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一一实践才能 达到。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 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 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 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 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 对待它们的态度并作出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发 展道路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基本国情,这是社会历史趋向;发展道路不 能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脱离各国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主体选择。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 选择。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 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伤,是人类智能的物化,建立在大 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到影响化人类生活。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人 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 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扣和扩展人脑的 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 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 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第一,人类意识是如情意的统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机和扩展, 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 属性。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 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中,可以预见它在未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要以开放、 客观的态度观察、思考和把握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充分利用人工智 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注意加强人工智能不当应用的风险研判和防范,引导和规范人工智 能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 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 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 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 6
6 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 达到。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 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 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 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 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 对待它们的态度并作出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发 展道路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基本国情,这是社会历史趋向;发展道路不 能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脱离各国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主体选择。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 选择。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 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伤,是人类智能的物化,建立在大 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到影响化人类生活。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人 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 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扣和扩展人脑的 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 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 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第一,人类意识是如情意的统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机和扩展, 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 属性。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 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中,可以预见它在未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要以开放、 客观的态度观察、思考和把握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充分利用人工智 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注意加强人工智能不当应用的风险研判和防范,引导和规范人工智 能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 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 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 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
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 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 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 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子”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段的产物,人从 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 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 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 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 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 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 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 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 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 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 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 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 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的客观性要 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 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7 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 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 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 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子”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 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 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 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 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 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 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 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 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 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 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 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 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 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的客观性要 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 点上坚持了唯物论