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 教学目的:本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介绍,着重分析马克 思、恩格斯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局限性,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认同,提高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前面己经谈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是人成为自己 主人的科学。但怎么认识马克思主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思想基础上对马克 思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引起了各种各样的争论,为此,毛泽 东的30年代曾无不感慨地说到,马克思主义就是扯皮主义 人们对一种理论的认识,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如人所处在环境、时代、人的 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人的实践经验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利益,人们都是站在 自己的利益(需求)来认识某一个问题,甚至某一种理论。现在,我们处在21世纪,在已 进行了过去所谓纯粹的社会主义实践,又在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 义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个人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 加上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造的社会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生命力在哪里?立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方法(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终将被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主义制 度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简介和社会主义理论代表作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出生于德国一个律师家庭,犹太人 小时候被他父亲称为心灵中有一个“魔”,对于“儿子性格中某种像大理石一般坚硬的 东西感到恐惧。” 中学阶段,教师对他的评介:“能很好地翻译和解释古典作品中最艰深的地方,特别是那 些与其说难在文字的晦涩、无宁说难在内容和思想的逻辑关系的地方:他的拉丁文俄文表现 出丰富的思想和对题义的深刻理解,不过与主题无关的议论往往过多。”另一教师评介他 闪现着一种思想的火花”,如,马克思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 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 规定了。” 1835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一年之后,与燕妮订婚。对此,马克思的父亲认为儿 子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直到在燕妮身上也发现她能够作出一般女孩子所做不到的牺牲时, 他才理解这次胜利的意义。燕妮美貌、才智、品德俱全,被老马克思称为“为艰险莫测的未 来牺牲了所有的一切”。她在理解丈夫的事业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伴侣。 燕妮的美常使马克思引以为自豪,在1863年,他们共同生活二十年后,他回特利尔去 安葬母亲时写信给她说:“每天我都去瞻拜那个圣地一一威斯特华伦家的旧居:这所小房子 比所有的罗马古迹都更能吸引我,因为它使我回忆起幸福的青年时代,曾有一个时期它收藏 过我最珍贵的宝物。而且每天从四面八方都有人来问我,特利尔的这位第一美人和舞会上的 皇后互什么地方去了。当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记忆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时, 他简直有说不出的高兴。” 1835-1841年,马克思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研究哲学和历史,并获 得博士学位。1842-1843年,任《莱茵报》的主编。1843年秋,迁居巴黎,既参加工人运
1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 教学目的:本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介绍,着重分析马克 思、恩格斯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局限性,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认同,提高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前面已经谈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是人成为自己 主人的科学。但怎么认识马克思主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思想基础上对马克 思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引起了各种各样的争论,为此,毛泽 东的 30 年代曾无不感慨地说到,马克思主义就是扯皮主义。 人们对一种理论的认识,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如人所处在环境、时代、人的 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人的实践经验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利益,人们都是站在 自己的利益(需求)来认识某一个问题,甚至某一种理论。现在,我们处在 21 世纪,在已 进行了过去所谓纯粹的社会主义实践,又在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 义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个人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 加上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中叶创造的社会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生命力在哪里?立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方法(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终将被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主义制 度所代替。)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简介和社会主义理论代表作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出生于德国一个律师家庭,犹太人。 小时候被他父亲称为心灵中有一个“魔”,对于“儿子性格中某种像大理石一般坚硬的 东西感到恐惧。” 中学阶段,教师对他的评介:“能很好地翻译和解释古典作品中最艰深的地方,特别是那 些与其说难在文字的晦涩、无宁说难在内容和思想的逻辑关系的地方;他的拉丁文俄文表现 出丰富的思想和对题义的深刻理解,不过与主题无关的议论往往过多。”另一教师评介他, “闪现着一种思想的火花”,如,马克思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 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 规定了。” 1835 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一年之后,与燕妮订婚。对此,马克思的父亲认为儿 子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直到在燕妮身上也发现她能够作出一般女孩子所做不到的牺牲时, 他才理解这次胜利的意义。燕妮美貌、才智、品德俱全,被老马克思称为“为艰险莫测的未 来牺牲了所有的一切”。她在理解丈夫的事业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伴侣。 燕妮的美常使马克思引以为自豪,在 1863 年,他们共同生活二十年后,他回特利尔去 安葬母亲时写信给她说:“每天我都去瞻拜那个圣地——威斯特华伦家的旧居:这所小房子 比所有的罗马古迹都更能吸引我,因为它使我回忆起幸福的青年时代,曾有一个时期它收藏 过我最珍贵的宝物。而且每天从四面八方都有人来问我,特利尔的这位第一美人和舞会上的 皇后互什么地方去了。当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记忆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时, 他简直有说不出的高兴。” 1835—1841 年,马克思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研究哲学和历史,并获 得博士学位。1842—1843 年,任《莱茵报》的主编。1843 年秋,迁居巴黎,既参加工人运
动,又从事广泛的科学研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1895),出生于一个纺织工厂主家 庭,自学成才者。1842年,恩格斯遵命去英国经商,一边经商,一边调研(工人阶级状况) 边从事科学研究。1844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结成终身不渝的革命战友 2、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存在于多部著作中 (1)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著作有:1844年2月 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 批判大纲》、《英国状况一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在这些文章中,他们主张通 过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并把无产阶级作为完成这一任务的物质力量 (2)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 1844-1846年合写了《神圣家庭》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时马克思还写出《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 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著作,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1847年在布鲁塞尔所作的、 1849年发表在《新莱茵报》第264-269号上的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的讲演。(《资本论》在 1867年出版发行。)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1848年初公开发表,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共产 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公开的、周详的纲领性文献。 (3)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论证的著作有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这部著作不仅标志着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也 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马克思在起 义失败的第三天完成了《法兰西内战》,这是一部总结巴黎公社的极为重要的科学社会主义 文献。1871-19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对各国 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写了《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1848 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等著作,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使之更加完备, 更加成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系统阐述和重要补充阶段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资本主 义的大发展时期,其具体特点表现为: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从工地手工业阶段过 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为典型的国家,它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 革命,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主要工业部门大部分以机器生产取代了手 工劳动。当时的英国制造着全世界需要的各种工业品,是“世界工厂”。法国18世纪末开始 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左右完成。(美国19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在南北战争前基本完 成。)德国和欧洲其实国家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 产业革命不仅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马克思评价道:“资本主义在 不到100年的时间创造的财富比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财富总和还多。”同时,自由竞争的经 济模式,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 尖锐化。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危机,以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 义国家不断爆发,并在19世纪40-5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经济危机,直接后果是无产阶级的贫困),表 现在社会领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为公开的对抗。到19世纪3040年代, 西欧的工人运动已从产业革命初期破坏机器的自发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政治罢 工和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 英国工人掀起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
2 动,又从事广泛的科学研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1895),出生于一个纺织工厂主家 庭,自学成才者。1842 年,恩格斯遵命去英国经商,一边经商,一边调研(工人阶级状况), 一边从事科学研究。1844 年 8 月,马克思、恩格斯结成终身不渝的革命战友。 2、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存在于多部著作中。 (1) (1)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著作有:1844 年 2 月, 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 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在这些文章中,他们主张通 过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并把无产阶级作为完成这一任务的物质力量。 (2)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 1844—1846 年合写了《神圣家庭》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时马克思还写出《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 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著作,1847 年的《哲学的贫困》,1847 年在布鲁塞尔所作的、 1849 年发表在《新莱茵报》第 264—269 号上的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的讲演。(《资本论》在 1867 年出版发行。)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1848 年初公开发表,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共产 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公开的、周详的纲领性文献。 (3)在 1848 年的欧洲革命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论证的著作有: 1867 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这部著作不仅标志着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也 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1871 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马克思在起 义失败的第三天完成了《法兰西内战》,这是一部总结巴黎公社的极为重要的科学社会主义 文献。1871—19 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对各国 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写了《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等著作,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使之更加完备, 更加成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系统阐述和重要补充阶段。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8 世纪下半叶和 19 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资本主 义的大发展时期,其具体特点表现为: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从工地手工业阶段过 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为典型的国家,它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工业 革命,19 世纪 30—40 年代,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主要工业部门大部分以机器生产取代了手 工劳动。当时的英国制造着全世界需要的各种工业品,是“世界工厂”。法国 18 世纪末开始 产业革命,19 世纪 70 年代左右完成。(美国 19 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在南北战争前基本完 成。)德国和欧洲其实国家在 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 产业革命不仅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马克思评价道:“资本主义在 不到 100 年的时间创造的财富比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财富总和还多。”同时,自由竞争的经 济模式,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 尖锐化。1825 年,英国爆发了第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危机,以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 义国家不断爆发,并在 19 世纪 40—50 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经济危机,直接后果是无产阶级的贫困),表 现在社会领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为公开的对抗。到 19 世纪 30—40 年代, 西欧的工人运动已从产业革命初期破坏机器的自发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政治罢 工和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 年至 1848 年 英国工人掀起的宪章运动,1844 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
的斗争有着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私有制,要求 建立与生产的社会化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2)斗争的内容——争夺国家政权。(3)无 产阶级以组织的形式出现 时代需要孕育着可能。到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 客观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显示其总危机爆发的可能:(2)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表明, 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 会力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 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只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 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4页)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 时代背景,任何理论的生命力也存在于时代之中。就目前而言,马克思主义似乎难以解释许 多复杂的社会现实,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基础却存在于我国现实之中,并以 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表现出来。所以在这里,我们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代,在我 们这个社会仍有生命力。一一需要你去认识,只是人们为生存所累,难以去认识:也许有 天,当“生存所累”超过人们的极限时,马克思主义的又会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在俄国十月 革命胜利的原因时一一仅仅在于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客观存在是唯一的把这个国家最大多 数民众所能够理解的、所向往的那种目标作为自己公开的纲领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 (一)唯物史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它们 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1、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们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所组成的社会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但在怎么发展,发展 的动力是什么,需要人们去认识、归纳和总结。 当人们去认识人类社会时,他必定有一个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说 人们的思想或者说意识是从哪里来的? 在西方,从亚里斯多德到今天,思想家们强调人们思想的“天生性”,如亚里斯多德说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天生就要过城邦生活”,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自由主义学说的逻辑起 点是“天赋人权”。马克思认为这种认识是一种“头脚倒置”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想和意识从哪里来?首先探讨的是“人是什么?”人是现实的人,是 社会的、历史的人,是从事各种具体活动的能动的主体。其次指出,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都是 对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的理论总结。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是来自于人的实 践。这样,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认识就“从天上到地上 2、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是人的劳动。人为什么要劳动?生存所需要。人们在劳动中会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 种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为社会关系,后我们称之为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 系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马克思接着分析,这种社会关系与人们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密切相关 劳动工具体现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力。因此,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 结成的各种各样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
3 的斗争有着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斗争的锋芒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私有制,要求 建立与生产的社会化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2)斗争的内容——争夺国家政权。(3)无 产阶级以组织的形式出现。 时代需要孕育着可能。到 19 世纪 40 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 客观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显示其总危机爆发的可能;(2)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表明, 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 会力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 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只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 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64 页)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 时代背景,任何理论的生命力也存在于时代之中。就目前而言,马克思主义似乎难以解释许 多复杂的社会现实,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基础却存在于我国现实之中,并以 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表现出来。所以在这里,我们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代,在我 们这个社会仍有生命力。——需要你去认识,只是人们为生存所累,难以去认识;也许有一 天,当“生存所累”超过人们的极限时,马克思主义的又会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在俄国十月 革命胜利的原因时——仅仅在于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客观存在是唯一的把这个国家最大多 数民众所能够理解的、所向往的那种目标作为自己公开的纲领。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 (一)唯物史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它们 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1、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们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所组成的社会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但在怎么发展,发展 的动力是什么,需要人们去认识、归纳和总结。 当人们去认识人类社会时,他必定有一个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说 人们的思想或者说意识是从哪里来的? 在西方,从亚里斯多德到今天,思想家们强调人们思想的“天生性”,如亚里斯多德说,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天生就要过城邦生活”,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自由主义学说的逻辑起 点是“天赋人权”。马克思认为这种认识是一种“头脚倒置”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想和意识从哪里来?首先探讨的是“人是什么?”人是现实的人,是 社会的、历史的人,是从事各种具体活动的能动的主体。其次指出,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都是 对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的理论总结。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是来自于人的实 践。这样,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认识就“从天上到地上”。 2、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是人的劳动。人为什么要劳动?生存所需要。人们在劳动中会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 种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为社会关系,后我们称之为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 系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马克思接着分析,这种社会关系与人们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密切相关, 劳动工具体现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力。因此,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 结成的各种各样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
产关系。生产力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关系就是发生变化。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人们的社 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争权夺利)和经济关系(财富的生产与分配),因此,当生 产力发生变化时,人们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必然发生变化,当它们发生变化时,人们所处 的社会就发生的变化。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也就是说,一种社会关系是 适应一种生产力发展水平,当它们不相适应,而且在新的生产力上产生新的社会关系时,人 类社会就向前发展进步了 3、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变化?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自觉地运动着。因此,由于 在资本主义社会,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不能调和,因此,资本 主义社会必将被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所代替,这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 主义的到来是必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 解释在资本主义社会,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为什么不 能调和,并转变为激烈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展开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1、人的劳动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为什么先是捣毁机器,后是有组织与资本家进行斗争,如罢工、 游行等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意 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工人的劳动被异化了。怎么理解?在马克思看来,人为生存和发 展,进行自觉自由的劳动是人的本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不时自觉自由的,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变得不自觉不自由的过程,就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的过程:劳动越 来越变成对自己的强制和折磨,而且为了生活人们又不得不劳动,自觉自由的劳动本性成为 维持自己生活的手段。工人就在劳动的折磨中采取各种方式试图摆脱这一劳动,这种方式由 最初的破坏机器等自发活动,走向有组织斗争的自觉的工人运动 2、人的劳动为什么异化到激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程度一一剩余价值 工人生产的产品具有两种价值,使用价值在使用的过程被消费掉了,不存在增值问题。 发生增值的在产品的“价值”上,工人创造的产品的价值一部分用于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 另一部分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在什 么时间生产出来的呢?在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 值,就不断地采取各种方式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一剥削过程中,劳动压力越来越 超出了工人的极限,劳动就越来越被成了对自己的强制和折磨 剩余价值为什么能发生?工人因为一无所有,自己变成了一种可以卖买的商品。除了 到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的工厂劳动以外,他就无法生存。他只要到工厂去劳动,就会生产 剩余价值,就受到了剥削。 工人为什么会一无所有呢?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这个制度首先通过圈地的方式 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到工厂,变为一无所有的工人。 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希望通过斗争变革这种 制度,建立使自己不再受剥削、使自己的劳动成为自觉自由劳动的新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 最根本的特征是“私有制”,“私有制”在剥削、压迫工人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已和生 产力处于激烈的矛盾过程中,这种矛盾在生产领域的表现就是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消 除经济危机要求整个社会的有组织的生产,这种有组织的生产必须建立在集体占有生产资 料、集体掌握国家权力的制度之上。而且,由于无产阶级使用劳动工具,生产劳动产品,因
4 产关系。生产力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关系就是发生变化。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人们的社 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争权夺利)和经济关系(财富的生产与分配),因此,当生 产力发生变化时,人们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必然发生变化,当它们发生变化时,人们所处 的社会就发生的变化。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也就是说,一种社会关系是 适应一种生产力发展水平,当它们不相适应,而且在新的生产力上产生新的社会关系时,人 类社会就向前发展进步了。 3、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变化?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自觉地运动着。因此,由于 在资本主义社会,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不能调和,因此,资本 主义社会必将被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所代替,这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 主义的到来是必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 ——解释在资本主义社会,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为什么不 能调和,并转变为激烈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展开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1、人的劳动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为什么先是捣毁机器,后是有组织与资本家进行斗争,如罢工、 游行等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意。 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工人的劳动被异化了。怎么理解?在马克思看来,人为生存和发 展,进行自觉自由的劳动是人的本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不时自觉自由的,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变得不自觉不自由的过程,就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的过程:劳动越 来越变成对自己的强制和折磨,而且为了生活人们又不得不劳动,自觉自由的劳动本性成为 维持自己生活的手段。工人就在劳动的折磨中采取各种方式试图摆脱这一劳动,这种方式由 最初的破坏机器等自发活动,走向有组织斗争的自觉的工人运动。 2、人的劳动为什么异化到激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程度——剩余价值 工人生产的产品具有两种价值,使用价值在使用的过程被消费掉了,不存在增值问题。 发生增值的在产品的“价值”上,工人创造的产品的价值一部分用于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 另一部分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在什 么时间生产出来的呢?在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 值,就不断地采取各种方式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一剥削过程中,劳动压力越来越 超出了工人的极限,劳动就越来越被成了对自己的强制和折磨。 剩余价值为什么能发生?工人因为一无所有,自己变成了一种可以卖买的商品。除了 到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的工厂劳动以外,他就无法生存。他只要到工厂去劳动,就会生产 剩余价值,就受到了剥削。 工人为什么会一无所有呢?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这个制度首先通过圈地的方式 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到工厂,变为一无所有的工人。 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希望通过斗争变革这种 制度,建立使自己不再受剥削、使自己的劳动成为自觉自由劳动的新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 最根本的特征是“私有制”,“私有制”在剥削、压迫工人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已和生 产力处于激烈的矛盾过程中,这种矛盾在生产领域的表现就是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消 除经济危机要求整个社会的有组织的生产,这种有组织的生产必须建立在集体占有生产资 料、集体掌握国家权力的制度之上。而且,由于无产阶级使用劳动工具,生产劳动产品,因
此,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代 表一定会成为建立在新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从中,马克思得出如下的结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对抗。这种社会对 抗演化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斗争中,资本主义必须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如何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一阶级斗争: 这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逻辑起点一一利益:人的基本需求一一生存需求一一集体生产(在生产力水平较低) 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一一形成社会:社会是在物质生产中人们相互联系构成的 一个整体,它是同国家(政府)相对的,是社会主义的中心词,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主义 为社会而主义;社会解决的是人与物质的关系,国家(政府)解决的是人、国家权力与物质 的关系。—一当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时,就必须出现这样的结果:人的需求的满足不仅需求自 身的努力,而且更多依赖于这个社会提供的满足需求实现的条件一一人的需求有了社会性 质,这种有社会性质的人的需求就是利益一一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要素 是整个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2、阶级:阶级的区分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是由不同利益的人构成的集团。 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社会里,合作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自下而上需求(或者 无法满足)一一人们结成平等的利益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合作生产的产品不仅 能满足社会成员的生存需求,而且有了剩余时,人们的利益关系就发生了分化:在生产劳动 过程中,出现了分工:分工来自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一部分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另 部分无生产资料或只有极少生产资料的人。在这个分别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需求, 也就是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和无生产资料的人在需求上是不一样的,同时,双方都努力营造一 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社会结构。比如,拥有生产资料的人需要分配大部分甚至全部劳动产品 (成为经济上的剥削者),这种需要的满足需要建立一个社会结构:只是把它在劳动生产中 的地位与对劳动产品的分配诉诸于强制力,这个强制力就是国家权力。经济上的剥削者为保 证自己的利益,必须诉诸于国家权力,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自己的财富和获得财富的方式,从 而成为政治上的统治者。阶级就这样出现了。阶级是产生于利益差别的,利益差别来自于人 们在生产中的分工,生产分工来自于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阶级作过阐述(从物质的生产条件来区分阶级,从所 有制角度分析阶级),但没有给阶级下一个完整的概念。马克思在晚年曾预备详细论证并给 阶级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他写了不到一千字就离开了人间。给阶级下一个完整的、经典性 的定义的是列宁。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 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统治与被统治的地位),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统治阶级 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完全丧失或只有极少数生产资料),在社会劳动组 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统治和管理者一服从者和被指挥的地位),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 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富一贫)。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 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的最 后的一段话,是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总结,指出了阶级关系的本质就是生产资料占有者与不占 有生产资料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根源在于剥削者占有了 被剥削者的劳动,使得两者在利益上处于根本对立的地位,这也是阶级斗争不调和的根本原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有阶级的社会我们称之为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即不同的
5 此,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代 表一定会成为建立在新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从中,马克思得出如下的结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对抗。这种社会对 抗演化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斗争中,资本主义必须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三、社会主义如何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阶级斗争: 这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逻辑起点——利益:人的基本需求——生存需求——集体生产(在生产力水平较低) ——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社会是在物质生产中人们相互联系构成的 一个整体,它是同国家(政府)相对的,是社会主义的中心词,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主义, 为社会而主义;社会解决的是人与物质的关系,国家(政府)解决的是人、国家权力与物质 的关系。——当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时,就必须出现这样的结果:人的需求的满足不仅需求自 身的努力,而且更多依赖于这个社会提供的满足需求实现的条件——人的需求有了社会性 质,这种有社会性质的人的需求就是利益——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要素, 是整个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2、阶级:阶级的区分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是由不同利益的人构成的集团。 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社会里,合作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自下而上需求(或者 无法满足)——人们结成平等的利益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合作生产的产品不仅 能满足社会成员的生存需求,而且有了剩余时,人们的利益关系就发生了分化:在生产劳动 过程中,出现了分工;分工来自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一部分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另一 部分无生产资料或只有极少生产资料的人。在这个分别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需求, 也就是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和无生产资料的人在需求上是不一样的,同时,双方都努力营造一 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社会结构。比如,拥有生产资料的人需要分配大部分甚至全部劳动产品 (成为经济上的剥削者),这种需要的满足需要建立一个社会结构:只是把它在劳动生产中 的地位与对劳动产品的分配诉诸于强制力,这个强制力就是国家权力。经济上的剥削者为保 证自己的利益,必须诉诸于国家权力,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自己的财富和获得财富的方式,从 而成为政治上的统治者。阶级就这样出现了。阶级是产生于利益差别的,利益差别来自于人 们在生产中的分工,生产分工来自于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阶级作过阐述(从物质的生产条件来区分阶级,从所 有制角度分析阶级),但没有给阶级下一个完整的概念。马克思在晚年曾预备详细论证并给 阶级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他写了不到一千字就离开了人间。给阶级下一个完整的、经典性 的定义的是列宁。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 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统治与被统治的地位),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统治阶级 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完全丧失或只有极少数生产资料),在社会劳动组 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统治和管理者—服从者和被指挥的地位),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 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富—贫)。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 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的最 后的一段话,是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总结,指出了阶级关系的本质就是生产资料占有者与不占 有生产资料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根源在于剥削者占有了 被剥削者的劳动,使得两者在利益上处于根本对立的地位,这也是阶级斗争不调和的根本原 因。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有阶级的社会我们称之为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即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