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题目: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二、授课学时:共8学时 三、授课班级:2021级本科各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四、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五、教学重难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六、教学设计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从如何深化认识 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等方面展开分析。 课程导入:人类社会在走出原始社会后,开始进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阶级 和阶级对立的存在为特征的发展轨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基础 上的三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本质、把握资 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发 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 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 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 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 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 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 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 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 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2 一、授课题目: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二、授课学时:共 8 学时 三、授课班级:2021 级本科各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四、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五、教学重难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六、教学设计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从如何深化认识 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等方面展开分析。 课程导入:人类社会在走出原始社会后,开始进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阶级 和阶级对立的存在为特征的发展轨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基础 上的三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本质、把握资 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发 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 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 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 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 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 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 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 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 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 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 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 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对象,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前提,因而在任何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使 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 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 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 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单纯作为物品自然属性 的使用价值,并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商品学、技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 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商品不仅有用,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能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如1把斧子换 10公斤大米,这里,10公斤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可见,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 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然而交换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本 质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形态。我们知道,斧子和大米是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 异质物品,它们为何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呢?这表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 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是商品的 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他们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效用 越大,交换价值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 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为此,马 克思说:“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 品交换关系的显著特点,恰恰在于抽去了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只要比例适当,无论使 用价值的差别多大,不同的商品都可以互相交换。那么,这个共同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我 们知道,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 生产上都耗费了一定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以某种具体形式支出的劳动,而 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 换,就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 换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 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 3
3 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 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 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 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对象,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前提,因而在任何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使 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 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 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 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单纯作为物品自然属性 的使用价值,并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商品学、技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 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商品不仅有用,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能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如 1 把斧子换 10 公斤大米,这里,10 公斤大米就是 1 把斧子的交换价值。可见,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 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然而交换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本 质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形态。我们知道,斧子和大米是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 异质物品,它们为何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呢?这表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 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是商品的 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他们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效用 越大,交换价值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 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为此,马 克思说:“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商 品交换关系的显著特点,恰恰在于抽去了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只要比例适当,无论使 用价值的差别多大,不同的商品都可以互相交换。那么,这个共同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我 们知道,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 生产上都耗费了一定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以某种具体形式支出的劳动,而 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 换,就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 换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 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
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商品的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从表面上来看,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 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 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①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 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②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 东西就不会有价值;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 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 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 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 范畴;③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 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 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 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2)抽象劳 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 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 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 的劳动。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 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 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 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 是什么,而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生产商品所需要的
4 价值同另—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商品的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从表面上来看,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 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 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①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 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②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 东西就不会有价值;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 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 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 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 范畴;③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 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 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 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2)抽象劳 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 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 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 的劳动。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 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 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 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 是什么,而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生产商品所需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 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 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商品的 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 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 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 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 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 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 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 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 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 的。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 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不论社会 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 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 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 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 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 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 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 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 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 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 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 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大,但还要按 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 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 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 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 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 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此外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 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 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商品的 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 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 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 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 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 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 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 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 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致 的。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 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不论社会 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 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 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 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 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 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 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 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 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 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 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 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大,但还要按 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 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些消极的 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 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 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部分具有有利条件 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此外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 劳动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 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 最后到达货币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 的一种社会属性:另一方面,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暂 时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在长期交 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 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 形式。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 币。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 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 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 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条约如果不成功,摔坏 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形成: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 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 一般规律。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 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 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 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 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 定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 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 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 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 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因此,在私有制条 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 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 6
6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 劳动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 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般的价值形式, 最后到达货币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 的—种社会属性;另—方面,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暂 时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在长期交 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 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般价值形式和货币 形式。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 币。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 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 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 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条约如果不成功,摔坏 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形成: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 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 一般规律。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 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 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 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 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 定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 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 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 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 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因此,在私有制条 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 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