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二级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所属教研室:原理教研室 课 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授课教师: 原理教研室各位教师
安顺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二级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所属教研室: 原理教研室 课 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授课教师: 原理教研室各位教师
一、授课题目: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二、授课进度:按照教研室统一教学进度,共10个学时。 三、授课班级:本科各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四、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 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掌握物质意识及 其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 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教材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等合理开展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置身大千世界,仰望浩瀚星空,人们不禁会去思考和追问“世界是什么”“世界从哪 里来”“世界与人是什么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世界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 答,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揭示了世界的本质 及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而哲 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 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因此,要学会哲学思考,帮助自己 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 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球物种的演化, 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 样性。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 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 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 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 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2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二、授课进度:按照教研室统一教学进度,共 10 个学时。 三、授课班级:本科各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四、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 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掌握物质意识及 其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 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教材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等合理开展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置身大千世界,仰望浩瀚星空,人们不禁会去思考和追问“世界是什么”“世界从哪 里来”“世界与人是什么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世界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 答,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揭示了世界的本质 及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而哲 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 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因此,要学会哲学思考,帮助自己 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 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球物种的演化, 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 样性。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 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 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 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 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 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一)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 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从古到今,唯物 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用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 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 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一一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 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 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 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 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一 一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 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 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 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 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 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己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 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 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 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 现永恒, 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 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
3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 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一)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 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从古到今,唯物 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用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 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 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 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 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恩格斯总结了 19 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 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 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 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 —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 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 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 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 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 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 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 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 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 现永恒, 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 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要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
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 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 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 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 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 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 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 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 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运动变 化发生了新的飞跃,并通过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社会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新的物质存在形态,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是构建 科学世界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 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 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是人生活 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包括了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在自然以及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 然。人类社会是人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 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 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 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 基础。通过劳动实践,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实 践,人类社会既构成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 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 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 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 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一意识,使 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4 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 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 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 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 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 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 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 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 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 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运动变 化发生了新的飞跃,并通过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社会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新的物质存在形态,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是构建 科学世界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 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 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是人生活 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包括了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在自然以及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 然。人类社会是人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 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 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 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 基础。通过劳动实践,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实 践,人类社会既构成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 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 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 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 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意识,使 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 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 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 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 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从 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 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 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 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 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 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 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 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 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 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 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 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 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 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 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 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 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 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 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 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 5
5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 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 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 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 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从 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 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 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 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 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 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 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 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 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 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 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 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 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 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 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 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 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 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 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 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