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建国后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 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长期“左”的干扰,加上“文革”的破坏, 到197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1976年的工农生产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 1.5%,主要产品绝大部分没有完成计划产量;国民收入下降2.7%,实际上已处于负增长的 状态: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比10年前下降;而且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邓小平 对7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状况作了如下的描述:“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没有真正过关。 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及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新兴产业的差距就更大了。”“同发 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与人民生 活的贫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中国非改革不可。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1、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三起三落 历史上,邓小平曾三次被打倒,第一次是在江西中央苏区,邓作为“毛派”受到批 评和处理。后复出,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下设的书记处的总书记。第二 次是在文革期间,邓作为“全国和党内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文革后期复出,1975年主 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三次是在1975年,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再次打倒, 文革结束后复出 2、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 原话:“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比较公道 他比较有水平,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 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 怕。”“他说他不行,我看行。不满意他的人也会有的,像有人不满意我一样。但大体说来, 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看问题有 眼光。”毛还夸邓小平“人才难得”。毛一生中对其他领导人也有过不少肯定的评价,但能得 到这样高评价的人确实不多 邓小平如何开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的?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近3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探索,以“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惨剧而告终。任何一个新的领导人都面临着如何认识过去的 问题,而毛泽东则是总结过去的一个核心问题。“文化大革命”一一毛泽东一一毛泽东思想 (过去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设),这是一个连环套。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方面是党 内一些人坚持“两个凡是”,思想保守僵化,固守“左”的一套不放:另一方面,社会上极 少数人抓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党过去的错误大做文章,掀起一股否定马 克思主义,特别是诋毁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怎么办?邓小平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标准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指出,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 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1 经过建国后近 3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 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长期“左”的干扰,加上“文革”的破坏, 到 1976 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1976 年的工农生产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 1.5%,主要产品绝大部分没有完成计划产量;国民收入下降 2.7%,实际上已处于负增长的 状态;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比 10 年前下降;而且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邓小平 对 70 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状况作了如下的描述:“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没有真正过关。 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及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新兴产业的差距就更大了。”“同发 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 20 年。”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与人民生 活的贫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中国非改革不可。 一、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1、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三起三落”: 历史上,邓小平曾三次被打倒,第一次是在江西中央苏区,邓作为“毛派”受到批 评和处理。后复出,在 1956 年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下设的书记处的总书记。第二 次是在文革期间,邓作为“全国和党内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文革后期复出,1975 年主 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三次是在 1975 年,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再次打倒, 文革结束后复出。 2、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 原话:“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比较公道。 他比较有水平,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 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 怕。”“他说他不行,我看行。不满意他的人也会有的,像有人不满意我一样。但大体说来, 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看问题有 眼光。”毛还夸邓小平“人才难得”。毛一生中对其他领导人也有过不少肯定的评价,但能得 到这样高评价的人确实不多。 3、邓小平如何开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的?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近 30 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探索,以“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惨剧而告终。任何一个新的领导人都面临着如何认识过去的 问题,而毛泽东则是总结过去的一个核心问题。“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毛泽东思想 (过去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设),这是一个连环套。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方面是党 内一些人坚持“两个凡是”,思想保守僵化,固守“左”的一套不放;另一方面,社会上极 少数人抓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党过去的错误大做文章,掀起一股否定马 克思主义,特别是诋毁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怎么办?邓小平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指出,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 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至今很可能还在 黑暗中摸索。”“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责任不能归之于毛泽东一个人,中央有责任,中央许 多负责同志也有责任。….毛泽东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历实践检验的正确思想,在其 中,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之列,错误的思想则不属于毛泽东思想之列。 就这样,邓小平通过解开这一连环套,肯定过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的 同时指出过去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在不搞乱人们思想,保持社会稳 定的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改革步伐。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新课题。要完成这个新 课题,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些基本概 念,他指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 清醒的。”“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1、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过去搞清楚的主要是下列四个问题 (1)关所有制问题。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 分化的决定性条件 (2)关于政权问题。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期,这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国家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整个社 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3)关于工人阶级政党问题。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部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力 量和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 明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上述四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比较清楚和清醒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不够 清楚和清醒,正因为这些不够清楚和清醒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生失误 2、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以下五个过去没有搞清楚的、现在搞清楚的问题: 邓小平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用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充实、丰富马克 思主义。总结起来,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讲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在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解剖的基础上,作出了人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2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至今很可能还在 黑暗中摸索。”“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责任不能归之于毛泽东一个人,中央有责任,中央许 多负责同志也有责任。毛泽东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历实践检验的正确思想,在其 中,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之列,错误的思想则不属于毛泽东思想之列。 就这样,邓小平通过解开这一连环套,肯定过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的 同时指出过去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在不搞乱人们思想,保持社会稳 定的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改革步伐。 二、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新课题。要完成这个新 课题,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些基本概 念,他指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 清醒的。”“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1、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过去搞清楚的主要是下列四个问题: (1)关于所有制问题。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 极分化的决定性条件。 (2)关于政权问题。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期,这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国家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在整个社 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3)关于工人阶级政党问题。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部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力 量和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 明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上述四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比较清楚和清醒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不够 清楚和清醒,正因为这些不够清楚和清醒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生失误。 2、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以下五个过去没有搞清楚的、现在搞清楚的问题: 邓小平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用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充实、丰富马克 思主义。总结起来,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讲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在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解剖的基础上,作出了人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特征的第一个科学预测和概括,在他们看来,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归全 社会占有、社会生产有计划进行、个人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等等,其中蕴含着一个重大的 理论和实践前提: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只是立足于资本主义 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科学预测,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这种预测是一种思维 的抽象,只是一般地谈到未来社会的一些特征,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这需要后人 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丰富和发展。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比马克思、恩格斯大大前进了一步, 他提出: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共产主义就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在小农经济上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利用国家 资本主义的形式等等,列宁的论述,虽然涉及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但在认识上没有提 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是强调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 力”,但没有重点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从生产力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是过于重视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忽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困境。在中国 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和发展,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 距还很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不停地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唯有如 此,在生产力发展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 ·这是从社会主义的目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不是为产生剥削,为穷 的愈穷、富的愈富创造条件,而是相反,是为了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对立的 在搞清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很清楚了。邓小 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的三阶段论: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恩格斯 在晚年指出,他们对未来社会阶段的划分不是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半文明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和文明国家不一样,不会是简单的“两大段” 列宁的贡献: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社会主义社会有“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完全 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各种形态。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要经历一 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期,并认为苏俄现在“还是处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 段 斯大林是把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混为一谈。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区分开来, 但混淆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的界限,把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以前,都视为无产阶级专 政时期
3 特征的第一个科学预测和概括,在他们看来,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归全 社会占有、社会生产有计划进行、个人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等等,其中蕴含着一个重大的 理论和实践前提: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只是立足于资本主义 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科学预测,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这种预测是一种思维 的抽象,只是一般地谈到未来社会的一些特征,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这需要后人 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丰富和发展。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比马克思、恩格斯大大前进了一步, 他提出: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共产主义就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在小农经济上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利用国家 资本主义的形式等等,列宁的论述,虽然涉及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但在认识上没有提 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是强调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 力”,但没有重点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这是从生产力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是过于重视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忽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困境。在中国 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和发展,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 距还很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不停地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唯有如 此,在生产力发展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 • 这是从社会主义的目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不是为产生剥削,为穷 的愈穷、富的愈富创造条件,而是相反,是为了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对立的。 在搞清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很清楚了。邓小 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的三阶段论: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恩格斯 在晚年指出,他们对未来社会阶段的划分不是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半文明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和文明国家不一样,不会是简单的“两大段”。 列宁的贡献: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社会主义社会有“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完全 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各种形态。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要经历一 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期,并认为苏俄现在“还是处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 段。” 斯大林是把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混为一谈。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区分开来, 但混淆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的界限,把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以前,都视为无产阶级专 政时期
邓小平指出:“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要有一个很长的 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最准确的认识和估计,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起点。 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来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发展水平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即进入发达的社会社会以后,才能在总体上接近、赶上以至超 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 体成份。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包括把按劳 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 政策等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全的或完整的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还 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解决阶级斗争问题,必须服务于 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还存在阶级庑,国际上还存在着敌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的势力,所以还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主要职能是进行社会管理,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 特殊情况下,镇压国内外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活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价格杠杆和 竞争机制的功能。通过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生产的商品化,是实现生产的社会化 和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企图超越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由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 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直接过渡支产品经济,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才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不能把它和整个社会主义社会混为一谈,不能 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代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等同于 社会主义的本质。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发达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之间,有很大差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中,有些是体 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有些并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如非公有制经济 成分,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等。这些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有的还会存在很长很长的时间,但是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复 存在 (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和经济体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两个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定条件下
4 邓小平指出:“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要有一个很长的 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最准确的认识和估计,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起点。 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来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发展水平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即进入发达的社会社会以后,才能在总体上接近、赶上以至超 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 体成份。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包括把按劳 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 政策等等。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全的或完整的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还 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解决阶级斗争问题,必须服务于 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还存在阶级庑,国际上还存在着敌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的势力,所以还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主要职能是进行社会管理,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 特殊情况下,镇压国内外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活动。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价格杠杆和 竞争机制的功能。通过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生产的商品化,是实现生产的社会化 和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企图超越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由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 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直接过渡支产品经济,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才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不能把它和整个社会主义社会混为一谈,不能 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代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等同于 社会主义的本质。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发达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之间,有很大差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中,有些是体 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有些并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如非公有制经济 成分,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等。这些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有的还会存在很长很长的时间,但是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复 存在。 (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和经济体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两个重要论断: • 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逾越,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是不能逾越,否则生产力就发展不起来。要发展商品 经济,就需要完备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就 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和社会。 (5)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一个世界,两种制度”是当代世界的重要 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合作的一面。为此,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 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 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 法 上述五个问题,过去不够清楚,现在搞清楚了,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划时 代的贡献。这五个方面理论的形成,都是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中,在不同意见的激烈争 论中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组织生产、劳动产品的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制度是姓 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思想领域的清“左”斗争。 70年代末80年代的四次大争论: 第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姓“社”还是姓“资”? 改革从农村起步,这种质疑和困惑也从农村改革问题开始 l978年夏秋之交,安徽省发生特大干旱,灾荒威胁着广大农民。当时安徽省委决定, 与其让大片受旱的土地抛荒,不如借给农民去种“保命田”,实行谁收谁种。肥西县山南公 社率先贯彻执行,实行包产到户,结果在灾年里取得了丰收,小麦总产比历史最高水平还增 产1435万斤。此举获得了省委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1979年,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 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带领下“秘密”实行包产到户,鉴于历史的教训,防止日后被人说 成是“搞资本主义”,使队干部受牵连,遭惩处,18户农民的代表在保证书上画押具结, 保证万一不测遭惩处时共同照顾队长的家属。结果,这个全县出名的穷队在实行包产到户后, 当年的粮食总产量就达到13.2万斤,相当于这个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 量的总和:油料总产量3.52万斤,比50年代合作化以来20多年油料的总和还多。显 然,农民的创造给中国落后的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但是,这种创造却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1979年3月,某报突然以头条新闻加“编 者按”,批评包产到户这样的生产责任制是“单干”,是搞资本主义。它反映了从中央到地 方,许多人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认识。当时出现这种非议,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包产 到户这种生产责任制形式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在安徽等一些地方出现过,但是当时被作 为农民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加以否定。60年代初,邓小平、邓子恢等领导同志曾经支 持过农民的探索,后来也先后遭到批判。所谓的“三自一包”资本主义道路,其中“一包
5 可以逾越,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是不能逾越,否则生产力就发展不起来。要发展商品 经济,就需要完备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就 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和社会。 (5)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一个世界,两种制度”是当代世界的重要 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合作的一面。为此,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 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 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 法。” 上述五个问题,过去不够清楚,现在搞清楚了,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划时 代的贡献。这五个方面理论的形成,都是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中,在不同意见的激烈争 论中形成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组织生产、劳动产品的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制度是姓 “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思想领域的清“左”斗争。 70 年代末 80 年代的四次大争论: 第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姓“社”还是姓“资”? 改革从农村起步,这种质疑和困惑也从农村改革问题开始。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省发生特大干旱,灾荒威胁着广大农民。当时安徽省委决定, 与其让大片受旱的土地抛荒,不如借给农民去种“保命田”,实行谁收谁种。肥西县山南公 社率先贯彻执行,实行包产到户,结果在灾年里取得了丰收,小麦总产比历史最高水平还增 产1435万斤。此举获得了省委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1979年,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 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带领下“秘密”实行包产到户,鉴于历史的教训,防止日后被人说 成是“搞资本主义”,使队干部受牵连,遭惩处,18户农民的代表在保证书上画押具结, 保证万一不测遭惩处时共同照顾队长的家属。结果,这个全县出名的穷队在实行包产到户后, 当年的粮食总产量就达到13.2万斤,相当于这个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 量的总和;油料总产量3.52万斤,比50年代合作化以来20多年油料的总和还多。显 然,农民的创造给中国落后的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但是,这种创造却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1979年3月, 某报突然以头条新闻加“编 者按”,批评包产到户这样的生产责任制是“单干”,是搞资本主义。它反映了从中央到地 方,许多人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认识。当时出现这种非议,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包产 到户这种生产责任制形式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在安徽等一些地方出现过,但是当时被作 为农民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加以否定。60年代初,邓小平、邓子恢等领导同志曾经支 持过农民的探索,后来也先后遭到批判。所谓的“三自一包”资本主义道路,其中“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