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题目: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授课进度:第5-7周总8课时 三、授课班级: 四、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自觉运用正 确的认识规律进行科学认识活动,自觉和错误的认识方法和谬误进行斗争。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 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关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确 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 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二)教学难点 1.认识的两次飞跃 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分析: 问题导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一毛 泽东 2
2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授课进度:第 5-7 周 总 8 课时 三、授课班级: 四、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自觉运用正 确的认识规律进行科学认识活动,自觉和错误的认识方法和谬误进行斗争。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 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关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确 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 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二)教学难点 1.认识的两次飞跃 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分析: 问题导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 泽东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追问,是为了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多 方面的,从人如何面对世界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二是 改造世界。因而,自古以来人们也一直在追问:人能否认识世界,怎样认识世界? 人能否改造世界,怎样改造世界?从哲学上讲,这就是认识、实践及其相互关系问 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 践在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实践的本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为科学 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基础。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作过很多论述。在中 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 是指道德伦理行为。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也有不少论述,如康德把 实践看成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 的精神活动,尽管他触摸到了生产劳动的意义,认为劳动陶治事物,但最终还是把 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活动范围之内: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 但他所理解的实践又仅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总之,他们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 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 了科学的实践观。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
3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追问,是为了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多 方面的,从人如何面对世界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二是 改造世界。因而,自古以来人们也一直在追问:人能否认识世界,怎样认识世界? 人能否改造世界,怎样改造世界?从哲学上讲,这就是认识、实践及其相互关系问 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 践在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实践的本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为科学 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基础。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作过很多论述。在中 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 是指道德伦理行为。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也有不少论述,如康德把 实践看成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 的精神活动,尽管他触摸到了生产劳动的意义,认为劳动陶冶事物,但最终还是把 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活动范围之内;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 但他所理解的实践又仅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总之,他们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 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 了科学的实践观。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
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 泽东在《实践论》中也阐释了实践的内涵、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 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 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不是纯粹的 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因此,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 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首先,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 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 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最后,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 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实践的这 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 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 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 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 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 4
4 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 泽东在《实践论》中也阐释了实践的内涵、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 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 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不是纯粹的 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因此,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 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首先,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 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 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最后,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 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实践的这 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 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 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 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 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
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 成了。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 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 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 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 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 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 构。 第一,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 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 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 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 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第二,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 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 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 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 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 第三,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5
5 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 成了。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 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 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 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 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 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 构。 第一,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 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 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 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 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第二,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 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 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 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 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 第三,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 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火车、 电脑、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正 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 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 改造的关系。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又构成了价值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 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 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 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 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实际上,人类一 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主 体化的运动。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 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如,主 体把物质工具如电脑、汽车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 作为精神性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属于客 体主体化的表现。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 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澜,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 6
6 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 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火车、 电脑、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正 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 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 改造的关系。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又构成了价值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 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 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 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 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实际上,人类一 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主 体化的运动。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 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如,主 体把物质工具如电脑、汽车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 作为精神性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属于客 体主体化的表现。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 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