列宁说,“如果我们不把资本吸收到租让企业中来,就表明我们在 经济上没有一点求实精神。”“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抱幻想而正视现实,他就应该懂得这个 道理。”“必须下决心同旧的习惯决裂,甚至要根除顽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 对于有人认为,搞“租让制”吃亏的思想,列宁指出,“在考虑租让政策时相在合同中 体现出共产主义原则,这种人也快要进疯人院了。”只要有党的领导和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就能捍卫,不必为资格所赚取的利润而惊惶失措。等等,列宁都对这些 思想逐个进行反驳。 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一直施行到 1929 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是单个政策的相加, 是以土地—农民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它涉及到国家与农民的土地关系、城乡关系、工商 业关系、金融——财政体制、劳动——报酬体制、国家宏观调控、等等一系列根本大政方针 的改造。其解决的是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创建了光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高放:从新经济政策可以认识到,列宁初步认识到像俄国这样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 义的特殊规律,然而,还没有来得及掌握这个特殊规律(经济建设理论系统化),列宁就去 世了。后来的苏共领导人没有对此继续探索,而且越来越背离这一特殊规律,深陷于教条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最后,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列宁去世的太早,要不, 社会主义会是另一番天地。) 二、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斯大林在党内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 在列宁去世前后,联共(布)党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两个问题极需解决,一是列宁 的接班人;二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路线(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路线并未完全成型,党内的反
对压力依旧强大—一普遍的反对力量: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搞资本主义。)。 1924-1929年,准确地说从1923年3月,列宁不能完全工作开始到1929年,斯大林 把布哈林完全打倒为止,这段时间是斯大林在党内确立自己最高领袖地位的时期 斯大林15岁参加革命,中学文化程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革命家,工作能力强,肯吃 苦。联共(布)党内的机构设置: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是党代会 的执行机关。中央委员会下设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它们是并列的负责处理党中央工作 的机构,并非党的权力中心。还有一个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党代会直接选举产生,与中央 委员会是平行机构。1922年3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这是列宁参加的最 后一次党代会。在会上,斯大林被选为书记处总书记,这样斯大林成为中央委员会内唯一身 兼三职的领导人(组织局委员、政治局委员)。为什么选斯大林作总书记?总书记的工作性 质(非常琐碎,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对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斯基这些偏重理 论的大人物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斯大林身兼三职之后,开始扩大书记处的权力(人事权、中 央与地方的中枢)、削减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权力(监委的决议需经党委同意方可发生效力 这样,斯大林就逐渐从列宁的助手、党的秘书,发展成为党的二把手 对此,列宁在病中提出削减斯大林的权力。1923年初,列宁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 (列宁的遗嘱),在其中谈到斯大林的问题。(1)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后,掌握了无限的 权力,他能不能永远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2)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 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 忍的人。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 列宁接班人之争主要在斯大林,托洛斯基、季洛维也夫三者之间进行。俄共(布)党内 秘密反对斯大林的行动被斯大林挫败,从1923年10月至1929年11月,党内发生四次党内 斗争,1924年1月,开始反对托洛斯基的斗争,形成了季、加、斯三驾马车式的领导核心 1925年开始反对季、加,斯大林与布哈林团结起来;1926年开始反对托一季联盟;1929年 初开始反对布哈林集团(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斗争十分残酷,上纲上线、攻其 点,不及其余,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列宁去世后,十三大选举的7名政治局委员,托(1940 年)、季、加(1936年)、布、李可夫、托姆斯基(1938年)、斯大林,到1929年11月,只 剩下斯大林一人,而正是这个斯大林,列宁在遗嘱中强调把他从总书记的位置上调开。至此, 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登上历史舞台。 斯大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点不应该质疑,但是一个俄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者,表 现为:(1)对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理想深信不疑,并为此而终生奋斗。(2)俄国沙皇传统 的专制禀性在他身上暴露无遗。(3)是一位高效率的、有能力的行政管理者。有西方学者评 价道:正因为斯是从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中站起来,而且遇到太多阴险狡诈和卑鄙龌龊、 寡廉鲜耻和残酷无情的人,以及由于他的精神、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孤独,斯大林为了共同的 事业,从不怜惜自己,也不许自己怜惜别人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模式,也被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同斯大 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密不可分。30年代以前,斯大林在党内绝对不以理论家自居,1929年 苏联科学院选举正式院士,斯大林因缺乏有分量的著作布落选,但当选的则有在党内政治斗 争中面临败局的布哈林。但斯大林的理论著作不多,但影响却很大,其中既有坚持科学社会 主义的内容,也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又有教条主义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甚至有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正因为是在具有这四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指导下,斯大林社 会主义模式有其是非功过,利弊得失,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需要进行具体的分 析
7 对压力依旧强大——普遍的反对力量: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搞资本主义。)。 1924—1929 年,准确地说从 1923 年 3 月,列宁不能完全工作开始到 1929 年,斯大林 把布哈林完全打倒为止,这段时间是斯大林在党内确立自己最高领袖地位的时期。 斯大林 15 岁参加革命,中学文化程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革命家,工作能力强,肯吃 苦。联共(布)党内的机构设置: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是党代会 的执行机关。中央委员会下设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它们是并列的负责处理党中央工作 的机构,并非党的权力中心。还有一个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党代会直接选举产生,与中央 委员会是平行机构。1922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这是列宁参加的最 后一次党代会。在会上,斯大林被选为书记处总书记,这样斯大林成为中央委员会内唯一身 兼三职的领导人(组织局委员、政治局委员)。为什么选斯大林作总书记?总书记的工作性 质(非常琐碎,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对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斯基这些偏重理 论的大人物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斯大林身兼三职之后,开始扩大书记处的权力(人事权、中 央与地方的中枢)、削减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权力(监委的决议需经党委同意方可发生效力)。 这样,斯大林就逐渐从列宁的助手、党的秘书,发展成为党的二把手。 对此,列宁在病中提出削减斯大林的权力。1923 年初,列宁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 (列宁的遗嘱),在其中谈到斯大林的问题。(1)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后,掌握了无限的 权力,他能不能永远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2)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 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 忍的人。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 列宁接班人之争主要在斯大林,托洛斯基、季洛维也夫三者之间进行。俄共(布)党内 秘密反对斯大林的行动被斯大林挫败,从 1923 年 10 月至 1929 年 11 月,党内发生四次党内 斗争,1924 年 1 月,开始反对托洛斯基的斗争,形成了季、加、斯三驾马车式的领导核心; 1925 年开始反对季、加,斯大林与布哈林团结起来;1926 年开始反对托—季联盟;1929 年 初开始反对布哈林集团(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斗争十分残酷,上纲上线、攻其一 点,不及其余,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列宁去世后,十三大选举的 7 名政治局委员,托(1940 年)、季、加(1936 年)、布、李可夫、托姆斯基(1938 年)、斯大林,到 1929 年 11 月,只 剩下斯大林一人,而正是这个斯大林,列宁在遗嘱中强调把他从总书记的位置上调开。至此, 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登上历史舞台。 斯大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点不应该质疑,但是一个俄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者,表 现为:(1)对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理想深信不疑,并为此而终生奋斗。(2)俄国沙皇传统 的专制禀性在他身上暴露无遗。(3)是一位高效率的、有能力的行政管理者。有西方学者评 价道:正因为斯是从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中站起来,而且遇到太多阴险狡诈和卑鄙龌龊、 寡廉鲜耻和残酷无情的人,以及由于他的精神、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孤独,斯大林为了共同的 事业,从不怜惜自己,也不许自己怜惜别人。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模式,也被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同斯大 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密不可分。30 年代以前,斯大林在党内绝对不以理论家自居,1929 年, 苏联科学院选举正式院士,斯大林因缺乏有分量的著作布落选,但当选的则有在党内政治斗 争中面临败局的布哈林。但斯大林的理论著作不多,但影响却很大,其中既有坚持科学社会 主义的内容,也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又有教条主义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甚至有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正因为是在具有这四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指导下,斯大林社 会主义模式有其是非功过,利弊得失,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需要进行具体的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